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73岁大妈:就因我没帮带孙子,儿媳说我不配跟他们同住,凭什么?

1

陈阿姨,今年73岁。

她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年轻时因自兄弟姐妹多,她没钱读太多书,便早早就嫁为了人妻。

那时的她和丈夫,还有公公,三人面朝黄土背朝天,不仅挣不了几个钱,她还得照顾家里患有羊癫疯的婆婆。

也因为她婆婆的病时好时坏,她不敢把两个孩子放在家里给她带。

因此她不管做什么,都会背上两个孩子一起下地干活。

农活闲暇时,她就会和丈夫去镇里做些零散工,贴补生活。

她和丈夫深知,读书能改变命运。

想走出乡下,只有读书这一条路。

2

于是,他们从不让俩个孩子做事,只会让他们多读书。

他们没日没夜的劳作,为的也就是多挣钱,让两个孩子能安心读书,不要太顾虑家里。

好在,她两个孩子都很争气,接连考上了外省的好大学。

为了让他们更好的学习,在经济上不低人一等。

陈阿姨和丈夫一起到了城里打工,这样挣的钱远比在老家做农活强。

3

她两个孩子毕业后都找到了不错的工作。

大女儿也找到了一个经济条件不错的丈夫,远嫁去了北方。

而她小儿子,也在她和大女儿的帮助下,在城里买了套三居室的二手房,结了婚生了一个儿子。

陈阿姨和丈夫跟着包工头做装修,有工开的日子,收入都不错。

他们觉得自己还能干还能挣钱,便不愿退出来养老。

何况他们的积蓄都给儿子买房后,身边没剩几个能养老的钱。

4

当她儿子儿媳提出让她在家帮带孙子时,她拒绝了。

陈阿姨夫妻俩做的是贴大理石瓷砖的活,必须两个人一起合作才能做得了。

要是她不做,那她丈夫也就跟着没活干,没收入了。

他也不会别的活,也不愿听从儿媳安排,去做个工资少的保安。

最重要的是,陈阿姨两夫妻的收入,远比儿媳收入高。

最后一致决定:她儿媳辞职在家,安心相夫教子做全职妈妈。

5

就在她孙子上小学后,陈阿姨的丈夫因腰痛,两夫妻退了下来。

他们操劳一生,觉得是时候安享晚年了。

他们拿了部分积蓄,把老家的房子重新翻新了一遍。

闲暇时,俩老还经常跟着老年旅行团出去旅游,游玩了很多地方。

然而,他们还没安享多久,她的儿子便找上门来了。

6

她儿子表示,工作不如意,一人挣钱养家太累了!房贷、车贷、学费……每一笔费用都压得他喘不过气。

他希望陈阿姨能去他家帮煮煮饭,带带孩子,让他妻子出去上班挣钱,帮他缓解一些压力。

可陈阿姨再次拒绝了!

在她看来,这并不是什么大事!

她孙子都上小学了,平日里根本不用带。

她觉得儿子儿媳让她去,就是想得到一个免费保姆而已。

7

跟眼前自由自在的生活比起来,陈阿姨不愿去参与儿子家庭的事。

“我当初带着你姐怀着你,都可以上山下地干活,没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

陈阿姨身边的人都劝她。

“能帮一把就帮一把,现在的年轻人不容易,压力太大。”

“将来等你孙子长大了,再出去旅游也来得及。”

“带了孙子,才能享儿孙福。”

“你不帮着点儿媳,将来她可不帮你养老,会记恨你的。”

……

然而,陈阿姨却不以为然。

8

“我们都一把年纪了,哪里还有那么多时间等。现在能走能吃不好好活一把,将来走不动了,哪里都去不了。”

“现在社会发达了,带孙子不再是奶奶的义务。带得好,儿媳觉得天经地义,带不好,那就是我的错,我可不想遭那罪。”

“何况自古婆媳两难全,我可不想天天看儿媳脸色,也不想互相打扰对方的生活。”

