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女儿的动物视角

作者:朱磊教授
女儿的动物视角

女儿曾经看过海洋馆后问父亲:“海龟游泳时脚像桨一样,鱼没有脚,为什么也能游泳?”

“大部分鱼有鳍,那就是鱼的脚。胸鳍相当于前肢,腹鳍相当于后肢,但鱼游泳时主要靠尾鳍提供动力,背鳍等鱼鳍管平衡。”

“鱼不上岸,所以脚很软,海龟要上岸,所以脚很硬,对吧?”

“对,海龟只有产卵时才上岸,那时需要用四肢支撑身体和移动,但没有指甲,因为不需要,而且海龟不能像陆龟那样,将头和四肢缩回到壳里,也是因为生存环境不一样。”

“蛇没有脚,为什么跑那么快?”

“蛇有鳞,那就是蛇的脚。蛇的鳞片粗糙坚硬,腹部鳞片尤其大,与蛇的肋骨相连。蛇的肋骨是可以各个方向活动的,所以通过肋骨带动鳞片,鳞片支撑地面或树枝,蛇就可以快速移动。”

“蛇要跑得很快才能追上猎物,然后吃掉。”

“所有种类的蛇,都是食肉的。地面的蛇吃青蛙、老鼠,树上的蛇吃鸟、松鼠,甚至猴子。”

“毒蛇比无毒蛇厉害吧?”

“毒蛇靠毒液,麻痹或杀死猎物;无毒蛇靠力量,勒死大型猎物。不过,吃法都一样,直接吞下去,然后找个地方慢慢消化。”

“怎么区分毒蛇和无毒蛇?”

“毒蛇上颚有两颗弯曲的长牙,无毒蛇没有。辨认的时候,毒蛇通常脑袋大、三角形、身上有鲜艳颜色、性情凶猛,但不少毒蛇也没有这些特征,所以最关键还是看有没有毒牙。如果被咬了,要看有没有又大又深的毒牙伤口。毒蛇的舌头总是在动,但舌头是无毒的,毒牙是将毒液注入猎物的唯一途径。”

“毒蛇太可怕了!Bear Grylls他们还敢吃毒蛇。”

“不少电视节目是比较真实的野外生存记录,比如《MAN VS WILD》、《NAKED AND AFRAID》等。能够有蛇肉补充蛋白质,对野外生存者来说,就像中了大奖一样幸运。”

女儿的动物视角

“咱们在西双版纳时我还摸过大蟒蛇,凉凉的。”

“那是人工驯养的蛇。咱们在郊区徒步时——雾灵山、居庸关、箭扣长城——看到过很多次野蛇。记不记得有一次在爨底下黄花梁,咱们登上山顶,看到一条油亮的黑蛇,钻进草里跑掉了。”

“对,那是无毒蛇吧?”

“黑蛇是无毒蛇,但却是毒蛇的天敌,可以直接吞掉响尾蛇。这种视频网上有。多数无毒蛇喜欢呆在低处、潮湿树木、池塘附近,有利于捕食。但黑蛇例外,喜欢在干燥的高处晒太阳。”

“蛇在山顶应该比较危险,容易被鹰发现。”

“鹰是鸟中之王。空中扑鸟,地面捕蛇,抓兔子捉羊,也被称为空中狮虎。鹰隼雕鹫,都属于这一类。”

“《雍正王朝》里面康熙过生日,十四阿哥送的寿礼,被人换成了死鹰。”

“那是海东青,隼的一种,古代东北少数民族驯化海东青可以帮着打猎。体型不大,但是飞得高,动作快,耐饥饿。真实的历史中,康熙过生日时,是八阿哥送了两只海东青,这是满族人非常喜爱的东西,可不知道什么原因,康熙看的时候发现都快死了,因此大怒,八阿哥从此在九子夺嫡中彻底没了希望。”

“太可惜了!我想鹰爪一定很锋利,才能抓猎物。”

“对,而且厉害的是可以握住树枝睡觉不会掉下来。”

“所有鸟的脚都能这样吧?”

“不是。栖息类的鸟,比如麻雀,是这样。这种鸟的脚不适合走路,只能跳跃。攀爬类的鸟也是这样,比如鹦鹉,平地走路一瘸一拐,树枝奔跑健步如飞。但,奔跑类的鸟就不行,比如驼鸟,腿脚粗壮,只能跑不能飞。游泳类的鸟也不行,比如鸭子,脚蹼是用来划水的。刨地类的鸟,比如鸡,脚是用来寻找食物的。趟水类的鸟,比如鹤,长腿长脚长脖子,适合水中捕鱼。”

“看来生存环境决定它们的样子。”

“没错,不仅脚是这样,嘴也是这样。其它动物一般有软的嘴和硬的牙,是分开的,但鸟类的嘴和牙是一体的,也叫喙。鸡在地里找食物,所以嘴是尖硬的。鸭子在水里找食物,所以嘴是扁平的。鹦鹉嘴有弯钩,是为了咬坚果。麻雀嘴尖平短,是便于捡种子。鸟类还有一个与其它动物不同的地方,就是多数动物大小便是分开的,绝大多数鸟类却是大小便混合的,还是因为生存方式的需要,不存尿可以减轻重量,便于飞行。驼鸟不用飞,所以它的大小便是分开的。”

“陆地动物都是大小便分开的?”

“对,不过食肉动物排便,大多需要停下来,食草动物可以边走边拉。这是因为食草动物需要保持随时可以移动,才能减小被食肉动物捕获的风险。”

“谁跑得更快?”

“食肉动物。猎豹是速度最快的陆地动物。不过,食草动物的脚更适合奔跑。所有食草动物都长蹄,食肉动物都长爪。爪子适合刺伤、钩紧、撕扯猎物,蹄子只适合跑。”

“给马蹄钉马掌,马会痛吗?”

“不会。自然条件下,马的生活环境是草原,马蹄磨损有限。人类驯服马后,要跑各种路,钉上铁做的马掌可以保护马蹄。”

“人为什么只吃食草动物,不吃食肉动物?”

“都可以吃,但对猎人而言,捕杀食肉动物的过程危险更大。另外,食草动物的肉质好于食肉动物,有害物质相对少。”

“我们应该尊重每一种生命对吗?”

是的,从植物到动物,对每一种生命都应抱有尊重的态度,但也要遵循自然法则。自然界中的能量是在持续运动与转化的,吃这种行为只是动物界能量转化的一种方式,与植物吸收水中的营养并没有本质的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能量循环,并在物质世界中构造出完整的食物链和生态环境。人类需要顺应这种环境。”

女儿的动物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