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西方古建筑之比较

作者:第一门科学
中西方古建筑之比较

中国传统建筑主要是土木制品,采用框架式结构,榫卯安装,梁架承重。在造型上重视曲线美,气韵生动,比较讲究写意抒情。而西方传统建筑材料主要是石质制品,采用围柱式、券柱式结构,墙柱承重。在造型上重视块、面的应用,形态厚重。总之,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不同的文化习俗和建筑风格。

01 建筑材料上的差异

中西方传统建筑材料主要有3种:土、木、石,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以木为主,西方的建筑材料则更多的是以石为主,中国人是将石与土用于建造基座和墙体,西方人则是将木用于屋顶上,这就使得中西方建筑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也表达着不同的情感,中国的建筑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人自己的情感,西方的建筑则是一种上帝神灵的情感,偏向与宗教方面的。

中西方古建筑之比较

建筑材料的差异取决于地理环境和人文风俗。中国黄河流域一带,从秦到唐,长安一直是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杜牧的《阿房宫赋》曾写道:“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也从侧面印证了当地土木资源储量丰富,易于就地取材建造。建筑为木构架,屋顶的瓦和墙体的砖块用土和水,再用火烧制而成,俗话说“墙倒屋不塌”,说明墙不承重,是由木构架来承重的,可见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木材的重要性。

中西方古建筑之比较

古希腊、古罗马位于地中海沿岸,本土属于狭长的半岛,周围分布着大量的零碎海岛,境内有着著名的维苏威火山,石灰岩和大理石储量丰富。气候上属于地中海气候,湿润的海风夹杂着海盐的侵蚀,如果使用木质结构更容易被腐朽,所以用石材建筑更易于保存维护。罗马人发明了用火山灰、石灰和砂石混合而成的混凝土,从而为建造罗马式巨大的拱券建筑提供物质技术基础,也为之后的建筑材料发展作出贡献。

中西方古建筑之比较

02 空间布局上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在空间上是内向的,庭院深深,讲究院落的开合节奏、建筑的布局层次,强调主次分明,平衡对称,同时在整个规划上还讲究五行风水学说布局,注重观者移动的视角,玩的是平面空间的艺术;而西方传统建筑是外向的,城市往往以广场为中心,四周的建筑向行人敞开,站在广场上就可以看到建筑全貌,更突出单体建筑的存在感,玩的是立面空间的艺术。

梁思成先生对此有个很妙的比喻,他说看西方建筑就像看油画,可以从一个固定的视角观察到建筑的全貌;而中国建筑则像一幅卷轴画,要一点点展开画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能体会到画中表达的空间感。

中西方古建筑之比较

中国建筑讲究左右对称性,在视觉及空间艺术上,以风水布局寓意天人合一,封闭的庭院都呈现出单体建筑的协调换取整体环境的和谐统一,不追求单座建筑的突兀独立,注重虚实结合的群体空间布局,多组建筑围绕一个中心空间构成,层层深入,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展开的有机配合和衬托。

中西方古建筑之比较

西方建筑通过高耸的石柱支撑厚重的大跨度屋顶,形成丰富发达的内部空间,又象征着对力量的崇拜,赋予一种向上和四周扩张的气势,突出柱式变化,强调个体的表现,与周边自然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中西方古建筑之比较

03 建筑形体上的差异

中国的建筑具有强烈的绘画效果,注重结构美和意境美的营造,通过华丽的色彩和众多建筑组合彰显出统治者的至高无上以及天朝的富强。而西方建筑更追求建筑的雕塑美,常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来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建筑具有严密的几何性,以带有外张感的穹隆和尖塔来渲染房屋的垂直力度,形成傲然屹立,与自然对立的外观特征。

中西方古建筑之比较

中国的官式建筑,从单个建筑的角度来看,样式上的变化并不大,无论是不同用途还是不同时代,平面和立面规规矩矩,用立柱、梁架支撑大屋顶,不易看出明显的差异和演进。当然,中国的民居建筑会更活泼生动一点,体现出很多地域特征,但同时也要符合一定的等级规制。

相比较而言,西方的单体建筑往往变化多端。哪怕是建筑小白,也能容易地看出宫殿和教堂、哥特教堂和巴洛克教堂的区别,它们在外形上就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古建筑之比较

04 建筑文化上的差异

中国古建筑受到大一统的文化影响,更注重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因此在单体建筑上要严格遵循固定的样式,不能自由发挥,且要服从建筑群的布局规划。但最终用许多相似的建筑造就了庞大复杂的宫苑与城池,令人叹服。这正是大一统帝国下,儒家文化中宗法礼制与集体性的体现。

中西方古建筑之比较

而西方传统建筑虽缺乏布局上的统一,但单体建筑宏伟壮观,立面雕琢精巧优美,每座建筑都仿佛在炫耀自己的美丽,政权的分散也让各个地方发展出自己的样式,这背后正是个体自由的体现。

西方建筑大多贯彻体现着西方文化的理性抗争、个体意识和宗教狂热等内涵。从古希腊的柱式到罗马的拱券,从哥特式的冷峻到巴洛克式的靓丽,都呈现出一种批判继承的关系,这种关系也是西方文化更迭的模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