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0天争分奪秒 荒地建起“生命之舟”

作者:南方都市報
30天争分奪秒 荒地建起“生命之舟”

3月30日,雨過天晴,陽光透過雲層照在中央援港應急醫院建設工地上(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

30天争分奪秒 荒地建起“生命之舟”

3月10日,深圳香蜜湖應急方艙建好後迅速拉去香港落馬洲河套地區。這座連通深圳和香港的臨時橋梁,是方艙醫院大規模施工的前提。 南都拍客 肖柳宏 攝

30天争分奪秒 荒地建起“生命之舟”

3月10日,香港落馬洲河套地區應急醫院,施勞工員正在進行地面硬化。 南都拍客 肖柳宏 攝

30天争分奪秒 荒地建起“生命之舟”

3月10日,香港落馬洲河套地區應急醫院建設工地,一名勞工在搬運架空層鋼支墩。 新華社發

30天争分奪秒 荒地建起“生命之舟”

3月12日,香港落馬洲河套地區應急醫院正抓緊電纜和水管的鋪設。 南都拍客 肖柳宏 攝

新華社電 經過30天争分奪秒日夜奮戰,中央援港應急醫院項目一期7日竣工傳遞。

當天舉行的竣工傳遞儀式上,施工一線的建設者代表作為“主角”集中亮相。一個月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地。當時,香港抗疫形勢異常嚴峻,應特區政府請求,經黨中央準許,在落馬洲河套地區援建應急醫院。2萬多名來自五湖四海的建設者逆行出征,搶建“生命之舟”。

中央援港應急醫院是一所呼吸科傳染病專科醫院,一期可提供500張負壓床位(含32張ICU病床及2間手術室)和全部醫療及輔助功能。

國家疾控局副局長孫陽宣布中央援港應急醫院項目一期竣工。香港中聯辦副主任尹宗華、深圳市委副書記艾學峰、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國務院港澳辦交流司副司長劉文達、中建集團副總經理周勇、中建科工董事長王宏等出席儀式。

王宏表示,面對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對惡劣的施工環境和艱苦的生活條件,全體的建設者毫不退縮,與時間賽跑,用平凡鑄就偉大,充分展現了中國力量和新時代中國建設者的形象。

黃偉綸說,今天懷着感恩的心情,與大家一起見證中央援港應急醫院項目一期的傳遞。中央是香港最堅強的後盾,援建隔離和治療設施進一步緩解了香港治療設施的壓力,增強了香港防疫抗疫能力。“我們定會盡一切努力,用好這個承載着中央和内地廣大人民對香港的關心和感情的應急醫院。”

中央援港應急醫院項目一期3月6日正式開工,4月5日完工并通過驗收,4月7日移交。全部建設完成後,中央援港應急醫院将擁有1000張床位的負壓病房(含3間手術室和100張ICU病床)和放射科、檢驗科、中心供應、輸血科等醫技設施,以及藥房、污水處理站、氧氣站、負壓牽引站等醫療配套設施。

儀式上,來自湖南的建設者高黎明站在隊伍第一排。“這一個月很辛苦,忙的時候每天隻休息三四個小時,但能為香港同胞貢獻一份力量,付出的努力都是值得的。”他說。

建設者故事

從一片荒蕪到設施完備,30天時間完工是所有參建人員的軍令狀。搶建“生命之舟”的近2萬人從五湖四海集結于此,将同胞之情濃縮進每一個細節,書寫着建築史上的奇迹。

30天,時間在召喚

“7天時間,在200米寬的河上修一座橋,你能完成嗎?”

