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ACS Food Sci.Technol乳酸乳球菌NZ9000中解淀粉芽孢杆菌果聚糖蔗糖酶及其突变体的分泌和在合成左聚糖中的应用

作者:饲料用酶结构生物学
ACS Food Sci.Technol乳酸乳球菌NZ9000中解淀粉芽孢杆菌果聚糖蔗糖酶及其突变体的分泌和在合成左聚糖中的应用

今天推送的文章是发表在ACS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上的“Secretion of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Levansucrase and Its Mutants from L. lactis NZ9000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the Synthesis of Levan”。

Levan(左聚糖)是指一种由呋喃果糖残基组成的多糖,通常是由果聚糖蔗糖酶催化产生的。它是一种有价值的食品原料,由于其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质也具有医疗应用。果聚糖蔗糖酶是一种产左聚糖的微生物酶,属于糖苷水解酶家族68(GH68)。作者团队克隆了解淀粉芽孢杆菌果聚糖蔗糖酶(Ba-SacB),并成功地在食品级宿主枯草杆菌中表达了它。枯草杆菌重组菌株的构建往往涉及穿梭质粒,使得分子构建过程变得复杂。因此,寻找一种更安全、更易操作的宿主菌株来生产果聚糖蔗糖酶是食品工业所需要的。乳酸乳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的食品级细菌,广泛应用于食品等行业,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安全的益生菌。

在本研究中,作者在乳酸乳球菌中克隆了两个启动子控制下的SacB基因。一种是Pp5 启动子,另一种是诱导型PPnisA启动子。作者还构建了三个突变体(E313V、E313F和E313L),并将E313F固定在Fe3O4纳米粒子上,制备了固定化E313F。对这些突变体的酶学性质进行了测定。研究发现,对该酶进行定点突变和固定化可以有效地提高该酶的性质。以E313F@NPs为原料合成了Levan,并对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

如图1所示,作者在乳酸乳杆菌NZ9000中进行了Ba-SacB的表达与纯化,当nisin浓度为2 ng/mL时,Ba-SacB的产量最高,诱导型表达系统明显优于组成型表达系统,因此选择诱导型菌株来构建突变株。如图2所示,作者绘制了含有不同载体的乳酸乳杆菌NZ9000的生长曲线。所有的菌株都有相似的生长曲线,这表明与携带空载体的菌株相比,Ba-SacB的表达对产生菌的生长几乎没有影响。

ACS Food Sci.Technol乳酸乳球菌NZ9000中解淀粉芽孢杆菌果聚糖蔗糖酶及其突变体的分泌和在合成左聚糖中的应用

图1

ACS Food Sci.Technol乳酸乳球菌NZ9000中解淀粉芽孢杆菌果聚糖蔗糖酶及其突变体的分泌和在合成左聚糖中的应用

图2

Ba-SacB及其突变体E313F、E313V和E313L的酶学性质。图3给出了不同温度下Ba-SacB、E313V、E313F和E313L的相对酶活性。在40℃时酶活最高,为230.93 U/mg,分别是30/35/45/50/55/60℃时的1.21、1.09、1.36、1.50、1.64和1.82倍。与野生型相比,突变株E313V在40−45℃时酶活几乎没有明显差异,但在45℃以上时,酶活迅速下降,且低于相同温度下的酶活性。突变株E313F的最大酶活在55℃时达到最大值,比Ba-SacB的最适温度高15℃,表明突变株E313F的耐热性得到了提高。在较高温度下,突变株E313L的酶活力显著高于Ba-SacB菌株,在40℃时达到最大值,是Ba-SacB菌株在40℃时酶活力的1.13倍。

通过测量在40℃、45℃和50℃下储存不同时间(0/2/4/8/16/24 h)的样品的酶活性来监测热稳定性。结果如图3B/C/D所示。在40℃下,所有酶的相对活性在0−4h内迅速下降(图3B)。与其他三种酶相比,E313F的相对酶活性在24 h后略低于E313L,而在其他时间段则高于其他三种酶。然后,作者研究了在45℃和50℃下储存的Ba-SacB及其三个突变体的酶活性(图3C/D)。同样,所有酶活性基本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E313F仍保持着最高的酶活性。保存24 h后,E313F仍保持原酶活力的61.77%(40℃)、59.73%(45℃)和58.99%(50℃)。

ACS Food Sci.Technol乳酸乳球菌NZ9000中解淀粉芽孢杆菌果聚糖蔗糖酶及其突变体的分泌和在合成左聚糖中的应用

表2

图3E显示了不同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其最大酶活为242.09 U/mg,分别是3/4/5/7/8/9时的2.12、1.63、1.38、1.18、1.62和2.62倍。图3F显示了酶在不同pH(3/4/5/6/7/8/9)下放置8h后的相对酶活性,发现所有酶的相对酶活性变化趋势相似。表2总结了不同的金属离子对Ba-SacB、E313L、E313V和E313F酶活性的影响。同一列中不同上标字母的平均值在p<0.05处有显著差异。K+、Na+对酶活力无明显影响,而Co2+、Mg2+、Sn2+、Fe3+、Ca2+对酶活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这些金属离子中,Ca2+对酶活力的影响最大,比不加金属离子的酶活力高2−~3倍。这可能与含有钙离子作用部位的酶有直接关系。

