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30天争分夺秒 荒地建起“生命之舟”

作者:南方都市报
30天争分夺秒 荒地建起“生命之舟”

3月30日,雨过天晴,阳光透过云层照在中央援港应急医院建设工地上(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30天争分夺秒 荒地建起“生命之舟”

3月10日,深圳香蜜湖应急方舱建好后迅速拉去香港落马洲河套地区。这座连通深圳和香港的临时桥梁,是方舱医院大规模施工的前提。 南都拍客 肖柳宏 摄

30天争分夺秒 荒地建起“生命之舟”

3月10日,香港落马洲河套地区应急医院,施工人员正在进行地面硬化。 南都拍客 肖柳宏 摄

30天争分夺秒 荒地建起“生命之舟”

3月10日,香港落马洲河套地区应急医院建设工地,一名工人在搬运架空层钢支墩。 新华社发

30天争分夺秒 荒地建起“生命之舟”

3月12日,香港落马洲河套地区应急医院正抓紧电缆和水管的铺设。 南都拍客 肖柳宏 摄

新华社电 经过30天争分夺秒日夜奋战,中央援港应急医院项目一期7日竣工交付。

当天举行的竣工交付仪式上,施工一线的建设者代表作为“主角”集中亮相。一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当时,香港抗疫形势异常严峻,应特区政府请求,经党中央批准,在落马洲河套地区援建应急医院。2万多名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逆行出征,抢建“生命之舟”。

中央援港应急医院是一所呼吸科传染病专科医院,一期可提供500张负压床位(含32张ICU病床及2间手术室)和全部医疗及辅助功能。

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孙阳宣布中央援港应急医院项目一期竣工。香港中联办副主任尹宗华、深圳市委副书记艾学峰、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局长黄伟纶、国务院港澳办交流司副司长刘文达、中建集团副总经理周勇、中建科工董事长王宏等出席仪式。

王宏表示,面对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对恶劣的施工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全体的建设者毫不退缩,与时间赛跑,用平凡铸就伟大,充分展现了中国力量和新时代中国建设者的形象。

黄伟纶说,今天怀着感恩的心情,与大家一起见证中央援港应急医院项目一期的交付。中央是香港最坚强的后盾,援建隔离和治疗设施进一步缓解了香港治疗设施的压力,增强了香港防疫抗疫能力。“我们定会尽一切努力,用好这个承载着中央和内地广大人民对香港的关心和感情的应急医院。”

中央援港应急医院项目一期3月6日正式开工,4月5日完工并通过验收,4月7日移交。全部建设完成后,中央援港应急医院将拥有1000张床位的负压病房(含3间手术室和100张ICU病床)和放射科、检验科、中心供应、输血科等医技设施,以及药房、污水处理站、氧气站、负压牵引站等医疗配套设施。

仪式上,来自湖南的建设者高黎明站在队伍第一排。“这一个月很辛苦,忙的时候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但能为香港同胞贡献一份力量,付出的努力都是值得的。”他说。

建设者故事

从一片荒芜到设施完备,30天时间完工是所有参建人员的军令状。抢建“生命之舟”的近2万人从五湖四海集结于此,将同胞之情浓缩进每一个细节,书写着建筑史上的奇迹。

30天,时间在召唤

“7天时间,在200米宽的河上修一座桥,你能完成吗?”

2月23日,黄克起接到电话,沉吟片刻,给出了肯定的回复,同时询问施工位置。

“在深圳河上,通向香港。”

2月底,在香港抗疫形势异常严峻的关键时刻,应特区政府请求,经党中央批准,落马洲河套地区将建设应急医院。自1997年深圳河截弯取直、落马洲河套划入香港管辖以来,内地施工队将首次踏上这片土地。

连通深港的临时钢栈桥成为人员、物资进出的生命线。从业22年、主持过十几座大桥建设的“老桥梁人”黄克起发现,这个“简单”的钢栈桥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没有图纸,没有水文、地质资料,甚至没有桥位,只知道7天后,几百人要从这里渡河,每一分钟都极其宝贵。”黄克起说。

任务下达后不到48小时,第一根桥桩稳稳打进深圳河的河床。

眼看栈桥初具规模,桥桩却被河底的石块阻隔。黄克起和团队采取了“超常”手段,在河水水位较低的早晨将挖掘机吊入河道,涉险将大石块捞出。6日一早,队伍踏着钢栈桥跨过深圳河,黄克起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奋战了7天7夜,这是我最自豪的作品,终生难忘。”黄克起这样评价这座跨度仅180多米的钢栈桥。

春风劲吹,工程车辆带起沙尘,首批抵达现场的队伍,伴着黄沙吃下第一餐。没有水,没有电,连休息用的帐篷都得临时搭建。

“先生产,后生活。”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宏向全体参建人员发出动员。

“来的前几天大家都在抓生产,为后面的施工留出空间。因为清明前后下雨会影响施工进度。”一期医院A2工区长郭金池说,“我整整四天没洗脸。第五天早上洗了个冷水澡,感觉半条命回来了。”

大雨伴随剧烈的降温,帐篷内地面被泥浆淹没,雨水打湿了被褥。工人们踩在泥浆里,用铁锨凿出排水沟向外引水。衣服上、裤子上、鞋袜上混杂着汗和泥,但他们都准时出现在各自岗位,分秒不停。30天,时间在召唤。

在“豆腐地”上建房子

地勘资料显示,落马洲河套软弱土层较厚、性状较差。王宏将这一项目生动地称为“在‘豆腐地’上建房子”。

去年刚刚博士毕业的吕梦圆面对的难题是在软弱的土层上挖出深达7.5米的基坑,用于安放应急医院的化粪池。

正式开工后,开挖1.5米的基坑涌出水来。吕梦圆发现,实际的作业区域是一个淤泥质鱼塘,随时面临基坑坍塌的威胁。

“土质条件这么差,要挖出一个长宽比标准泳池还大、深达7.5米的基坑,太难了。”她说。

为了加固和防水,工人们沿着坑边打下两排钢板桩,像高墙一样“锁住”淤泥塘。

即使做足了措施,淤泥的挤压仍然强烈,基坑的形变也随时可能出现。吕梦圆和总工程师张青华不得不几次更改施工方案。

“在‘豆腐地’上建房子,连挖个坑都这么困难。”张青华说。

一期医院A3工区长刘胜强在进场前特意买了双软底运动鞋,准备每天平均两万步的跋涉。30天下来,鞋子沾满了各色泥土,鞋底磨得不成样子。

在施工现场,沾满泥土的鞋子是最高的功勋章,踩进淤泥坑几乎是每个人都有过的经历。陈博林每次去现场都不忘提醒身后人注意脚下,谁料自己却一脚陷进泥里。身高近1米8的他挣扎了半天硬是没把小腿从淤泥里拔出来,还是身边人把他拽了出来。

“在淤泥地里蹚水走,踩着车辙最安全。”他总结出了经验。

“我是1997年出生的,和香港也是有缘,听说有援港项目我就报名参加。”负责现场物资管理的于喆和材料挤在一个帐篷,忙的时候每天只有3个小时睡眠。在他管理的仓库,管材和阀门码得整整齐齐,标签妥帖地指示着材料特征。

曾是军人的于喆说:“参军是保家卫国,援建是建设国家。虽然很艰苦,但都是在为国奉献,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