本来陈阿姨的丈夫也想过劝她去城里帮带孙子。

可听她这么一说,好像也有道理,便也不再提起这事。

9

可也自那后,陈阿姨明显感到儿子对她的态度大不如前,一年只有春节才回去一次,而且还是来去匆匆。

年三十回去,初二便一家三口回了儿媳娘家拜年。

他春节也不再给陈阿姨钱,也不收她给孙子的压岁钱。

一家人的关系,变得分外生疏,话也聊不上几句。

陈阿姨虽然心知肚明关系变坏的原因,可她仍固执地认为,自己没有受婆婆一点恩惠,也伺候她到了终老。

那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自然也是要给自己养老的。

10

她的任务是生儿育女,不是带孙。

抱着这样的信念,陈阿姨和丈夫依旧生活在乡下。

打打麻将种种菜,日子简单快乐。

她平时会把养的鸡鸭拿去镇里赶圩卖,她丈夫也在镇里开摩托车搭客,能挣不少钱。

鸡鸭卖完时,就会跟县里的老年旅行团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陈阿姨很享受这样的老年生活。

然而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过太久,她的丈夫因病去世了。

11

生病期间,陈阿姨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

没有退休金的她,只能依靠卖家禽和女儿每个月给的1000块度日。

生活质量大打折扣,一个人的日子也是过得孤单无趣。

尤其半夜身体不舒服时,身边连个倒杯水的人都没有。

她很怕自己也像丈夫一样,突然第二天就再也没有醒过来。

想到这可怕的后果,陈阿姨想起了城里的儿子。

12

她主动联系儿子,表示想去带孙子,给他们做做家务煮煮饭。

她本以为儿子会欢天喜地接她去。

殊不知,她儿子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她。

“当初我求你来,你为了自己的快乐对我们不管不顾。现在孩子长大不需要带,我老婆也去上班了,我们一家人过得很好,不劳烦你老人家操心了。”

儿子的话句句珠玑,说的陈阿姨哑口无言。

最后在她女儿的劝说下,她儿子同意把她送去县里的养老院,费用两姐弟平摊。

可陈阿姨很不愿意。

13

对她而言,自己儿女双全,被送去养老院就是意味着抛弃她。

养老院虽然样样俱全不缺伴,可那会失去自由,她接受不了生活被条条框框约束。

她更想不明白,自己辛苦养大的俩个孩子,为了他们付出了那么多,竟会落到被“丢”进养老院的后果?

尽管她女儿一再安抚她,说她对养老院有偏见,说那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可陈阿姨依旧不能接受。

14

陈阿姨:“难道就因为我没有帮带孙子,就不配跟你住在一起?你是我亲身儿子啊!”这是陈阿姨对儿子的灵魂拷问。

“帮带孙子是情分,不帮带是本分,我为你已经操劳一生,好不容易盼你长大成家,我该享清福了,你却怪我不帮你带孩子,我哪里做错了?”

陈阿姨哭诉着。

“你没错,我也没错!我没说不养你,只是我老婆单纯的不想跟你住在一起而已。”

“我们有代沟,你和我老婆也不合,我不想家里变成没有硝烟的战场。”

“你以为住养老院不用钱吗?当初你把积蓄花在旅游上,买一堆乱七八糟的假玉假金时,怎么没想过把钱借给我周转,为我减轻一些负担,给我提供一些帮助?”

“如今你没钱了,我和我姐愿意出钱出力,承担赡养你的义务,你还想我们怎么样?”

这是陈姨儿子对她的灵魂拷问。

15

最后,陈姨没有去养老院,而是又独自一人回到了老家的房子生活。

她两个孩子会一人给她八百作为生活费,医药费及其它的再另算。

本来是一家人,儿子养母亲,天经地义,可他们却闹到了如今的结果。

把责任划分地过于明确,失去了作为家人的情感。

如果一开始陈阿姨为儿子提供一些生活上的照顾,或者经济上的帮助,那会不会是另一种结局呢?

陈阿姨和她儿子,到底谁对谁错,孰是孰非,本就没有标准答案。

他们都有自己的立场和想法。

您,会比较认同谁的观点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