ACS Food Sci.Technol乳酸乳球菌NZ9000中解淀粉芽孢杆菌果聚糖蔗糖酶及其突变体的分泌和在合成左聚糖中的应用

图3

E313F在磁性多孔Fe3O4 纳米颗粒上的固定化。如图4A4A所示,Fe3O4已成功生成,其磁性可用于后期固定化酶的回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Fe3O4 纳米粒子的结构。图4B4B显示所制备的Fe3O4@NPs为规则球形,表面粗糙,分散性好。粗糙的表面证明了Fe3O4@NPs具有多孔结构,这也有利于提高粒子的比表面积并与其他分子结合,即E313F。研究了E313F/Fe3O4摩尔比、pH值、固定化时间对固定化E313F制备过程的影响。如图5A所示,当E313F/Fe3O4为20 mg/g时,IY达到最大值93.10%,AR也达到最大值91.78%,均高于其他浓度比。此外,达到的最高AR为93.57%。图5B表明,当pH从4上升到10时,固定化效率降低,这可能是由于Fe3O4@NPs在酸性条件下表面质子化所致。同时,在pH为6时,AR达到最大值89.33%。因此,虽然酸性环境有利于酶的固定化,但考虑到酶的活性,选择了pH为6的缓冲液进行固定化。作者发现AR在2h时达到最大值,但在2h后下降,而IY则在0−2 h时迅速增大,然后减慢(图5C)。据此确定最佳固定化时间为2h。

ACS Food Sci.Technol乳酸乳球菌NZ9000中解淀粉芽孢杆菌果聚糖蔗糖酶及其突变体的分泌和在合成左聚糖中的应用

图4

ACS Food Sci.Technol乳酸乳球菌NZ9000中解淀粉芽孢杆菌果聚糖蔗糖酶及其突变体的分泌和在合成左聚糖中的应用

图5

测定了固定化E313F、游离型Ba-SacB和游离型E313F在不同温度和pH值下的活性。如图6A所示,固定化E313F的最适温度为55℃,比游离的Ba-SacB高15°,与游离的E313F相同。图6B/C/D显示,固定化E313F、游离态E313F和游离态Ba-SacB在40℃、45℃和50°C保存24 h时,酶活性下降,其中以Ba-SacB的影响更大。如图6E所示,固定化E313F的最适pH为7,游离态Ba-SacB和游离态E313F的最适pH为6。储存8小时后的pH稳定性结果如图6F所示。游离的Ba-SacB和游离的E313F在pH为6时保持最高的相对活性,固定化的E313F在pH为7时保持最高的相对活性,这可能与固定化材料有关。在pH 7−9时,固定化E313F的酶活力明显高于游离的Ba-SacB和游离的E313F,说明固定化的E313F保持了酶的活力。Fe3O4@NPs具有被磁体吸附的特性。因此,固定化的E313F可以用磁铁回收。如图6G所示,固定化E313F在重复使用10次后仍具有61.93%的初始活性。

ACS Food Sci.Technol乳酸乳球菌NZ9000中解淀粉芽孢杆菌果聚糖蔗糖酶及其突变体的分泌和在合成左聚糖中的应用

图6

E313F@NPs合成Levan的条件优化。据报道,Ba-SacB对蔗糖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如图7a所示,在E313F@NPs存在的情况下,使用200g/L的蔗糖可以获得最大的Levan合成。已有文献报道果聚糖蔗糖酶具有钙离子亲和位点,因此作者探索了钙离子浓度对E313F@NPs合成左聚糖的影响。发现在5 mM的钙离子下,Levan的合成量最大(图7b)。与其他报道相比,钙离子浓度降低了15mM。如图7C所示,E313F@NPs合成Levan的最适温度为55℃,与上面确定的最适温度相同。固定化酶不能提高Levan的最适合成温度,这与以往的报道不一致。如图7d所示,E313F@NPs合成Levan的最适pH为7,而游离E313F合成Levan的最适pH为6。结合pH稳定性实验,确定E313F@NPs合成Levan的最适pH为7。图7E表明,当反应时间为14h时,Levan的产量最大。14h后下降。这可能是由于合成的Levan的水解所致。综上所述,最佳合成条件为:5μg/mL E313F@NPS,200g/L蔗糖,5 mM Ca2+,pH=7,反应体系的溶液在55℃下培养14 h,在此条件下进行合成,并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反应产物的组成。结果表明,Ba-SacB反应体系的蔗糖转化率为66.75%,以200g/L蔗糖为原料催化合成Levan的产率为41.65%。

ACS Food Sci.Technol乳酸乳球菌NZ9000中解淀粉芽孢杆菌果聚糖蔗糖酶及其突变体的分泌和在合成左聚糖中的应用

图7

END

文章信息:https://doi.org/10.1021/acsfoodscitech.1c00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