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94年,盗墓贼将国宝卖到海外,专家苦寻6年不放弃,结果如何?

成龙有部电影叫《十二生肖》,影片讲述的是,为了获得文物贩子的巨额奖金,男主角历经各种惊险困难,寻找圆明园十二生肖中失散的最后四个兽首。

途中被追索文物的考古学家的爱国精神所打动,最后关头,男主舍弃金钱,选择将兽首归还祖国的故事。

电影剧情惊心动魄,夸张至极,但却非常生动形象地向大家展现了国宝回归路之艰难。

现实生活里,国家文物遭战争抢劫,被盗墓贼掠走,有的下落不明,有的流落海外。

为了追回文物,国内、国外社会各界人士倾尽全力、奋进争取的过程可拍成无数部牵动人心的电影。

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个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唐代彩绘浮雕武士像,是专家绞尽脑汁,辗转奔波了6年才将其带到大家的面前。接下来我们就说一说其中的故事。

一、珍稀随葬品被盗

唐末五代时期,王处直割据北方,是重要的藩镇将领,61岁那年因囚禁抑郁而死,厚葬于现在的河北山村。

此处风水宝地,山高路远、人迹罕至。这座古墓早在金代,就被盗墓贼盗走了部分随葬品。

由于墓室设计巧妙,墓室的前室未被发现。

原以为就此不再受打扰,然而1994年的有伙盗墓贼,不知从哪获得“宝藏”的消息。

带着“先进”的工具,采用“科学”的技术,将剩余的前室洗劫一空。

等到国家考古队的工作人员赶到现场时,除了带不走的和没来得及带走的,所剩无几。

经过工作人员发掘考察,该座古墓内除了画工精良的壁画外,还有巧夺天工的石刻彩绘浮雕作品——汉白玉石制成的武士像、十二生肖和散乐、奉侍等。

这些人物形象逼真、雕刻线条生动流畅的艺术珍品,为以前所罕见。

据专家推测,墓门后的甬道两侧,应该有两座武士门神浮雕,其目的是为了镇守墓室、驱妖避邪。

武士雕像的被盗,始终牵动着所有文物工作者的心,大家一直未放弃对它的找寻。

二、宝物初现

2000年年初,曾在国外举办过多次画展的画家袁运生在美国访问时,了解到嘉士德拍卖行即将在纽约举办拍卖会,拍品中有中国的绘画和陶瓷等艺术品。

他翻阅拍卖会画册时发现,其中的209号拍品,一块汉白玉彩绘浮雕武士像,武士身穿唐代著名明光铠,头顶凤翅盔,脚踏牛型怪兽,双手扶剑,剑尖直指兽口衔着的荷花,肩头凤鸟含珠。

这和他几年前看到的一批王处直墓出土的散乐图、奉侍图浮雕风格如此相像,他赶紧告诉了河北画家费正先生,费正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一刻也不耽误,把这消息报告给了河北文物局。

经过对比发现,这正是大家一直寻找的王处直墓里被盗走的武士浮雕。于是文物局请求国家使用外交手段阻止209号拍品的拍卖。

三、国宝回归路漫漫

经过多方努力,提交大量证据之后,拍卖被当地法院叫停。而受到损失的武士像的卖方坚决反对,坚持要拍卖,并提出:

1.武士像与王处直墓中其他的散乐、奉侍浮雕风格不同。

2.武士像颜色鲜艳如初,散乐和奉侍浮雕颜色暗淡,因此武士像并不来源于王处直墓。

对此,大陆专家给出解释:武士像用来镇守墓室、保卫墓主,造型势必夸张、表情威严。

而散乐、侍奉是为了表现墓主人生前地位显赫、生活富足,浮雕风格有差别也不足为怪。

至于颜色——这些雕像所处墓室位置不同,由于金代就有盗墓贼进入,墓室接触大量空气,且有水浸入,散乐、奉侍浮雕常年被氧化、浸泡,故颜色冲淡。

武士像被盗走未被自然腐蚀,故颜色艳丽。

尽管给出合理解释,美国方面依然要求给出确凿、直接的证据证明武士像出自王处直墓。

时隔多年,一个远在河北(已被抢救性发掘),一个远在大洋彼岸,该如何证明两者存在的关联呢?一时间急煞众人。

文物专家们召开会议,夜以继日、不辞辛苦,终于想出办法。用武士像身上发现的墓土,和墓室上原来武士像位置的土样,进行取样对比。

采用高科技手段,最终得出结论,两者完全一致,209号武士像的确出自王处直墓。

2001年,美国政府在纽约举行了交接仪式,5月,这座武士像乘坐专机回归祖国,历时7年这件珍贵文物终于在各方的努力下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镇守墓室总共两座武士像,那么另外一块呢?

有着“中国古董教父”之称的华人收藏家安思远,早年于港澳购买了一块武士像石刻。

在看到这个新闻之后,发现自己收藏的与新闻中的如出一辙,他主动联系了中国政府,无偿将武士像归还给了中国文物局。

据悉他热衷于公益事业,一生中多次捐献文物。

现在,这两座武士像被定位为国家一级文物,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四、祖国强大,国宝陆续回家

2018年年底,流失海外百余年的圆明园青铜虎蓥,重回祖国怀抱。2019年4月,意大利返还796件套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9月份,流失日本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文物接连回家,让人欣喜。

面对流失海外的文物应该如何追索?主要依据又是什么呢?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有多少呢?

据中国文物协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超过一千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美国、欧洲、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

大陆已经成功促成了超过300批次、15万件的文物回归祖国。

目前大陆对外追索文物依照两个国际公约,第一个《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及所有权方法》的公约,其中规定:缔约国有权要求其他缔约国归还被窃取的文化财产。

另外一个是《关于被告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要求被告文物的拥有者应归还该被盗物,应该归非法出口的文物。两个国际公约虽然影响很大,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公约对约束期限有相应限制,追索文物需设时效限制,通常为75年,或缔约国法律规定的更长时间。

这意味着中国要追索19世纪初从圆明园、敦煌等处流失的大量文物,不能以该公约为依据。而且,公约仅对缔约国有效,不能对非缔约国起到追索作用。

追索的途径多种多样,有的是外交协商、有的是司法程序(打官司)、也有的是通过购买、捐赠、公安机关刑事追索,还有的是好几种方式混合。

文物的追索工作难度很大,每一次都千折百挠,百转千回,很难靠一己之力达成,需要国内外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

追索之难,很多国家都深有感触,但无论如何,追索文物这件事情从未停止,更不会停止。但凡国宝,虽远必追!

今天国家强盛、民族自信,更是我们追索非法流失文物强大的力量。即使困难重重,我们也会以更加理智的方式,去面对过去、现在和将来。

文物具有的艺术价值不可估量,对研究人文历史更有重要的意义。而其中蕴含的民族记忆,时刻警醒着后人。还在漂泊在外的文物,终有一天,也会回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