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开州区清代诗人陈昆轶事

开县自汉唐以来,历时近两千年,开县人未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到清代嘉庆年间,破天荒,开县九龙山诞生了一位杰出的诗人陈昆。从陈昆刊行于世的《小桃溪馆诗钞》来研究,他的诗不但量多,而且质优,其中古体诗436首,近体诗424首,共计860首。这些作品,从内容看具有很强的人民性;从技巧看,选材精当,立意新颖,语言质朴,形象鲜明。举个例,如他写的古体诗《龙树寺小楼题壁》:

走马寻春春已老,一楼危出白云表。

窗开三面窒一面,怕有西山来压倒。

楼下人声如沸螗,官府络绎送酒浆。

轩盖扬扬谁家子,列卿尚书侍中郎。

初筵丝竹歌缓缓,几度传唤白螺盏。

一箸足耗十万钱,一饭已费中人产。

红日西下欢不足,银盘高悬百枝烛。

兴酣赌掷缠头钱,蜀锦吴绫不知束。

咫尺城边有饥人,一声两声时吟呻。

楼下贵人闻不闻?

诗中写了时间、环境和危机,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有清廷高级官僚们,有众多的侍从人员,有琴师和歌女。门前有轩盖仪仗,席上有美酒珍肴,宴会进行到红日西下,还要秉烛夜游。兴酣赌掷缠头钱。大肆挥霍的财源可想而知是民脂民膏。所以诗的最后画龙点睛写了饥人,揭露了这些腐化的官僚不顾国家的安危、人民的生死,花天酒地,挥霍作乐的罪恶事实。从而抒发了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强烈不满的思想感情。

再如《杂诗》三十首之一:

白雪与阳春,同歌不同调。

王嫱与西子,同美不同貌。

今代有词人,自谓参奥筊。

要非甫白奴,即为苏陆盗。

古今自有诗,唐宋不相肖。

能不肖唐宋,唐宋乃能到。

作者用比兴手法入手,很恰切地作了比喻。人的面容各不相同,道出了写诗的真谛,批判了甫白奴和苏陆盗,肯定了古今各自有诗,精辟地议论具有真知灼见,不同凡响。

兹再举格律诗一首《除日》

养疴日日理丛残,一席青毡岁又阑。

薄宦廿年成大梦,故人儿辈尽高官。

禅心已自沾泥定,傲骨原知入世难。

肯厕淮南鸡犬后,此时应亦在云端。

此诗表现出诗人清廉自守,不肯同流合污的崇高品质。陈昆的律诗一丝不苟,在技法上达到令人景仰的高度。

五十多年前,读了《小桃溪馆诗钞》,如聆故乡长者的教导,倍感亲切,深受教益,大开眼界,于是很想了解陈昆的成才之道。从诗中我知道他是开县九龙山的人,一天,我会见了从九龙山来城的一位绅士陈伯岩。我们攀谈起来,他讲了一个关于陈昆出世的故事。

