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她不戀省城窗明幾淨,三天兩頭跑往鄉村,18年後有了答案

作者:清風明月wsy

朱鳳:在田間地頭綻放人生芳華

文|王紹雲

2005年秋天,剛走出農學院大門的女碩士研究所學生朱鳳,一腳踏進坐落在南京市城區的江蘇省植保站,滿臉稚嫩的她,從此逐漸挑起了糧油作物病蟲害測報防治工作的擔子。

她不戀省城窗明幾淨,三天兩頭跑往鄉村,18年後有了答案

生活中的朱鳳(zf/圖)

時光如流,歲月更疊。人們不曾想到,18年來,作為一名農業專業技術人員,朱鳳極少呆在省城窗明幾淨的辦公室,而是風雨無阻、三天兩頭地往鄉村裡跑,在大江南北鑽田頭、踏田埂,手把手地指導農戶們科學防治保豐收,用初心和責任一次次地把成績寫在大地上。她先後被授予全國巾帼建功标兵、全國糧食生産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等榮譽稱号,擔任全國農業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國家級裁判員,入選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今年3月,又榮膺江蘇省各行業傑出的女人稱号。

她不戀省城窗明幾淨,三天兩頭跑往鄉村,18年後有了答案

朱鳳在”為農服務網“講課(zf/圖)

一、哪裡農作物生病,她心急如焚奔向哪裡

植物防疫是國際上公認的三大防疫體系之一,植保人員所從事的工作就是植物防疫的範疇,面向農村、服務農民,為糧食生産安全和農産品品質安全提供支撐和保障。

江蘇地處南北過渡地帶,特殊的地理和氣候因素,既給予了良好的自然禀賦,也給農作物病蟲害提供了有利的發生發展條件。在衆多的病蟲害面前,小麥赤黴病威脅最大。它是一種氣候型病害,一旦重發,不但對産量造成影響,關鍵能産生毒素,是農産品品質安全的嚴重威脅。其次,是水稻的“兩遷”害蟲和稻瘟病,它們都是國家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對水稻生産造成嚴重影響。朱鳳作為糧食作物病蟲測報和防治方面的專家與負責人,深知肩上的擔子有多重。

水稻大螟、二化螟等鑽蛀性害蟲是主産區的主要害蟲,難防、用藥量大。如何控減農藥使用,是植保植檢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朱鳳通過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發現了一種叫“香根草”的植物能誘殺螟蟲,興奮得幾夜沒睡好覺。2015年,她從外地引進一批幼苗率先開展先行性研究,詳細了解其生物學特性和控蟲特點,并在省内儀征、如東、張家港等地的水稻田局部栽植試驗。香根草屬多年生粗壯草本植物,高可達2.5米,葉片線形,葉片如刀。那兩年,朱鳳頻頻地出入香根草叢進行觀察研究,也不知被香根草割破了多少次手指和胳膊,皮膚上的一道道傷痕成為她吃透辛苦的見證。經過锲而不舍努力,朱鳳用這種植物形成了生态控蟲技術體系,在全省大面積推廣後,使螟蟲化學農藥用量減少40%以上。

她不戀省城窗明幾淨,三天兩頭跑往鄉村,18年後有了答案

朱鳳在田間仔細觀察水稻病蟲害(zf/圖)

2018年4月中旬,正是蘇中地區小麥赤黴病防控的關鍵時期,然而,那些天卻陰雨連綿。看着天氣預報裡的陰雨警訊,朱鳳心急如焚。她主動請纓,趕赴南通、泰州等地明查暗訪,走村串戶,深入了解赤黴病防控物資準備群組織發動情況。白天,她走訪農戶、與村幹部交流、到農資店查詢農藥備貨情況;晚上,将了解到的資訊同地方部門溝通交流、整理彙報資料。一天傍晚,在如臯市的一個鄉鎮,朱鳳看見一家農藥門店準備的藥劑不适合赤黴病的防治,她在那裡一直等了3個多小時,直到鄉鎮農技站負責人從遠地趕到場,她認真作了一番交待才離開,等到她與同僚端着面條吃上晚飯時,已是夜裡9點鐘。她連續4天這樣奔波,共走了三市7縣、15鎮、20多個村,渾身上下沾滿了泥水,基層一些熟悉她的人見到她這副模樣,直笑稱為“瘋(鳳)丫頭”。

二、植保對象在田間,要少伏案頭多下田頭

病蟲調查是所有農業生産技術工作中最累、最苦、最難的工作。有句話“遠看像要飯的、近看像賣炭的、仔細一看原來是植保站的”,是基層植保人的真實寫照。

要防治好病蟲害,關健在于病蟲調查,隻有摸準病蟲情,才能準确作出分析預報,科學指導防治。每年4-5月份和7-10月份,是病蟲防控的關健時期,每到這個階段,朱鳳就帶領科裡的年輕人下鄉村、進莊子、蹲田頭,“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地忙碌在田間地頭,幫助群衆解決實際難題,調研指導病蟲防治。年均開展教育訓練30多場次,受益農民達2000多人。

小麥赤黴病防治,必須在小麥揚花5-10%時打藥預防,這個時節,農民們很難把握好。朱鳳通過蹲點調查,走訪農戶,提出了“見花打藥”的時機政策,使大家既易懂、又好把握,提高了用藥的精準性,大大地提高了防治效果。與此同時,她們還幫農民把好農藥品質關,經常随機檢查基層銷售門店,一經發現經銷商向農民搭配銷售、亂推薦的“坑農”事情,當場給予嚴肅指出與糾正,讓店家退貨退款,有效保護了糧食生産品質和種植戶利益。

