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她不恋省城窗明几净,三天两头跑往乡村,18年后有了答案

作者:清风明月wsy

朱凤:在田间地头绽放人生芳华

文|王绍云

2005年秋天,刚走出农学院大门的女硕士研究生朱凤,一脚踏进坐落在南京市城区的江苏省植保站,满脸稚嫩的她,从此逐步挑起了粮油作物病虫害测报防治工作的担子。

她不恋省城窗明几净,三天两头跑往乡村,18年后有了答案

生活中的朱凤(zf/图)

时光如流,岁月更迭。人们不曾想到,18年来,作为一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朱凤极少呆在省城窗明几净的办公室,而是风雨无阻、三天两头地往乡村里跑,在大江南北钻田头、踏田埂,手把手地指导农户们科学防治保丰收,用初心和责任一次次地把成绩写在大地上。她先后被授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等荣誉称号,担任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国家级裁判员,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今年3月,又荣膺江苏省三八红旗手称号。

她不恋省城窗明几净,三天两头跑往乡村,18年后有了答案

朱凤在”为农服务网“讲课(zf/图)

一、哪里农作物生病,她心急如焚奔向哪里

植物防疫是国际上公认的三大防疫体系之一,植保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就是植物防疫的范畴,面向农村、服务农民,为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支撑和保障。

江苏地处南北过渡地带,特殊的地理和气候因素,既给予了良好的自然禀赋,也给农作物病虫害提供了有利的发生发展条件。在众多的病虫害面前,小麦赤霉病威胁最大。它是一种气候型病害,一旦重发,不但对产量造成影响,关键能产生毒素,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严重威胁。其次,是水稻的“两迁”害虫和稻瘟病,它们都是国家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朱凤作为粮食作物病虫测报和防治方面的专家与负责人,深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水稻大螟、二化螟等钻蛀性害虫是主产区的主要害虫,难防、用药量大。如何控减农药使用,是植保植检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朱凤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了一种叫“香根草”的植物能诱杀螟虫,兴奋得几夜没睡好觉。2015年,她从外地引进一批幼苗率先开展先行性研究,详细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控虫特点,并在省内仪征、如东、张家港等地的水稻田局部栽植试验。香根草属多年生粗壮草本植物,高可达2.5米,叶片线形,叶片如刀。那两年,朱凤频频地出入香根草丛进行观察研究,也不知被香根草割破了多少次手指和胳膊,皮肤上的一道道伤痕成为她吃透辛苦的见证。经过锲而不舍努力,朱凤用这种植物形成了生态控虫技术体系,在全省大面积推广后,使螟虫化学农药用量减少40%以上。

她不恋省城窗明几净,三天两头跑往乡村,18年后有了答案

朱凤在田间仔细观察水稻病虫害(zf/图)

2018年4月中旬,正是苏中地区小麦赤霉病防控的关键时期,然而,那些天却阴雨连绵。看着天气预报里的阴雨警讯,朱凤心急如焚。她主动请缨,赶赴南通、泰州等地明查暗访,走村串户,深入了解赤霉病防控物资准备和组织发动情况。白天,她走访农户、与村干部交流、到农资店查询农药备货情况;晚上,将了解到的信息同地方部门沟通交流、整理汇报资料。一天傍晚,在如皋市的一个乡镇,朱凤看见一家农药门店准备的药剂不适合赤霉病的防治,她在那里一直等了3个多小时,直到乡镇农技站负责人从远地赶到场,她认真作了一番交待才离开,等到她与同事端着面条吃上晚饭时,已是夜里9点钟。她连续4天这样奔波,共走了三市7县、15镇、20多个村,浑身上下沾满了泥水,基层一些熟悉她的人见到她这副模样,直笑称为“疯(凤)丫头”。

二、植保对象在田间,要少伏案头多下田头

病虫调查是所有农业生产技术工作中最累、最苦、最难的工作。有句话“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卖炭的、仔细一看原来是植保站的”,是基层植保人的真实写照。

要防治好病虫害,关健在于病虫调查,只有摸准病虫情,才能准确作出分析预报,科学指导防治。每年4-5月份和7-10月份,是病虫防控的关健时期,每到这个阶段,朱凤就带领科里的年轻人下乡村、进庄子、蹲田头,“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地忙碌在田间地头,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难题,调研指导病虫防治。年均开展培训30多场次,受益农民达2000多人。

小麦赤霉病防治,必须在小麦扬花5-10%时打药预防,这个时节,农民们很难把握好。朱凤通过蹲点调查,走访农户,提出了“见花打药”的时机策略,使大家既易懂、又好把握,提高了用药的精准性,大大地提高了防治效果。与此同时,她们还帮农民把好农药质量关,经常随机检查基层销售门店,一经发现经销商向农民搭配销售、乱推荐的“坑农”事情,当场给予严肃指出与纠正,让店家退货退款,有效保护了粮食生产质量和种植户利益。

