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兮凤兮,吉祥来仪。
(一)
南国盛夏,岁在乙酉,年近花甲的殿堂级歌者徐小凤在香港红磡体育馆连开二十三场“金光灿烂”演唱会(包括8月14日的补场),是华语歌坛继2003年凤飞飞三十五周年演唱会和2004年许冠杰“继续微笑”演唱会之后的又一大盛事。
早在1995年农历年开完十八场演唱会后,徐小凤就暂别香港舞台,一休十年之久。除了1997年的“回归之夜”晚会和国庆晚会出席献唱之外,她在香港娱界罕有露面,此后在千禧之年远曾赴美国大西洋城,登台演唱三场以飨海外歌迷,旋即又归于退隐状态。
一晃又是五年过去,如今甫告重登舞台,立时掀起抢票热潮,四度加场都难以满足观众愿望,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其备受欢迎的强劲势头真可谓一时无两。
2005徐小凤“金光灿烂”演唱会已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人们热切期望着这只不过是一个省略号,衷心希望徐小凤在带给人们久违的精神享受和真情感动之后,不会又一次退隐久休。在这二十三天里,不知从哪里涌出那么多的观众,像过节一般奔赴红磡,不少歌迷连看多场,与心目中真正的歌者进行着有笑有泪的至诚交流。徐小凤没有请固定嘉宾,每晚她都以饱满的状态面对万余名热情的观众,一人唱满三个小时,亦歌亦舞、又说又笑,调动气氛、掌握节奏,这对歌者的体力和精神、经验和素质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而从化妆准备到完场开会总结,再与等候在外的歌迷相见,多要凌晨一点才得离去,时间跨度更长达六、七个小时,徐小凤以将近花甲之年,二十三天基本上晚晚如此,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因此,演唱会水平偶有起伏,是很正常的事;而且她多年来已习惯了退隐休息的家居生活,一旦复出,与十几年前全盛期相比或有不及,也完全可以理解。事实上,要在这般马拉松式的演唱会中,在这四面人山人海的巨大舞台上,每晚都保持稳定的高水准,放眼歌坛(无论通俗还是民族、美声),没有谁能做得到。徐小凤也不能,但她拼尽全力为观众奉献最佳表现,以丰富的经验和老艺术家的素质,从容应对舞台上出现的任何意外,多次将失误和险情化于无形。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第七场因“失声”而“腰斩”演唱会的事件。类似情况在二十年前曾发生过一次,当年是整场演出完毕,徐小凤不满意歌唱水准,主动提出以最佳状态为观众免费演出一场。这次情况要严重得多,徐小凤开场就表示声音状况不理想,要请观众多多包涵,唱至一半时已感到再唱下去效果只会越来越差,甚至有“失声”的危险,既对不住观众也无法向自己交代,徐小凤毅然决定中断演唱,免费为观众加补一场。事后有观众表示小凤就是假唱大家也理解和支持,但主办方称,徐小凤本人绝不同意这样做。
不欺场,这是敬业艺人的底线,老艺术家对观众、对艺术都抱以真诚的态度,也懂得尊重自己、珍视艺术声誉。对于小凤的决定,广大观众抱以热烈的掌声,然后静静离去,没有抱怨没有责怪,有的只是理解和疼惜、支持和爱护,更有大量关心她的乐迷守候在场外,直到深夜。第二天各大报章对此事均有集中报道,多是对小凤身体表示关切、对她的决定表示理解。这样的爱护和珍惜,是对小凤四十年用心歌唱、与乐迷息息相通,真诚为艺、真诚为人的最好报答。
(二)