2月23日,黃克起接到電話,沉吟片刻,給出了肯定的回複,同時詢問施工位置。

“在深圳河上,通向香港。”

2月底,在香港抗疫形勢異常嚴峻的關鍵時刻,應特區政府請求,經黨中央準許,落馬洲河套地區将建設應急醫院。自1997年深圳河截彎取直、落馬洲河套劃入香港管轄以來,内地施工隊将首次踏上這片土地。

連通深港的臨時鋼棧橋成為人員、物資進出的生命線。從業22年、主持過十幾座大橋建設的“老橋梁人”黃克起發現,這個“簡單”的鋼棧橋幾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沒有圖紙,沒有水文、地質資料,甚至沒有橋位,隻知道7天後,幾百人要從這裡渡河,每一分鐘都極其寶貴。”黃克起說。

任務下達後不到48小時,第一根橋樁穩穩打進深圳河的河床。

眼看棧橋初具規模,橋樁卻被河底的石塊阻隔。黃克起和團隊采取了“超常”手段,在河水水位較低的早晨将挖掘機吊入河道,涉險将大石塊撈出。6日一早,隊伍踏着鋼棧橋跨過深圳河,黃克起終于長舒了一口氣。

“奮戰了7天7夜,這是我最自豪的作品,終生難忘。”黃克起這樣評價這座跨度僅180多米的鋼棧橋。

春風勁吹,工程車輛帶起沙塵,首批抵達現場的隊伍,伴着黃沙吃下第一餐。沒有水,沒有電,連休息用的帳篷都得臨時搭建。

“先生産,後生活。”中建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宏向全體參建人員發出動員。

“來的前幾天大家都在抓生産,為後面的施工留出空間。因為清明前後下雨會影響施工進度。”一期醫院A2工區長郭金池說,“我整整四天沒洗臉。第五天早上洗了個冷水澡,感覺半條命回來了。”

大雨伴随劇烈的降溫,帳篷内地面被泥漿淹沒,雨水打濕了被褥。勞工們踩在泥漿裡,用鐵鍁鑿出排水溝向外引水。衣服上、褲子上、鞋襪上混雜着汗和泥,但他們都準時出現在各自崗位,分秒不停。30天,時間在召喚。

在“豆腐地”上建房子

地勘資料顯示,落馬洲河套軟弱土層較厚、性狀較差。王宏将這一項目生動地稱為“在‘豆腐地’上建房子”。

去年剛剛博士畢業的呂夢圓面對的難題是在軟弱的土層上挖出深達7.5米的基坑,用于安放應急醫院的化糞池。

正式開工後,開挖1.5米的基坑湧出水來。呂夢圓發現,實際的作業區域是一個淤泥質魚塘,随時面臨基坑坍塌的威脅。

“土質條件這麼差,要挖出一個長寬比标準泳池還大、深達7.5米的基坑,太難了。”她說。

為了加強和防水,勞工們沿着坑邊打下兩排鋼闆樁,像高牆一樣“鎖住”淤泥塘。

即使做足了措施,淤泥的擠壓仍然強烈,基坑的形變也随時可能出現。呂夢圓和總工程師張青華不得不幾次更改施工方案。

“在‘豆腐地’上建房子,連挖個坑都這麼困難。”張青華說。

一期醫院A3工區長劉勝強在進場前特意買了雙軟底運動鞋,準備每天平均兩萬步的跋涉。30天下來,鞋子沾滿了各色泥土,鞋底磨得不成樣子。

在施工現場,沾滿泥土的鞋子是最高的功勳章,踩進淤泥坑幾乎是每個人都有過的經曆。陳博林每次去現場都不忘提醒身後人注意腳下,誰料自己卻一腳陷進泥裡。身高近1米8的他掙紮了半天硬是沒把小腿從淤泥裡拔出來,還是身邊人把他拽了出來。

“在淤泥地裡蹚水走,踩着車轍最安全。”他總結出了經驗。

“我是1997年出生的,和香港也是有緣,聽說有援港項目我就報名參加。”負責現場物資管理的于喆和材料擠在一個帳篷,忙的時候每天隻有3個小時睡眠。在他管理的倉庫,管材和閥門碼得整整齊齊,标簽妥帖地訓示着材料特征。

曾是軍人的于喆說:“參軍是保家衛國,援建是建設國家。雖然很艱苦,但都是在為國奉獻,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