她不恋省城窗明几净,三天两头跑往乡村,18年后有了答案

朱凤与基层植保人员分析小麦生长情况(zf/图)

责任和情怀背后,是她洒下的汗水与默默奉献。2018年7月底的一天,由于连续多日每天加班到深夜,朱凤早上起床后,感到右手麻木、脖子无法转动,她心里“格登”一下。到医院检查后,医生诊断是严重的颈椎问题,建议立即住院动手术。她想到,眼下正逢水稻病虫中后期发生防控的关键时刻,如果不能摸准病虫情,将会影响防治总体战的科学精准部署。想到这儿,她恳求医生先保守治疗,忙过一段时间再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她白天联系各地组织召开病虫会商会,晚上脖子上套着牵引器,同业内专家讨论防控方案。同事们看在眼里,感佩在心里,直称呼她为“女汉子”。

前年9月一个下午,她正在乡下一处田间查看褐飞虱,接到了儿子的电话。儿子问她:“妈妈,你两个多星期没回家了,我好想你啊!”她听后,答应周末回去陪他。但到了周五下午,突然接到通知要去准备一个观摩现场会,她连忙打手机告诉儿子,只听电话那头低低地“哦”了一声,便不再有任何声音,孩子没有挂掉电话,他用无声表达着又一次地失望。那一夜,她翻来翻来覆去无法入睡,满脑子都是儿子失望的眼神。

第二天,她乘坐车子赶往现场会地点,在飞速行驶的高速公路上,爱人给她打来电话,问能不能请司机在她必经的前方一处服务区停一下,他和儿子在那里等着她。她一开始还不相信,等车子进到服务区一看,爱人和儿子真的在里面等着。她一把抱住儿子,儿子也激动得抱住她说:“妈妈,终于看到你了。”一旁,了解情况的司机师傅看到这幕场景,情不自禁地湿润了双眼。

三、“聚点成网”,让智慧科技助“虫口夺粮”

农业的发展,最终要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才能促进大陆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朱凤负责粮食作物病虫测报和防治指导以来,坚持致力开展监测预警技术的探索研究,以此来推进智能化、减轻基层植保人的手工操作强度。她多次赴北京、河南、浙江等省内外有关单位,调研植保科研设备,与有关机构一起探索开发出新型智能测报工具,组织建立了“江苏省稻麦重大病害监测预警系统”和“基于性诱监测智能化害虫监测预警系统”,开展了稻纵卷叶螟、草地贪夜蛾等害虫“聚点成网”建设,初步实现了重大病虫监测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使全省重大病虫测报准确率稳定在90%以上,既减轻了工作强度,又提高了病虫监测效率和准确率。

她不恋省城窗明几净,三天两头跑往乡村,18年后有了答案

朱凤在农药销售店检查种子质量(zf/图)

2020年6月,仪征市马集镇惠农黑莓园的黑莓,一株株长势越来越衰弱。朱凤恰巧在仪征挂职担任科技镇长团副团长,她赶紧行动起来,邀请有关专家现场会诊,经过系统调查,发现是因金龟子的幼虫(蛴螬)危害根系所造成的。黑莓种植特殊,不能使用化学农药,怎么办?朱凤在详细调查分析黑莓园金龟子发生因素的基础上,对症下方,两三周时间,在惠农黑莓园安装上30盏箱体式和新型立杆频振式杀虫灯,通过灯光诱杀方式,使数百亩地的黑莓起死回生。

前几年,稻田综合种养中常发生“虾强稻弱”现象,好多大户顾及龙虾安全不敢用药,甚至放弃用药,导致水稻产量低下。如何达到稻、虾种养两不误,成为朱凤心头的一件事。作为省稻田综合种养专家指导组成员,朱凤及时组织开展虾稻田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生产上虾稻田病虫由完全放弃防治向以农业、生物、物理防治为主,配合科学使用化学药剂的绿色防控措施转变,拿出了性诱、灯诱、食诱、生物防治等一系列的应用措施,为虾稻田实现“粮丰虾肥”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在此基础上,针对优质稻米发展中病虫害变化情况,朱凤积极组织攻关研究,提出并构建了“前防、中控、后保”的防控策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实现了水稻产量和品质双提升的目标。她还与省农科院食品安全专家团队一起开展病害管控和毒素减控技术研究,试验、示范、推广高效药剂、全力组织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一年年“虫口夺粮”保丰收。去年,江苏省粮食生产量达到749.2亿斤,连续5年再创历史新高,其中水稻单产列全国粮食主产省第1位。江苏的粮食,除了满足供应江苏外,每年还有100多亿斤的外调能力。

这组振奋人心的数字背后,有朱凤和她的团队所倾注的大量心血与汗水。把成绩写在大地上,朱凤以她的实际行动,在田间地头绽放出了人生最美芳华。[玫瑰][玫瑰]

[微风][微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