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预防与治疗

作者:肿瘤专家高文斌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预防与治疗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栓是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过程中最为常见、危害性较大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最常见的非感染性并发症。其发生率的整体跨度比较大,约为2%~67%。引发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原因、风险因素很多,几乎涉及到疾病诊疗的各个方面,这些因素同时也是预防血栓发生的主要应对措施。目前主要包括与导管相关因素、与患者相关因素以及与治疗相关性因素等几个方面。

导管相关性因素,主要包括,置管时候的操作次数、导管留置的部位(单纯统计发生率,股静脉>颈静脉>锁骨下静脉)、导管的直径与静脉直径比值增大、导管的种类(PICC>CVC>IVAP)、导管发生感染、导管位置不当、导管的管腔数与导管的尺寸(6F三腔管>5F双腔管>4F单腔管)、导管的材质(聚乙烯、聚氯乙烯材质>硅胶、聚氨酯材质)、既往导管的留置情况和次数。

患者相关性因素,主要包括,恶性肿瘤疾病患者、病变的情况(具有转移状态的患者>病变为局灶性患者)、近期出现创伤史或者30天内具有手术史、静脉血栓史、终末期肾病、危重症患者、全身感染、导管性关系感染、高龄患者、30天以内的卧床或者制动史、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者。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预防与治疗

与治疗相关性因素,主要包括,实施抗肿瘤治疗、胸部放射治疗史、化疗药物推注史、使用抗血管生成类药物、使用铂类药物、使用红细胞刺激剂、肠外营养、手术病史的患者。

应对着上述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的主要因素,临床上很多机构推荐实施预防性抗凝措施,但是,这对于降低导管相关血栓的发生率还具有着一定的争议,也尚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因此,不建议实施常规性预防性抗凝。对于预防措施而言,更加具有积极性的措施应该是针对其形成的风险因素,这样才会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的目的。此外,除了标准化的导管维护措施,如0.9%氯化钠溶液-肝素冲封管,不推荐常规预防性抗凝措施的使用。

也许正是因为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较高,危害较大。在实施导管置入过程中,需要很好的评估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风险。多数情况下,血栓的发生没有任何症状,临床上仅有1%~5%的患者可以伴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对于可能出现的导管相关性血栓,可先进行超声检查结合D二聚体检测来初步判断,静脉造影检查则是诊断的金标准。导管相关性血栓的治疗则主要基于深静脉血栓、肺血栓栓塞治疗为主。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预防与治疗

抗凝治疗是排除了抗凝禁忌以后的首选治疗方法。在保留导管期间抗凝治疗还需要持续、继续坚持使用,既使是需要拔除导管的时候,导管拔除后的3~7天依旧需要持续抗凝治疗。同时,还要由专科医生根据血栓位置、大小、栓塞风险、其他并发症等因素充分评估。

在目前的各种指南中,均不推荐常规拔除已经发生血栓的导管。对于具有导管使用需求的患者,可以在积极实施抗凝治疗的基础上继续保留并正常使用。对于拔管而言,目前公认的指征主要包括,该导管已经不再需要,导管功能已经丧失,导管位置发生异常,同时合并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腔静脉滤器是拦截血栓、预防栓塞的有效手段。临床上,对于存在抗凝绝对禁忌证的血栓患者,发生急性近端下肢导管相关血栓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下腔静脉滤器。对于上肢导管相关血栓,由于其发生几率相对较低,器械适应症不完整,因此实施上腔静脉滤器还有待于专科医生的综合评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