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重金娶妻,如今却为了一点彩礼就斤斤计较,究竟谁错了?

引言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从古至今结婚都是两个人的人生大事也是很多人一辈子最幸福的时刻,但是关于结婚,在古代却说法颇多。

比如《诗·卫风·氓》是先秦卫国地区的民歌之一,在这篇诗歌中我们可以大体的了解到古代恋爱和婚姻制度。在先秦时期,大陆的封建统治制度还未加以巩固,男女之间的关系也秉承着自由恋爱为主,但是恋爱自由不代表着婚配自由,结婚必须要有媒婆作为媒介上门说亲,在先秦时期的媒婆也可以理解成是被认证的婚姻介绍中间人。

在古代,由于资源和物质的匮乏,加之战乱天灾的影响,人类的平均寿命远没有现在的人类寿命要高。因此为了能够保证人类社会体系能够正常维持,从西周开始就对婚姻做出了规定,即男性必须三十岁之前结婚,女性则在20岁之前就必须结婚。并且在后世的演变中,尤其是封建统治制度盛行后,大陆古代对于男女双方结婚的年龄限制越来越严格,婚配年龄也变得越来越小。但是古代婚姻的前提一直都不变,那就是”无媒不成婚“。

在大陆古代,如果没有媒婆作为中间人来搓成婚姻而私自签订婚约的人都会被人看作是违反礼法的道德败坏者。而在大陆封建统治时期被推崇的儒家思想中也是提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古代婚姻的规则以及其运作流程。媒婆作为成婚双方的中间人,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要想娶妻,首先就需要通过媒婆来给女方下礼,如果女方接受礼物,那么代表着婚约就算初步成立,同时这也是完成了”六礼“中的第一部。随后便是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按照如今话来说即为,相互了解姓名和生辰,并请先生来算两人生辰是否搭配,由男方下聘礼,准备得当后选定结婚吉日准备彩礼完婚。

而从这六礼中可以看出,有三项婚配礼仪涉及到了金钱,不难看出,古代对于成婚也是十分重视彩礼的。尤其是在唐代时期,经济繁荣昌盛也使得其婚配更重视彩礼。因此,在唐朝时期家底殷实的家庭一般都会选择早婚,以便选择和自己门当户对的家庭子女作为伴侣。

并且在古代,如果男方家庭无法达到备礼条件的话,只要不到“六礼”中的最后一步,女方家庭都是可以对婚约做出反悔的,由此看来在大陆古代女性在结婚方面来说有着较大的权力。但是如果男方家达到条件,而女方的嫁妆陪礼过于微薄的话,女方在成婚后也会面临着不被重视的问题。

因此在古代婚配中,对于结婚的男女双方来说都有着一定的要求,如果想要日子过得幸福,那么最起码要做到门当户对,以保证结婚双方的地位相对平等,满足嫁娶要求。一般来说,那些寒门嫁娶大多以钱财为主,而富门嫁娶自然要求更多,除了钱财以外,他们还要配备各种粮食动物杂物等等,除此外女子陪嫁也绝不可少。

而后这种婚姻制度也一直延续一直到清末民国时期,清末就因为陪嫁的嫁妆太贵出现了“溺女”的情况。而这种情况指的就是,如果在女儿出嫁时不能为其准备嫁妆,那么父母就需要一辈子赡养女儿,也因为如此在清朝有很多女孩一生都没有出嫁,一直老死在家中。

事实上到了民国以后“聘娶婚”非常盛行。比如在清末时有一个名门张家,其祖父张树生就是淮军的二当家,官至两广总督,而那时张家产业一直传到张武龄手中时仍然有万顷田产,纵然说当时民国已经出现了先进思想,鼓励婚嫁自由,但是名门婚嫁仍然有较多的限制,那时候大家绝不接受娶穷姑娘,嫁穷小子。

古代重金娶妻,如今却为了一点彩礼就斤斤计较,究竟谁错了?

而当时张家和扬州的陆家二女儿订了婚,张家自然也下了重金聘礼,而陆家作为大家族,在嫁女儿时也丝毫不含糊,就连嫁妆都提前一年准备好。据说在当天陆家送女儿的嫁妆,整整装了9条运船,排了足有10条街。

而陆家二女儿进入张家以后自然也颇有地位,他共为张武龄生下了10个子女,这10个子女中的4个女儿也个个都颇具才华,其中三女儿就嫁给了作家沈从文。事实上从张家娶妻和陆家嫁女中也能够看出在当时聘娶婚已经成为时代的缩影,而这种重彩礼和重嫁妆的情况也一直在中国古代延续。

结语

但是如果从现实角度来看,我们已经不会过多在意彩礼和嫁妆的问题。但是结婚终究是两个家庭的问题,所以虽然不强调过分的门当户对,但也最好不要差距悬殊。现代社会结婚,就会因为一点彩礼钱闹出不少的矛盾双方斤斤计较,其实这其中的问题都该归咎于不断变化的情况和已经“变味”的婚礼,婚姻是两个人的事,不该参杂过多的利益。

参考资料:《桃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