她不戀省城窗明幾淨,三天兩頭跑往鄉村,18年後有了答案

朱鳳與基層植保人員分析小麥生長情況(zf/圖)

責任和情懷背後,是她灑下的汗水與默默奉獻。2018年7月底的一天,由于連續多日每天加班到深夜,朱鳳早上起床後,感到右手麻木、脖子無法轉動,她心裡“格登”一下。到醫院檢查後,醫生診斷是嚴重的頸椎問題,建議立即住院動手術。她想到,眼下正逢水稻病蟲中後期發生防控的關鍵時刻,如果不能摸準病蟲情,将會影響防治總體戰的科學精準部署。想到這兒,她懇求醫生先保守治療,忙過一段時間再說。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她白天聯系各地組織召開病蟲會商會,晚上脖子上套着牽引器,同業内專家讨論防控方案。同僚們看在眼裡,感佩在心裡,直稱呼她為“女漢子”。

前年9月一個下午,她正在鄉下一處田間檢視褐飛虱,接到了兒子的電話。兒子問她:“媽媽,你兩個多星期沒回家了,我好想你啊!”她聽後,答應周末回去陪他。但到了周五下午,突然接到通知要去準備一個觀摩現場會,她連忙打手機告訴兒子,隻聽電話那頭低低地“哦”了一聲,便不再有任何聲音,孩子沒有挂掉電話,他用無聲表達着又一次地失望。那一夜,她翻來翻來覆去無法入睡,滿腦子都是兒子失望的眼神。

第二天,她乘坐車子趕往現場會地點,在飛速行駛的高速公路上,夫妻給她打來電話,問能不能請司機在她必經的前方一處服務區停一下,他和兒子在那裡等着她。她一開始還不相信,等車子進到服務區一看,夫妻和兒子真的在裡面等着。她一把抱住兒子,兒子也激動得抱住她說:“媽媽,終于看到你了。”一旁,了解情況的司機師傅看到這幕場景,情不自禁地濕潤了雙眼。

三、“聚點成網”,讓智慧科技助“蟲口奪糧”

農業的發展,最終要依靠農業科技的進步與創新,才能促進大陸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

朱鳳負責糧食作物病蟲測報和防治指導以來,堅持緻力開展監測預警技術的探索研究,以此來推進智能化、減輕基層植保人的手工操作強度。她多次赴北京、河南、浙江等省内外有關機關,調研植保科研裝置,與有關機構一起探索開發出新型智能測報工具,組織建立了“江蘇省稻麥重大病害監測預警系統”和“基于性誘監測智能化害蟲監測預警系統”,開展了稻縱卷葉螟、草地貪夜蛾等害蟲“聚點成網”建設,初步實作了重大病蟲監測智能化、自動化、網絡化,使全省重大病蟲測報準确率穩定在90%以上,既減輕了工作強度,又提高了病蟲監測效率和準确率。

她不戀省城窗明幾淨,三天兩頭跑往鄉村,18年後有了答案

朱鳳在農藥銷售店檢查種子品質(zf/圖)

2020年6月,儀征市馬集鎮惠農黑莓園的黑莓,一株株長勢越來越衰弱。朱鳳恰巧在儀征挂職擔任科技鎮長團副團長,她趕緊行動起來,邀請有關專家現場會診,經過系統調查,發現是因金龜子的幼蟲(蛴螬)危害根系所造成的。黑莓種植特殊,不能使用化學農藥,怎麼辦?朱鳳在詳細調查分析黑莓園金龜子發生因素的基礎上,對症下方,兩三周時間,在惠農黑莓園安裝上30盞箱體式和新型立杆頻振式殺蟲燈,通過燈光誘殺方式,使數百畝地的黑莓起死回生。

前幾年,稻田綜合種養中常發生“蝦強稻弱”現象,好多大戶顧及龍蝦安全不敢用藥,甚至放棄用藥,導緻水稻産量低下。如何達到稻、蝦種養兩不誤,成為朱鳳心頭的一件事。作為省稻田綜合種養專家指導組成員,朱鳳及時組織開展蝦稻田病蟲綠色防控技術研究,生産上蝦稻田病蟲由完全放棄防治向以農業、生物、實體防治為主,配合科學使用化學藥劑的綠色防控措施轉變,拿出了性誘、燈誘、食誘、生物防治等一系列的應用措施,為蝦稻田實作“糧豐蝦肥”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

在此基礎上,針對優質稻米發展中病蟲害變化情況,朱鳳積極組織攻關研究,提出并建構了“前防、中控、後保”的防控政策,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實作了水稻産量和品質雙提升的目标。她還與省農科院食品安全專家團隊一起開展病害管控和毒素減控技術研究,試驗、示範、推廣高效藥劑、全力組織統防統治和群防群治,一年年“蟲口奪糧”保豐收。去年,江蘇省糧食生産量達到749.2億斤,連續5年再創曆史新高,其中水稻單産列全國糧食主産省第1位。江蘇的糧食,除了滿足供應江蘇外,每年還有100多億斤的外調能力。

這組振奮人心的數字背後,有朱鳳和她的團隊所傾注的大量心血與汗水。把成績寫在大地上,朱鳳以她的實際行動,在田間地頭綻放出了人生最美芳華。[玫瑰][玫瑰]

[微風][微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