在清代以前,陈昆家世代几百年来都是以农为业,到了乾隆年间,他家出了一个半耕半读的陈希明即陈昆的祖父,十四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从此他就挑起当家理事的重担。一面开荒辟田,修塘筑堰,致力于农业生产劳动;一面拜师访友,读书习文,致力于科举业的进取。原先贫无立锥之地,由于勤奋努力,建起了一座比较可观的房屋,有了几十亩旱涝保收的良田,并且取得了恩贡生资格。他娶妻王氏,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名明玥,二儿子明瑾。大儿媳妇姜氏连续生了四个孩子,此时又有了身孕,深感儿多母苦;二儿媳妇王氏三十多岁还没有生育,不免常怀无子之忧。这天,两妯娌同在溪边洗衣服,兄弟媳妇称赞嫂子多子多福。嫂子却以人口多,生活困难向弟媳诉苦。并且告诉她,这个未出世的婴儿,下决心不要了,等他出世时将一盆水送他回去。原来,当地贫家小户因生活困难,溺婴的事时有所闻。弟媳听了嫂子将要溺婴的话,深感不忍。于是对嫂子说,“这小仔如果你不要,我要。”不久,临盆产下一男,产妇即叫女儿去请婶娘来。问她要不要这孩子?要就抱去,不要就放进水里。弟媳连声答应要、要、要!于是很高兴解下围腰将刚刚出世的孩子包起抱回家去。这个孩子就是陈昆,后来他成为进士。因此,当地流传着这个故事,说这个进士几乎被溺死,是捡来的。陈昆小时候不爱读书,老师认为他太笨,不是可造之材,向东家要求辞馆回家。陈明玥、陈明瑾为了考察这孩子的智力究竟如何,想出一个办法,用一根长扁担从孩子背后把他双手左右分开,拿绳子捆在扁担的两端,然后拿篾条打他的腿。孩子痛急了,忙向门外跑去,却被门框将横着的扁担挡住。出不去,这时孩子急中生智,忙将身子一侧,跑到门外去了,陈明瑾认为这孩子的智力并非太低,是可造之材。说也奇怪,从此这孩子好象变成了另一个人,聪明伶俐,读书过目不忘,勤奋学习,力求上进,这也是乡人传为美谈的一个奇迹。

对于这个故事,我将信将疑。现在为了征集文史资料,得到有关县志办的人士鼎力相助,找到了一些关于陈昆的历史资料。阅览了陈昆刊行于世的《小桃溪馆文钞》。内计有序十二首,记二十一首,书后跋后十二首,生圹志三首,墓志铭七首,墓表五首,权厝志二首,墓碣志一首,传十七首,书七首,祭文三首,题壁二首。

从这些文章里,证实了乡人流传的故事有三点是真实可信的。一是陈昆家几百年来世代以农为业;二是他的祖父陈希明半耕半读,发家致富,并取得了恩贡生资格;三是他的生父是陈明玥,生母是姜氏,养父是陈明瑾,养母是王氏,至于其余情节经查证不可靠。

据陈昆《伯妣姜太宜人墓志铭》所载:“伯妣(即陈昆的生母,因过继其叔,故称生母为伯妣)幼习曹大家女诫……最为外祖父母所钟爱,及归我泰然伯考也(即明玥,陈昆的生父)……内奉其姑,外攘门户,算米盐,饬婢仆,事事如夙习……” 由此可知姜氏是一个受过懦家教养,合于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家庭妇女,家有良田数十亩,又有仆婢织啬生产,经济上并非贫家小户。而况子女并非太多,仅有三男一女,再添一个孩子也还是具有养育能力,所以谅不致于产生溺婴之念的。

再据《牟母陈孺子(陈昆的大姐)六十寿序所载:“窃维姊长,吾十七岁,姊出嫁时,吾楞楞不知也。吾六岁就外傅后,姊岁归宁必以枣栗啖我。曰:“勤读书,毋遭先生达也。”吾虽不解读书何用,然闻姊言,颇自奋,既冠,吾小试每捷,姊因之必大喜。”由此可知陈昆六岁时既就外傅读书,而且勤奋,乡间流传他幼时背扁担挨打之说不可信。

陈昆为何过继其叔呢?据《先考怀苓府君先妣王太宜人墓表》所载——(先妣)屡孕不育,年三十三,始举锡龄儿,及姜太宜人娠昆时,上已有三男一女。王太宜人曰:“若男也,姒其与我,姜太宜人许之,故昆堕地后,王太宜人即以谵裹之去。自是出入顾复,视吾兄尤笃,故昆婚配后不知为姜太宜人出也。”这说明:一是姜氏与王氏两妯娌感情深厚;二是过继孩子是王氏主动向嫂子请求的;三是王氏在三十三岁时,已经有了一个孩子锡龄儿,并不是完全没有生育。

开州区清代诗人陈昆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