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ACS Food Sci.Technol乳酸乳球菌NZ9000中解澱粉芽孢杆菌果聚糖蔗糖酶及其突變體的分泌和在合成左聚糖中的應用

作者:飼料用酶結構生物學
ACS Food Sci.Technol乳酸乳球菌NZ9000中解澱粉芽孢杆菌果聚糖蔗糖酶及其突變體的分泌和在合成左聚糖中的應用

今天推送的文章是發表在ACS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上的“Secretion of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Levansucrase and Its Mutants from L. lactis NZ9000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the Synthesis of Levan”。

Levan(左聚糖)是指一種由呋喃果糖殘基組成的多糖,通常是由果聚糖蔗糖酶催化産生的。它是一種有價值的食品原料,由于其良好的實體化學性質也具有醫療應用。果聚糖蔗糖酶是一種産左聚糖的微生物酶,屬于糖苷水解酶家族68(GH68)。作者團隊克隆了解澱粉芽孢杆菌果聚糖蔗糖酶(Ba-SacB),并成功地在食品級宿主枯草杆菌中表達了它。枯草杆菌重組菌株的建構往往涉及穿梭質粒,使得分子建構過程變得複雜。是以,尋找一種更安全、更易操作的宿主菌株來生産果聚糖蔗糖酶是食品工業所需要的。乳酸乳球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的食品級細菌,廣泛應用于食品等行業,通常被認為是一種安全的益生菌。

在本研究中,作者在乳酸乳球菌中克隆了兩個啟動子控制下的SacB基因。一種是Pp5 啟動子,另一種是誘導型PPnisA啟動子。作者還建構了三個突變體(E313V、E313F和E313L),并将E313F固定在Fe3O4納米粒子上,制備了固定化E313F。對這些突變體的酶學性質進行了測定。研究發現,對該酶進行定點突變和固定化可以有效地提高該酶的性質。以E313F@NPs為原料合成了Levan,并對合成條件進行了優化。

如圖1所示,作者在乳酸乳杆菌NZ9000中進行了Ba-SacB的表達與純化,當nisin濃度為2 ng/mL時,Ba-SacB的産量最高,誘導型表達系統明顯優于組成型表達系統,是以選擇誘導型菌株來建構突變株。如圖2所示,作者繪制了含有不同載體的乳酸乳杆菌NZ9000的生長曲線。所有的菌株都有相似的生長曲線,這表明與攜帶空載體的菌株相比,Ba-SacB的表達對産生菌的生長幾乎沒有影響。

ACS Food Sci.Technol乳酸乳球菌NZ9000中解澱粉芽孢杆菌果聚糖蔗糖酶及其突變體的分泌和在合成左聚糖中的應用

圖1

ACS Food Sci.Technol乳酸乳球菌NZ9000中解澱粉芽孢杆菌果聚糖蔗糖酶及其突變體的分泌和在合成左聚糖中的應用

圖2

Ba-SacB及其突變體E313F、E313V和E313L的酶學性質。圖3給出了不同溫度下Ba-SacB、E313V、E313F和E313L的相對酶活性。在40℃時酶活最高,為230.93 U/mg,分别是30/35/45/50/55/60℃時的1.21、1.09、1.36、1.50、1.64和1.82倍。與野生型相比,突變株E313V在40−45℃時酶活幾乎沒有明顯差異,但在45℃以上時,酶活迅速下降,且低于相同溫度下的酶活性。突變株E313F的最大酶活在55℃時達到最大值,比Ba-SacB的最适溫度高15℃,表明突變株E313F的耐熱性得到了提高。在較高溫度下,突變株E313L的酶活力顯著高于Ba-SacB菌株,在40℃時達到最大值,是Ba-SacB菌株在40℃時酶活力的1.13倍。

通過測量在40℃、45℃和50℃下儲存不同時間(0/2/4/8/16/24 h)的樣品的酶活性來監測熱穩定性。結果如圖3B/C/D所示。在40℃下,所有酶的相對活性在0−4h内迅速下降(圖3B)。與其他三種酶相比,E313F的相對酶活性在24 h後略低于E313L,而在其他時間段則高于其他三種酶。然後,作者研究了在45℃和50℃下儲存的Ba-SacB及其三個突變體的酶活性(圖3C/D)。同樣,所有酶活性基本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E313F仍保持着最高的酶活性。儲存24 h後,E313F仍保持原酶活力的61.77%(40℃)、59.73%(45℃)和58.99%(50℃)。

ACS Food Sci.Technol乳酸乳球菌NZ9000中解澱粉芽孢杆菌果聚糖蔗糖酶及其突變體的分泌和在合成左聚糖中的應用

表2

圖3E顯示了不同pH值對酶活性的影響。其最大酶活為242.09 U/mg,分别是3/4/5/7/8/9時的2.12、1.63、1.38、1.18、1.62和2.62倍。圖3F顯示了酶在不同pH(3/4/5/6/7/8/9)下放置8h後的相對酶活性,發現所有酶的相對酶活性變化趨勢相似。表2總結了不同的金屬離子對Ba-SacB、E313L、E313V和E313F酶活性的影響。同一列中不同上标字母的平均值在p<0.05處有顯著差異。K+、Na+對酶活力無明顯影響,而Co2+、Mg2+、Sn2+、Fe3+、Ca2+對酶活力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在這些金屬離子中,Ca2+對酶活力的影響最大,比不加金屬離子的酶活力高2−~3倍。這可能與含有鈣離子作用部位的酶有直接關系。

