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答疑 | 感统训练一段时间后,为什么孩子变得不听话了?

作者:跟叶子老师学感统

前段时间有位家长朋友咨询我说:

孩子参加了一段时间的感统训练,在整体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就是感觉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难管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是正常的表现,家长不用担心。下面我就借此问题,从感觉统合的原理开始进行简单分析。

儿童能力发展五大阶段

儿童能力发展必然经过五大阶段:

感觉通路的建立→感觉动作的发展→身体形象的认识→知觉运动的形成→认知学习的产生。

可见,想要孩子具备认知学习的能力(认知智能),前面四个阶段的发展都必须完善。

而这四个阶段发展的基础,就是要建构感觉通路。因为孩子想要学习新鲜事物,就必须具备接受外界刺激的能力。

这种能力虽然有赖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觉接受器,但只靠这些仍然不够。

因为传送刺激到大脑的感觉神经通路若不正常,孩子仍然无法正确理解外界的事物。

比如,视力正常而视觉神经通路有问题的孩子,虽然能看到外界的事物,但他却不能将所看到的事物正确地传送到脑部。

所以就会出现b/d不分、抄错数字、分不清形近字等行为了。

答疑 | 感统训练一段时间后,为什么孩子变得不听话了?

另外,感觉神经通路具有选择刺激的能力,这样一来,即使我们在极嘈杂的环境中,也可以听到我们想听到的声音;在极安静的状态下,也可以拒绝我们不喜欢的内容。

反之,如果孩子的感觉神经通路不完善,那对环境信息的过滤和选择作用就比较差,任何信息都容易进入孩子的大脑,他就会出现好动不安、专注力差的情况了。

同时,感觉通路的构建,需要大量丰富的感觉输入,孩子才能借助视、听、触、味、嗅觉等感觉器官接收外界信息,然后在神经电流的刺激下,产生细胞之间的连结,上传到大脑。

大脑再进行比对分析,指挥身体做出反馈,然后才能进入感觉动作的发展。

这种分析和反馈不断重复进行,孩子对自己的身体形象就有了具体的认识,才能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行为。

答疑 | 感统训练一段时间后,为什么孩子变得不听话了?

也就是说,家长要给孩子准备灵活多样的环境要素,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发展感统能力。

反之,如果孩子在成长关键阶段没有接受到全面而丰富的感觉输入,长期下去,他就容易形成惯性的脑网络固化认知,那就可能真的变成坏习惯了,也就会出现感统失调的行为了。

训练后孩子为什么不听话了?

如果孩子存在感统失调,那就说明他的神经通路可能建立得不完善。

那么在参加了一段时间有针对性的感统训练后,他的神经通路被快速开启,许多未连结的细胞被连结起来,过去没有过的感觉开始产生。

于是孩子在内在力量的指引下,去探索和感受环境中丰富的信息,慢慢获得能力的发展。

答疑 | 感统训练一段时间后,为什么孩子变得不听话了?

但此时,孩子还并不能顺利地控制这个“新的身体”,所以会表现出一些不合时宜的举动。

比如在训练之前孩子的身体力量不足、协调性也不好,对荡秋千、滑滑梯之类的游戏比较抗拒。

但经过感统训练后,他对自己身体的掌控能力增强了,他现在敢玩之前不感兴趣的游戏,爬坡、奔跑、搬东西、 荡秋千、玩篮球等等。

孩子会因为能力的提升出现大量的探索行为,而这些行为可能是他之前不曾有过的。

家长可能对这种变化不习惯,但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他在发展能力,所以我们应及时调整教育方法,来适应孩子能力的发展。

还有一种可能是,孩子敏感期的出现。

答疑 | 感统训练一段时间后,为什么孩子变得不听话了?

很多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容易过度保护、溺爱代劳等等,导致孩子很多敏感期的发展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所以在感统训练一段时间之后,孩子会开始陆续出现各种敏感期的表现,这也是孩子能力提升的见证。

比如孩子自我意识提升,对周边环境信息的感知能力增强,在物品归属感、秩序感等方面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

那他就会更多地想要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所以对家长的指令就会出现违抗,在大人看来,就会觉得孩子“不听话”了。

而作为家长我们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孩子”,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时期。

答疑 | 感统训练一段时间后,为什么孩子变得不听话了?

要说明的是,每个孩子的个体情况是不同的,家长要及时与孩子的训练老师沟通,及时找到原因,优化训练方案,才能让孩子的能力更好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