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西方古建築之比較

作者:第一門科學
中西方古建築之比較

中國傳統建築主要是土木制品,采用架構式結構,榫卯安裝,梁架承重。在造型上重視曲線美,氣韻生動,比較講究寫意抒情。而西方傳統建築材料主要是石質制品,采用圍柱式、券柱式結構,牆柱承重。在造型上重視塊、面的應用,形态厚重。總之,不同的地域環境造就不同的文化習俗和建築風格。

01 建築材料上的差異

中西方傳統建築材料主要有3種:土、木、石,中國傳統建築材料以木為主,西方的建築材料則更多的是以石為主,中國人是将石與土用于建造基座和牆體,西方人則是将木用于屋頂上,這就使得中西方建築有着各自不同的特點,也表達着不同的情感,中國的建築更多的是表現出一種人自己的情感,西方的建築則是一種上帝神靈的情感,偏向與宗教方面的。

中西方古建築之比較

建築材料的差異取決于地理環境和人文風俗。中國黃河流域一帶,從秦到唐,長安一直是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杜牧的《阿房宮賦》曾寫道:“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缦回,檐牙高啄”,也從側面印證了當地土木資源儲量豐富,易于就地取材建造。建築為木構架,屋頂的瓦和牆體的磚塊用土和水,再用火燒制而成,俗話說“牆倒屋不塌”,說明牆不承重,是由木構架來承重的,可見在中國傳統建築文化中,木材的重要性。

中西方古建築之比較

古希臘、古羅馬位于地中海沿岸,本土屬于狹長的半島,周圍分布着大量的零碎海島,境内有着著名的維蘇威火山,石灰岩和大理石儲量豐富。氣候上屬于地中海氣候,濕潤的海風夾雜着海鹽的侵蝕,如果使用木質結構更容易被腐朽,是以用石材建築更易于儲存維護。羅馬人發明了用火山灰、石灰和砂石混合而成的混凝土,進而為建造羅馬式巨大的拱券建築提供物質技術基礎,也為之後的建築材料發展作出貢獻。

中西方古建築之比較

02 空間布局上的差異

中國傳統建築在空間上是内向的,庭院深深,講究院落的開合節奏、建築的布局層次,強調主次分明,平衡對稱,同時在整個規劃上還講究五行風水學說布局,注重觀者移動的視角,玩的是平面空間的藝術;而西方傳統建築是外向的,城市往往以廣場為中心,四周的建築向行人敞開,站在廣場上就可以看到建築全貌,更突出單體建築的存在感,玩的是立面空間的藝術。

梁思成先生對此有個很妙的比喻,他說看西方建築就像看油畫,可以從一個固定的視角觀察到建築的全貌;而中國建築則像一幅卷軸畫,要一點點展開畫面,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才能體會到畫中表達的空間感。

中西方古建築之比較

中國建築講究左右對稱性,在視覺及空間藝術上,以風水布局寓意天人合一,封閉的庭院都呈現出單體建築的協調換取整體環境的和諧統一,不追求單座建築的突兀獨立,注重虛實結合的群體空間布局,多組建築圍繞一個中心空間構成,層層深入,重視建築組群平面展開的有機配合和襯托。

中西方古建築之比較

西方建築通過高聳的石柱支撐厚重的大跨度屋頂,形成豐富發達的内部空間,又象征着對力量的崇拜,賦予一種向上和四周擴張的氣勢,突出柱式變化,強調個體的表現,與周邊自然環境形成鮮明的對比。

中西方古建築之比較

03 建築形體上的差異

中國的建築具有強烈的繪畫效果,注重結構美和意境美的營造,通過華麗的色彩和衆多建築組合彰顯出統治者的至高無上以及天朝的富強。而西方建築更追求建築的雕塑美,常以巨大的體量和超然的尺度來強調建築藝術的永恒與崇高。建築具有嚴密的幾何性,以帶有外張感的穹隆和尖塔來渲染房屋的垂直力度,形成傲然屹立,與自然對立的外觀特征。

中西方古建築之比較

中國的官式建築,從單個建築的角度來看,樣式上的變化并不大,無論是不同用途還是不同時代,平面和立面規規矩矩,用立柱、梁架支撐大屋頂,不易看出明顯的差異和演進。當然,中國的民居建築會更活潑生動一點,展現出很多地域特征,但同時也要符合一定的等級規制。

相比較而言,西方的單體建築往往變化多端。哪怕是建築小白,也能容易地看出宮殿和教堂、哥特教堂和巴洛克教堂的差別,它們在外形上就表現出了很大的差異。

中西方古建築之比較

04 建築文化上的差異

中國古建築受到大一統的文化影響,更注重倫理道德和等級秩序。是以在單體建築上要嚴格遵循固定的樣式,不能自由發揮,且要服從建築群的布局規劃。但最終用許多相似的建築造就了龐大複雜的宮苑與城池,令人歎服。這正是大一統帝國下,儒家文化中宗法禮制與集體性的展現。

中西方古建築之比較

而西方傳統建築雖缺乏布局上的統一,但單體建築宏偉壯觀,立面雕琢精巧優美,每座建築都仿佛在炫耀自己的美麗,政權的分散也讓各個地方發展出自己的樣式,這背後正是個體自由的展現。

西方建築大多貫徹展現着西方文化的理性抗争、個體意識和宗教狂熱等内涵。從古希臘的柱式到羅馬的拱券,從哥特式的冷峻到巴洛克式的靓麗,都呈現出一種批判繼承的關系,這種關系也是西方文化更疊的模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