ACS Food Sci.Technol乳酸乳球菌NZ9000中解澱粉芽孢杆菌果聚糖蔗糖酶及其突變體的分泌和在合成左聚糖中的應用

圖3

E313F在磁性多孔Fe3O4 納米顆粒上的固定化。如圖4A4A所示,Fe3O4已成功生成,其磁性可用于後期固定化酶的回收。用掃描電子顯微鏡研究了Fe3O4 納米粒子的結構。圖4B4B顯示所制備的Fe3O4@NPs為規則球形,表面粗糙,分散性好。粗糙的表面證明了Fe3O4@NPs具有多孔結構,這也有利于提高粒子的比表面積并與其他分子結合,即E313F。研究了E313F/Fe3O4摩爾比、pH值、固定化時間對固定化E313F制備過程的影響。如圖5A所示,當E313F/Fe3O4為20 mg/g時,IY達到最大值93.10%,AR也達到最大值91.78%,均高于其他濃度比。此外,達到的最高AR為93.57%。圖5B表明,當pH從4上升到10時,固定化效率降低,這可能是由于Fe3O4@NPs在酸性條件下表面質子化所緻。同時,在pH為6時,AR達到最大值89.33%。是以,雖然酸性環境有利于酶的固定化,但考慮到酶的活性,選擇了pH為6的緩沖液進行固定化。作者發現AR在2h時達到最大值,但在2h後下降,而IY則在0−2 h時迅速增大,然後減慢(圖5C)。據此确定最佳固定化時間為2h。

ACS Food Sci.Technol乳酸乳球菌NZ9000中解澱粉芽孢杆菌果聚糖蔗糖酶及其突變體的分泌和在合成左聚糖中的應用

圖4

ACS Food Sci.Technol乳酸乳球菌NZ9000中解澱粉芽孢杆菌果聚糖蔗糖酶及其突變體的分泌和在合成左聚糖中的應用

圖5

測定了固定化E313F、遊離型Ba-SacB和遊離型E313F在不同溫度和pH值下的活性。如圖6A所示,固定化E313F的最适溫度為55℃,比遊離的Ba-SacB高15°,與遊離的E313F相同。圖6B/C/D顯示,固定化E313F、遊離态E313F和遊離态Ba-SacB在40℃、45℃和50°C儲存24 h時,酶活性下降,其中以Ba-SacB的影響更大。如圖6E所示,固定化E313F的最适pH為7,遊離态Ba-SacB和遊離态E313F的最适pH為6。儲存8小時後的pH穩定性結果如圖6F所示。遊離的Ba-SacB和遊離的E313F在pH為6時保持最高的相對活性,固定化的E313F在pH為7時保持最高的相對活性,這可能與固定化材料有關。在pH 7−9時,固定化E313F的酶活力明顯高于遊離的Ba-SacB和遊離的E313F,說明固定化的E313F保持了酶的活力。Fe3O4@NPs具有被磁體吸附的特性。是以,固定化的E313F可以用磁鐵回收。如圖6G所示,固定化E313F在重複使用10次後仍具有61.93%的初始活性。

ACS Food Sci.Technol乳酸乳球菌NZ9000中解澱粉芽孢杆菌果聚糖蔗糖酶及其突變體的分泌和在合成左聚糖中的應用

圖6

E313F@NPs合成Levan的條件優化。據報道,Ba-SacB對蔗糖具有高度的特異性。如圖7a所示,在E313F@NPs存在的情況下,使用200g/L的蔗糖可以獲得最大的Levan合成。已有文獻報道果聚糖蔗糖酶具有鈣離子親和位點,是以作者探索了鈣離子濃度對E313F@NPs合成左聚糖的影響。發現在5 mM的鈣離子下,Levan的合成量最大(圖7b)。與其他報道相比,鈣離子濃度降低了15mM。如圖7C所示,E313F@NPs合成Levan的最适溫度為55℃,與上面确定的最适溫度相同。固定化酶不能提高Levan的最适合成溫度,這與以往的報道不一緻。如圖7d所示,E313F@NPs合成Levan的最适pH為7,而遊離E313F合成Levan的最适pH為6。結合pH穩定性實驗,确定E313F@NPs合成Levan的最适pH為7。圖7E表明,當反應時間為14h時,Levan的産量最大。14h後下降。這可能是由于合成的Levan的水解所緻。綜上所述,最佳合成條件為:5μg/mL E313F@NPS,200g/L蔗糖,5 mM Ca2+,pH=7,反應體系的溶液在55℃下培養14 h,在此條件下進行合成,并用高效液相色譜分析反應産物的組成。結果表明,Ba-SacB反應體系的蔗糖轉化率為66.75%,以200g/L蔗糖為原料催化合成Levan的産率為41.65%。

ACS Food Sci.Technol乳酸乳球菌NZ9000中解澱粉芽孢杆菌果聚糖蔗糖酶及其突變體的分泌和在合成左聚糖中的應用

圖7

END

文章資訊:https://doi.org/10.1021/acsfoodscitech.1c00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