四十年前的1965年底,即将年满十七岁的徐小凤参加了第一届“香港之莺”歌唱大赛,并于次年以翻唱白光的一曲《恋之火》而在两千人中脱颖而出,夺得冠军并获得唱片合约,从此有了“小白光”的美名。1968年,徐小凤正式加入仙乐斯舞厅,开始其夜总会和歌舞厅的赶场演唱生涯,并频下南洋参加俱乐部巡演。此后得到名指挥文就波先生的提携,于1970年开始灌录唱片。
四十载风雨飞渡,徐小凤那浑厚低沉的嗓音,雍容大度的气派,高贵庄重的造型,优雅大方的举止,谦和平易的作风,从容沉着的态度,受到了几代人的喜爱和敬慕,也得到姚莉、吴莺音、白光等前辈歌后的肯认和赞许。她是天生一派大姐风范,早在八十年代就被歌坛同仁和乐迷亲切地称呼为“小凤姐”,她跟“阿姐”汪明荃、“肥姐”沈殿霞一样,是香港演艺界几十年来的金字招牌,也是香港市民心声永远的代言人。
屹立歌坛四十载,发行唱片超过六十张,经典好曲数不胜数,人民作派有口皆碑,徐小凤可谓是巨星中的巨星、常青树里的常青树。她雍贵的歌衫金光灿烂,大气的台风光芒万丈,面如满月带春风、发似波浪卷云鬟,明眸含笑、柳腰微摆,她是天生的大家作派,浑身散发着旧时贵族的风韵,就那么往舞台上一站,那压场的气度与魅力无人可比,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更是仪态万方,象征着那样一个有歌有舞、繁华无限的时代。她却又从容庄重得好,没有沾上流行的轻浮与俗艳。
徐小凤不像罗文、国荣、百强和阿梅,不是那种天生就是为了舞台而到人世走一遭的明星艺术家,但她同样有着极好的舞台感。生活中她是端方持重的,慢慢说话、慢慢做事,舞台上她却是诙谐风趣、妙语连珠,气氛营造得活泼热烈,而又不失分寸。她也常会开些很俚俗甚至很香艳的玩笑,但不会让人觉着突兀或失礼。
正如《徐小凤的漫漫长路》一文中有位香港音乐人所说,小凤在MTV中穿着波波裙跳探戈,推倒年轻舞伴,舞台上霓虹闪烁,如果换成别的歌手,就会觉得舞台设计俗气,但她站在那里,给人感觉就像是到了百老汇或者百乐门。的确是这样,看她的歌唱特辑,有时抛个眼风、做个手势、摆个姿态,要换了别人就会觉着“骚”,甚至觉得“妖”和“邪”,但她不会,因为她的整个感觉有一股正气,非常大方,她镇得住。演唱会上与歌迷和嘉宾的互动,她随时会就着特定情境,自然随意地说说笑笑,甚至也会说些很江湖、很搞怪的话,但再是俚俗的玩笑,都因着她恰到好处的处理而不显得过分。而这些,正是以她大方正气的形象、优雅沉稳的风度为前提和底色的。
(三)
不同于那些能歌能演、还能主持的多栖明星,徐小凤是单凭歌艺就在艺坛风云中屹立不倒的艺术家。她亦曾自谓缺乏表演天赋,一辈子只懂得认真地歌唱。她就这么一唱几十年,唱出无数听众的心声,成为一个时代的声音,成为深入全球华人世界的声音。著名的凤迷网站“徐小凤全球歌友网”(http://www.paulatsui.com/)刊出网友撰文《恋之火燃亮四十载,唱尽人间悲欢离合》,总结徐小凤歌声之所以恒久动人,最少有以下三个理由:
第一,她独特的低沉磁性声线,像醇酒一样年份越久越好,音色迷人,歌声扣人心弦,优雅非凡;
第二,她吐字清晰(尤其粤语),行腔造句顺畅自然而富有感情,强弱对比的效果处理得恰到好处、浑然天成;
第三,她发音准确,呼吸控制到极高境界(很难听到她的呼吸声),表现出一流的“技巧”。而且她举行的演唱会,唱的是中外名曲,包括粤曲、京剧、黄梅调、越剧、客家山歌、山西鼓乐、国语时代曲、中国地方民歌小调、日语艺术歌曲、马来民歌、英语金曲……她歌路广阔,演唱会又保持与录音室一贯水准,更添上不少让人大呼过瘾的“神来之笔”。
