天天看点

【美文荐读】李爱红丨枕边书

【美文荐读】李爱红丨枕边书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枕边书

□ 李爱红 / 文

初识《红楼梦》,大约是小学四、五年级时,我们村有个炸油条小铺,在大队部门口东边,紧挨着安林路,当时是我们村的热闹所在,他家女儿和我姐姐同年,我常跟着姐姐去油条铺里玩,里面昏暗油腻,但收拾得齐齐整整。忙的时候,我也帮忙烧火,在灶台边的柴火堆里,就看到了它——一本残缺不全的《红楼梦》,已经撕掉了几十页,估计引火用了。烧火间隙,随手翻翻,哪料到越看越入迷,在物质和精神均极度匮乏的农村,拥有一本可读并且喜欢读的书是多么幸运——必须把它从“火坑里”救出来。在征得主人同意后,我拥有了自己真正喜欢的第一本书,也正是这本书,打开了我的阅读之门。

以后数年,这部残卷《红楼梦》,一直陪伴左右,那时候只是单纯地读而已,不知道很多人对它颇多研究和争议,就是到现在,我从不关心诸多流派众说纷纭的解析和定位,就是把它当成了为数不多的枕边书中的一本,时不时拿来看看,尽管里面的章节大多烂熟于心,可还是沉浸在自己的阅读认知里不可自拔,以至于睡前总是习惯性地翻看几页,无论哪个章节。

说来奇怪,读了这么多年,我从没有为它写过一篇读书心得,我总是觉得人在不同年龄阶段,读书的收获和体会是不同的,甚至有些感悟那么隐微而不可言传。况且《红楼梦》的人物之多,而且形象分明;故事纷纭复杂,又彼此制约,有太多可入笔的线索和角度,估计写下来也可凑够一篇学术论文了,干脆暂且什么都不写,等到捋顺了、成熟了再写也不迟。

【美文荐读】李爱红丨枕边书

不可否认,这是为懒惰找了个借口,也为自己不能驾驭文本找了个幌子。近段时间各种煎熬,让我又习惯性地躲进那几本枕边书里,把自己的思维处于真空状态下,反而读出了之前一直忽略的细小情感表达。

好吧,还阅读以诚实,给心情以放松,就这样读一行,写三行,随意杂乱,再度收获。

许多伟大的作家之所以有伟大的作品,无非是把日常生活小事经历思想的过滤,把它们幻化为人人共有的切肤感受,可以形而上到理想的崇高,可以形而下到琐屑尘世。《史记》《资治通鉴》《世说新语》……《飘》《唐顿庄园》《霍乱时期的爱情》《追忆似水流年》……不刻意拉开大幕布,爱情、亲情、家国……通过文字的载体,逐渐给我们展现一个时代的烙印,总会有人敏感地捕捉、精准地描述、感性地升华,我们才得以从懵懂浑噩里跳出来,审视我们作为人走过人世间的意义和价值。

比如说卡夫卡的作品,我谈不上太喜欢,琐碎,冷郁,却又无处不把笔触伸向生活的隐秘和细微深处。这是很多伟大作家的共性,我们都一样身处寻常生活,有充实忙碌、茫然虚无、瞬间顿悟……却又常常让这些碎片变成更小的微尘扔在人生的长河里,回首只是一片烟尘,空空无物,所以喜欢这种随意的记录,至少可以在文字里给光影留照。

再比如陪伴了我半生的《红楼梦》,作者从来不刻意去挖掘和强加给它更深更远的主题意义,可我就是喜欢它里面的家长里短,你哭我笑、他来她去。一度每天晚上总是随意翻开一个章节,想象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人物,是多愁善感的黛玉,是伶俐刚烈的晴雯、痴情决绝的尤三姐,再不就是更卑微的粗使丫头,站在边上看大观园里各色人等的忧喜悲欢。

【美文荐读】李爱红丨枕边书

每一遍的阅读感受都不尽相同,等到读至宝玉远遁苍茫大地,雪域空蒙一节时,那种虚无缥缈的悲凉之感,让我们突然从浮世喧嚣的纠结和痛苦中超脱出来。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得到、失去、寻找,毫无意义却又让我们深陷其中、痛苦不堪却又乐此不疲,即使彻悟也是那么短暂。《水浒传》片末鲁智深看眼前血流成河,众英雄纷纷折翼,那一瞬间他的桀骜不驯才真正被打败了,那一刻才是他真正意义上的开化和逃遁。还记得当时彭丽媛演唱的片尾曲:茫茫乾坤方圆几何,长传我,千百年……走马扬鞭翻山过河,轻生死,重大义……几番起落,风雨振作……让我听得唏嘘感叹,以至于数日沉默,被情绪裹挟无法挣脱。

你看,文字的力量和音乐一样,带有魔性,让你跟着它的悲欢离合去尝遍人生百味,渐渐归于平静。可是我们一旦丢开它们,又迅速适应我们所处的现世,刻意简单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凡间的快乐。

扯远了,还是回到《红楼梦》——读了这么多年,我还是沉迷于前80回的文本阅读和后四十回的臆想连篇,喜欢前半部大观园里苟且偷安的繁华,规避后半部大厦倾塌、人物四散、各奔宿命的纠结悲伤。完美主义的我,忧郁潜质的我,让我的阅读历史充满了变数和阶段性。

小时候去读,茫然直观,压根没注意作者文笔之美、构思之精、情感之深,浮光掠影、疑惑重重却不求甚解。最初的直觉——黛玉真是庸人自扰的多事,宝钗沉稳周全难怪人见人爱,史湘云没心没肺真爽利,探春庶女出身偏又心高气傲真无奈……袭人温顺、晴雯刁蛮、紫鹃苦心、司琪苦情……王夫人的伪善、邢夫人的尴尬悭吝、尤氏的隐忍苟全、刘姥姥的质朴通透……

【美文荐读】李爱红丨枕边书

等到多年以后,经历聚散冷暖,再读《红楼梦》,有几个情节让我数度落泪,1984版的电视剧《红楼梦》是我最认可的,无论演员、配乐还是字幕,都是不可逾越的经典。犹记得黛玉焚稿断痴情,读到忘我处,清泪暗流;晴雯抱病勇补金雀裘,遭人毁谤被逐出贾府,死前换了贴身袄儿,咬断三寸指甲交与宝玉收藏,其情之深,为人骄而纯真让人肝肠寸断;任人摆布的尤二姐、痴情刚烈尤三姐、断发遁入空门的柳湘莲、投井而亡的金钏、撞壁断情的司琪……贾府上下人等的命运,让我感喟人生无常多变却又不能绕开宿命的悲哀——书里有人生,人生亦如书啊!

读《红楼梦》,读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读透了呢?这个问题永不可解。记得2017年春天去商丘解放路小学交流学习,搭《教育时报》代修鹏主编的车,同行的董丽红老师说最近在听蒋勋的《细说红楼梦》,我当时武断地说了一句:他讲得太浅,几乎是对全书的复述,很少有对文本深层次地挖掘。想想真是狂妄,现在比较阅读,蒋勋的解读如此细腻平等和人性,这是对《红楼梦》读到骨子里的膜拜和尊重,还是代编说得低调中肯——直管自己读就好。

是啊,每个人的遭际不同,读的滋味也不同,你有你的愉悦,我有我的嗟叹,各有心事,各有所托,一部书,能让千千万万的、深深浅浅的阅读爱好者从中读出不同的人生况味,不是经典是什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