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女兒的動物視角

作者:朱磊教授
女兒的動物視角

女兒曾經看過海洋館後問父親:“海龜遊泳時腳像槳一樣,魚沒有腳,為什麼也能遊泳?”

“大部分魚有鳍,那就是魚的腳。胸鳍相當于前肢,腹鳍相當于後肢,但魚遊泳時主要靠尾鳍提供動力,背鳍等魚鳍管平衡。”

“魚不上岸,是以腳很軟,海龜要上岸,是以腳很硬,對吧?”

“對,海龜隻有産卵時才上岸,那時需要用四肢支撐身體和移動,但沒有指甲,因為不需要,而且海龜不能像陸龜那樣,将頭和四肢縮回到殼裡,也是因為生存環境不一樣。”

“蛇沒有腳,為什麼跑那麼快?”

“蛇有鱗,那就是蛇的腳。蛇的鱗片粗糙堅硬,腹部鱗片尤其大,與蛇的肋骨相連。蛇的肋骨是可以各個方向活動的,是以通過肋骨帶動鱗片,鱗片支撐地面或樹枝,蛇就可以快速移動。”

“蛇要跑得很快才能追上獵物,然後吃掉。”

“所有種類的蛇,都是食肉的。地面的蛇吃青蛙、老鼠,樹上的蛇吃鳥、松鼠,甚至猴子。”

“毒蛇比無毒蛇厲害吧?”

“毒蛇靠毒液,麻痹或殺死獵物;無毒蛇靠力量,勒死大型獵物。不過,吃法都一樣,直接吞下去,然後找個地方慢慢消化。”

“怎麼區分毒蛇和無毒蛇?”

“毒蛇上颚有兩顆彎曲的長牙,無毒蛇沒有。辨認的時候,毒蛇通常腦袋大、三角形、身上有鮮豔顔色、性情兇猛,但不少毒蛇也沒有這些特征,是以最關鍵還是看有沒有毒牙。如果被咬了,要看有沒有又大又深的毒牙傷口。毒蛇的舌頭總是在動,但舌頭是無毒的,毒牙是将毒液注入獵物的唯一途徑。”

“毒蛇太可怕了!Bear Grylls他們還敢吃毒蛇。”

“不少電視節目是比較真實的野外生存記錄,比如《MAN VS WILD》、《NAKED AND AFRAID》等。能夠有蛇肉補充蛋白質,對野外生存者來說,就像中了大獎一樣幸運。”

女兒的動物視角

“咱們在西雙版納時我還摸過大蟒蛇,涼涼的。”

“那是人工馴養的蛇。咱們在郊區徒步時——霧靈山、居庸關、箭扣長城——看到過很多次野蛇。記不記得有一次在爨底下黃花梁,咱們登上山頂,看到一條油亮的黑蛇,鑽進草裡跑掉了。”

“對,那是無毒蛇吧?”

“黑蛇是無毒蛇,但卻是毒蛇的天敵,可以直接吞掉響尾蛇。這種視訊網上有。多數無毒蛇喜歡呆在低處、潮濕樹木、池塘附近,有利于捕食。但黑蛇例外,喜歡在幹燥的高處曬太陽。”

“蛇在山頂應該比較危險,容易被鷹發現。”

“鷹是鳥中之王。空中撲鳥,地面捕蛇,抓兔子捉羊,也被稱為空中獅虎。鷹隼雕鹫,都屬于這一類。”

“《雍正王朝》裡面康熙過生日,十四阿哥送的壽禮,被人換成了死鷹。”

“那是海東青,隼的一種,古代東北少數民族馴化海東青可以幫着打獵。體型不大,但是飛得高,動作快,耐饑餓。真實的曆史中,康熙過生日時,是八阿哥送了兩隻海東青,這是滿族人非常喜愛的東西,可不知道什麼原因,康熙看的時候發現都快死了,是以大怒,八阿哥從此在九子奪嫡中徹底沒了希望。”

“太可惜了!我想鷹爪一定很鋒利,才能抓獵物。”

“對,而且厲害的是可以握住樹枝睡覺不會掉下來。”

“所有鳥的腳都能這樣吧?”

“不是。栖息類的鳥,比如麻雀,是這樣。這種鳥的腳不适合走路,隻能跳躍。攀爬類的鳥也是這樣,比如鹦鹉,平地走路一瘸一拐,樹枝奔跑健步如飛。但,奔跑類的鳥就不行,比如駝鳥,腿腳粗壯,隻能跑不能飛。遊泳類的鳥也不行,比如鴨子,腳蹼是用來劃水的。刨地類的鳥,比如雞,腳是用來尋找食物的。趟水類的鳥,比如鶴,長腿長腳長脖子,适合水中捕魚。”

“看來生存環境決定它們的樣子。”

“沒錯,不僅腳是這樣,嘴也是這樣。其它動物一般有軟的嘴和硬的牙,是分開的,但鳥類的嘴和牙是一體的,也叫喙。雞在地裡找食物,是以嘴是尖硬的。鴨子在水裡找食物,是以嘴是扁平的。鹦鹉嘴有彎鈎,是為了咬堅果。麻雀嘴尖平短,是便于撿種子。鳥類還有一個與其它動物不同的地方,就是多數動物大小便是分開的,絕大多數鳥類卻是大小便混合的,還是因為生存方式的需要,不存尿可以減輕重量,便于飛行。駝鳥不用飛,是以它的大小便是分開的。”

“陸地動物都是大小便分開的?”

“對,不過食肉動物排便,大多需要停下來,食草動物可以邊走邊拉。這是因為食草動物需要保持随時可以移動,才能減小被食肉動物捕獲的風險。”

“誰跑得更快?”

“食肉動物。獵豹是速度最快的陸地動物。不過,食草動物的腳更适合奔跑。所有食草動物都長蹄,食肉動物都長爪。爪子适合刺傷、鈎緊、撕扯獵物,蹄子隻适合跑。”

“給馬蹄釘馬掌,馬會痛嗎?”

“不會。自然條件下,馬的生活環境是草原,馬蹄磨損有限。人類馴服馬後,要跑各種路,釘上鐵做的馬掌可以保護馬蹄。”

“人為什麼隻吃食草動物,不吃食肉動物?”

“都可以吃,但對獵人而言,捕殺食肉動物的過程危險更大。另外,食草動物的肉質好于食肉動物,有害物質相對少。”

“我們應該尊重每一種生命對嗎?”

是的,從植物到動物,對每一種生命都應抱有尊重的态度,但也要遵循自然法則。自然界中的能量是在持續運動與轉化的,吃這種行為隻是動物界能量轉化的一種方式,與植物吸收水中的營養并沒有本質的不同。通過這種方式實作能量循環,并在物質世界中構造出完整的食物鍊和生态環境。人類需要順應這種環境。”

女兒的動物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