在另一个著名的凤迷网站“忘不了的徐小凤”(http://www.paulatsuifans.com/)上,歌迷们纷纷自发撰文一谱心曲,或叙事、或抒情,或表达对她的深深爱意,或抒写因她的人她的歌而引发的生活趣事、人生感想;更有不少歌迷大量翻唱小凤鸣曲向她致敬,汇成了洋洋大观的“好歌送给小凤姐”专栏,其中被翻唱得最多的当然是《顺流逆流》、《婚纱背后》、《随想曲》、《不了情》等经典名曲,但也不乏《秋风秋雨》、《重逢是个梦》这样少人知晓却格调极高的作品。
徐小凤拥有无数个人金曲,风格多样、雅俗兼备,难易不等、修短各异,因而常能激发起人们的翻唱兴趣。数十年来翻唱小凤歌曲者,真是数不胜数。兹罗列如下:
《风雨同路》(叶丽仪、黄杏秀、甄妮、黄耀明、雷安娜、刘雅丽、吕珊、刘凤屏、陈慧琳、何韵诗),《随想曲》(许冠杰、甄妮、谭咏麟、钟镇涛、张国荣、陈百强、梅艳芳、夏韶声、肥妈),《顺流逆流》(罗文、蔡国权、区瑞强、谭咏麟、张德兰、梅艳芳、尤雅、吕珊),《无奈》(邓丽君、周润发、周华健、刘雅丽、张伟文、陈慧娴),《风的季节》(梅艳芳、黎瑞恩、刘雅丽、李慧敏、张伟文),《喜气洋洋》(罗文、谭咏麟、Twins等英皇歌手),《人生满希望》(关正杰、谭咏麟、甄妮),《大亨》(叶丽仪、张国荣、黄耀明),《婚纱背后》(刘雅丽、吕珊、郑秀文),《三分,七分》(谭咏麟、薰妮),《漫天风雨》(张国荣、刘德华),《漫漫前路》(关正杰、陈慧琳),《星光的背影》(林子祥、吕珊),《深秋立楼头》(区瑞强、吕珊),《电话》(许冠杰),《城市足印》(叶丽仪),《旧事随梦去》(关正杰),《风里的呼唤》(关正杰同曲异词《小小一个家》),《谁又欠了谁》(张国荣),《情比雨丝》(梅艳芳),《叹息》(《梅艳芳》)《双城记》(王杰),《人似浪花》(何国禧)……
此外,香港的吕珊、广州的古璇等人都是以翻唱小凤歌曲起家,张凤、陈汝佳等人在八十年代都曾有过“广州徐小凤”的美称。顺便一提,去年离世的优秀歌手陈汝佳,以男声翻唱小凤歌曲,颇能得其神韵,我个人感觉比刻意模仿小凤的古璇要强不少。
(四)
徐小凤自己属有无数经典名曲,却还敢于自我挑战,演唱别人名曲,二度创作多能再翻新境,甚至胜过原唱,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翻唱顾媚的《不了情》、汪明荃的《勇敢的中国人》和许冠杰的《浪子心声》,此外还有郑少秋的《誓要上刀山》,关正杰的《雪中情》,林子祥的《在水中央》,谭咏麟的《爱在深秋》和《忘不了你》,叶倩文的《晚风》,童安格的《谁能预言》(粤语版《一张倾心的脸》),费翔的《我怎么哭了》(粤语版《何年何月》)等等。
另外一些翻唱基本上能做到不输于原唱,如翻唱许冠杰的《铁塔凌云》,罗文的《爱情的代价》,仙杜拉的《啼笑因缘》,薰妮的《风中的微笑》,陈丽斯的《问我》,辛尼哥哥的《音乐与歌唱》,欧阳菲菲的《热情的沙漠》、《火鸟》和《向往》,梅艳芳的《似水流年》,张德兰的《午夜吉他》,黄莺莺的《云河》,甄妮的《细雨蒙蒙忆当年》,尤雅的《一帘幽梦》等等。
不过,徐小凤的翻唱并非如邓丽君那样十全十美、无可挑剔,当然这跟选曲有关系。小凤翻唱作品还是有逊色于原唱的,只是数量很少,比如翻唱邓丽君的《难忘的初恋情人》,风格明显不对路;翻唱潘秀琼的《情人的眼泪》,对歌曲的理解和诠释有所不及,唱得有些哑了,整曲风格显得过于滞重;尤其翻唱齐豫的《答案》和《橄榄树》(粤语版《幸福途》),可能是小凤所有翻唱中最失败的,她真是不适合唱齐的歌。不过,徐小凤敢于将人民艺术家郭兰英洋溢着革命热情的《南泥湾》翻唱成愁绪无端的《重逢》,将新青年崔健苦闷呐喊的《一无所有》翻唱成彷徨无奈的《真爱又如何》,既有勇气,也算得上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徐小凤与邓丽君曲目相同的多首演唱,基本上能分庭抗礼,比如《月亮代表我的心》丽君版当然是绝唱,小凤版却也别开一重生面;她们都翻唱过周璇的《天涯歌女》和《何日君再来》、李香兰的《恨不相逢未嫁时》,唱出了不同年龄段的风格,可以说各有千秋,至于翻唱白光的《叹十声》和吴莺音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应该是小凤更适合一些;
