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已经等你很久了”

收听今晚的电台内容

阿兰·德波顿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合适人选的真正标志,不是完美互补的抽象概念,而是忍受差异的能力。般配是爱情的成就。

越长大就越会发现,当初设计好的人生伴侣的选择条件,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即便你遇到了一个人,他符合你一切预设好的条件,他满足你列下所有的条条框框,可是就是喜欢不起来,相反的,可能有一个人出现,他并不符合你的预期,但你却就是莫名的喜欢。

昨天和两位朋友小聚,彼此都是单身,在聊天之余,也就探讨起来了心中的理想伴侣,有人问我,你到底喜欢怎样的女生。

其实这个问题我回答过很多次,只不过随着自己的成长,对于心中理想伴侣的要求也在不停地变化,这就好比曾几何时的你喜欢吃辣,越辣越是过瘾,越是过瘾就越是上瘾,本觉得你一辈子也不可能戒掉辣椒,但现在除了过瘾,你更为自己的健康而着想,以至于后来的我们更愿意选择一些清淡的食物。

所以现在去看,心中的那个标准真的很重要吗,如果这个标准真的是在不断变化的,那么即便是找到了一位和你预想之中契合的人,那么是不是又会在时间的更迭下,变得不再喜欢,又或者说,那个人是不是也会变成你不喜欢的人呢。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你越加的发现很难遇到一个满足自己一切标准的人时,那么在找寻爱情的这条路上一定会很受挫吧,当冲突和挫折显现,失望与幻灭接踵而至,逐渐的,那些标准可能就会像是虚张声势一般,你看,不是我不想找,而是没有符合我标准的对象。

而我们假若继续带着这种神圣光环的浪漫主义,会不会让我们错过原本很合适的人,明明很欣赏对方,但因为对方某些地方没有达到自己的标准,就反复说服自己 " 不合适 " ,看着理性成熟,其实是固执和幼稚,等到最后,只能错过。

所以选择一个完美的爱人,其实就是一场豪赌,哪怕你付出再多时间和精力寻找,最后也未必得偿所愿。

其实预想之中的标准真的不是很重要,你并不能说一杯果汁是错的,也不能说一杯白水就绝对是好的。

可是往往,我们很愿意接受经验主义,却对自己的直觉比较排斥。

我们总想用一些条条框框,去框定那个人是不是对的人,我们像个面试官一样,一遍遍地考核出现在身边的人,这个不够高,不行,这个不够有趣,出局,这个有点才华,进入下一轮待定。

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我们遇到的每个人都会有他瑕疵,原本我们觉得对方已经是满分了,可还是会在不经意间将对方的分数扣除到及格线下。

就比如,你发现他只喜欢穿T恤减分,他居然留手指甲减分,她的香水味不喜欢减分,她居然有起床气减分,就这样一点点的,满分的选手也被我们减分机制判罚出局。

可是面对未来,又有什么能够是完全确定的呢,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在胆怯中勇敢一点,在未知里去获得已知呢。

就像电影《阿甘正传》中那句话:“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会是什么味道”,既然如此,感觉对了,就应该去试一试,将减分的机制变成加分的机制。

就好比,你发现他的领口很干净加分,他会随身带着纸巾加分,他说话好有耐心加分,这样下来,会不会就能让我们更加客观的去对待自己的判断标准,从而在细水长流中,一步步变成你最爱的人。

所以,我们不能用 " 完美 " 框死自己的爱情。

毕竟,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一个完全符合你标准的人,你接受了他的优点,也要包容他的不足。

你不应问自己究竟喜欢些怎样的人,而是应为告诉自己你到底不喜欢怎样的人。

因为不喜欢是你人生底线,而喜欢的点却是意外的收获。

我希望在你遇见那个人时,每一次在他身上出现的令你欣喜的点,都会成为你眼中闪亮的光,而不是去做一场机械化打分。

爱情并不是人生的全部,而是上苍的一场恩赐,我们这一辈子,遇见爱,遇见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见了解。

你要忠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毫无缘由的假设。

在爱情里,就希望如同你开怀一般的笑,是那种发自内心的张显,不要那么追求完美,也不要那么害怕试错,很多时候退一步,你才会发现人生的广阔。

用一份少量的阿司匹林,做你心灵的镇痛剂。

轻逸先生:身高187理性且温暖的大个子,金融高管

治愈系微作家,电台主播。

微博@轻逸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