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答疑 | 感統訓練一段時間後,為什麼孩子變得不聽話了?

作者:跟葉子老師學感統

前段時間有位家長朋友咨詢我說:

孩子參加了一段時間的感統訓練,在整體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就是感覺越來越不聽話,越來越難管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這是正常的表現,家長不用擔心。下面我就借此問題,從感覺統合的原理開始進行簡單分析。

兒童能力發展五大階段

兒童能力發展必然經過五大階段:

感覺通路的建立→感覺動作的發展→身體形象的認識→知覺運動的形成→認知學習的産生。

可見,想要孩子具備認知學習的能力(認知智能),前面四個階段的發展都必須完善。

而這四個階段發展的基礎,就是要建構感覺通路。因為孩子想要學習新鮮事物,就必須具備接受外界刺激的能力。

這種能力雖然有賴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感覺接受器,但隻靠這些仍然不夠。

因為傳送刺激到大腦的感覺神經通路若不正常,孩子仍然無法正确了解外界的事物。

比如,視力正常而視覺神經通路有問題的孩子,雖然能看到外界的事物,但他卻不能将所看到的事物正确地傳送到腦部。

是以就會出現b/d不分、抄錯數字、分不清形近字等行為了。

答疑 | 感統訓練一段時間後,為什麼孩子變得不聽話了?

另外,感覺神經通路具有選擇刺激的能力,這樣一來,即使我們在極嘈雜的環境中,也可以聽到我們想聽到的聲音;在極安靜的狀态下,也可以拒絕我們不喜歡的内容。

反之,如果孩子的感覺神經通路不完善,那對環境資訊的過濾和選擇作用就比較差,任何資訊都容易進入孩子的大腦,他就會出現好動不安、專注力差的情況了。

同時,感覺通路的建構,需要大量豐富的感覺輸入,孩子才能借助視、聽、觸、味、嗅覺等感覺器官接收外界資訊,然後在神經電流的刺激下,産生細胞之間的連結,上傳到大腦。

大腦再進行比對分析,指揮身體做出回報,然後才能進入感覺動作的發展。

這種分析和回報不斷重複進行,孩子對自己的身體形象就有了具體的認識,才能有意識地支配自己的行為。

答疑 | 感統訓練一段時間後,為什麼孩子變得不聽話了?

也就是說,家長要給孩子準備靈活多樣的環境要素,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發展感統能力。

反之,如果孩子在成長關鍵階段沒有接受到全面而豐富的感覺輸入,長期下去,他就容易形成慣性的腦網絡固化認知,那就可能真的變成壞習慣了,也就會出現感統失調的行為了。

訓練後孩子為什麼不聽話了?

如果孩子存在感統失調,那就說明他的神經通路可能建立得不完善。

那麼在參加了一段時間有針對性的感統訓練後,他的神經通路被快速開啟,許多未連結的細胞被連結起來,過去沒有過的感覺開始産生。

于是孩子在内在力量的指引下,去探索和感受環境中豐富的資訊,慢慢獲得能力的發展。

答疑 | 感統訓練一段時間後,為什麼孩子變得不聽話了?

但此時,孩子還并不能順利地控制這個“新的身體”,是以會表現出一些不合時宜的舉動。

比如在訓練之前孩子的身體力量不足、協調性也不好,對蕩秋千、滑滑梯之類的遊戲比較抗拒。

但經過感統訓練後,他對自己身體的掌控能力增強了,他現在敢玩之前不感興趣的遊戲,爬坡、奔跑、搬東西、 蕩秋千、玩籃球等等。

孩子會因為能力的提升出現大量的探索行為,而這些行為可能是他之前不曾有過的。

家長可能對這種變化不習慣,但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他在發展能力,是以我們應及時調整教育方法,來适應孩子能力的發展。

還有一種可能是,孩子敏感期的出現。

答疑 | 感統訓練一段時間後,為什麼孩子變得不聽話了?

很多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容易過度保護、溺愛代勞等等,導緻孩子很多敏感期的發展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是以在感統訓練一段時間之後,孩子會開始陸續出現各種敏感期的表現,這也是孩子能力提升的見證。

比如孩子自我意識提升,對周邊環境資訊的感覺能力增強,在物品歸屬感、秩序感等方面逐漸有了自己的想法。

那他就會更多地想要滿足自己内心的需求,是以對家長的指令就會出現違抗,在大人看來,就會覺得孩子“不聽話”了。

而作為家長我們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孩子”,讓孩子順利度過這個時期。

答疑 | 感統訓練一段時間後,為什麼孩子變得不聽話了?

要說明的是,每個孩子的個體情況是不同的,家長要及時與孩子的訓練老師溝通,及時找到原因,優化訓練方案,才能讓孩子的能力更好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