小凤还唱过丽君的《何处是归程》、《旧梦何处寻》,以及《炊烟升起》的粤语版《每日怀念你》、《酒醉的探戈》的粤语版《抹点愁》,都不逊色于原唱,个人更喜欢小凤的演绎;李香兰的《夜来香》,在丽君唱来就是那种缠绵醉人的圆媚明润,小凤84特辑中和林子祥合唱此曲,她唱的部分那真是温厚雅气,有着旧时落寞贵族那般沉沉的典雅,没人比得了;至于《不了情》、《雪中情》、《浪子心声》等,那小凤超过丽君绝对没得说。
很有意思,两大歌坛传奇人物,丽君只翻唱过小凤的《无奈》,小凤却翻唱丽君名曲多首,其中就有风格不合、明显逊色于原唱的《难忘的初恋情人》,是否可以这样说,丽君比较谨慎,风格不对路的作品不会轻易尝试;小凤在拓展歌路上更为踊跃,率意而为、勇于尝试。反映到为人上,也许丽君也是比较矜持、细心的,小凤则显得率真、随意,粗枝大叶,放得开。
(五)
徐小凤翻唱过大量三、四十年代的老歌,尤以白光作品为多,如《叹十声》、《如果没有你》、《未识绮罗香》、《魂萦旧梦》、《恋之火》、《假正经》和《什么话》等,别的还有周璇的《天涯歌女》、《花好月圆》和《钟山春》,吴莺音的《明月千里寄相思》、《我有一段情》和《听我细诉》,姚莉的《秋的怀念》和《桃花江》,李香兰的《恨不相逢未嫁时》和《三年》,龚秋霞的《秋水伊人》、黎莉莉的《妹妹我爱你》,崔萍的《今宵多珍重》,张露的《静心等》,凌波的《郊道》等等,虽不敢说超迈前辈,但因着其嗓音的饱满壮实、能收能放,气息的沉稳绵长,也多能唱出自己独特的声情韵味来。
比如众多版本的《明月千里寄相思》中,小凤版可说得一个“中”字,沉着平实,不喜不悲、不怨不伤;小凤版的《恋之火》、《如果没有你》和《假正经》,跟原唱比起来,少了白光式的“野”与“浪”,多了小凤独有的“壮”与“正”,不过白光的风格更符合歌曲的要求,那种浪劲儿真是独此一份;但小凤版和潘秀琼版的《未识绮罗香》,就跟前辈有得比。
人说蔡琴是老歌翻唱终结者,这就是不懂得那些老歌的风神和韵味了,蔡的翻唱固然有其精巧、到位之处,但本质上却是新潮时尚之风包装起来的伪古典,她的那种“旧”和“雅”是做出来的,而且她唱得有点儿“闷”和“板”,听着感觉憋得慌;小凤和老潘身上天然带出一派旧时风情,那般雅气的闺阁风韵是从身体里淌出来的,她们才真正传神地诠释和传递出那样一个夜夜笙歌的旧时代韵味与风致。蔡与徐、潘都唱老歌,气质上的区别就好比机械制品与手工艺品,完全是两种感觉。
总的来讲,徐小凤歌曲是典型的“大路货”,受众面很广,既有大量易于传唱、为人喜闻悦听的歌曲,也有很多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之作,内容极其丰富,风格异常多样,从儿女情长到家国情怀,从小桥流水到大漠风烟,从民生俚俗到古典神韵,从劲歌热舞到散板慢曲,或持重从容,或酣畅淋漓,或情深款款,或壮怀激烈,总之是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其歌迷从童稚少年到耄耋老人,从平民百姓、贩夫走卒到名门显族、商政要员,具有极为广泛的代表性。
作者:雪山轻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