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泽厚《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出版 集中阐释“巫史传统”说

2021年11月去世的中国当代著名思想家李泽厚,生前谈到其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时说,自已有三大创获:第一是“巫史传统”(巫的理性化),第二是“情本体”,第三是“兵家辩证法”。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4月最新出版的李泽厚的《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一书,就集中阐释了这一“巫史传统”说。

李泽厚《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出版 集中阐释“巫史传统”说

李泽厚生前对本书进行了最新整理、修订。本书阐释了“巫史传统”思想的基本观点:一是“由巫到礼”,周公将传统巫术活动转化性地创造为人际世间一整套的宗教—政治—伦理体制,使礼制下的社会生活具有神圣性。二是“释礼归仁”,孔子为这套礼制转化性地创造出内在人性根源,开创了“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修齐治平的“内圣外王之道”。这个“内圣外王”恰恰正是远古巫君以自己通神的魔法来统领部族特征的全面理性化。周、孔使中国传统从人文和人性两个方面在相当早的时代获得了一条实用理性之途。

李泽厚曾写了三本中国思想史论,这本主要讲孔子之前。孔子是传统的转化性的创造者。在孔子之前,有一个悠久的巫史传统。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中国文化无可争辩的重大原始现象之一,是祖先崇拜。中国的祖先崇拜这一文化的主要特征是:从远古到殷周,祖先崇拜与上帝崇拜有合一性或一致性。这种“一体”,在远古有非常具体、实在的实现途径,就是“巫”。人(氏族群体)的“吉”、“福”,被想象是通过“巫术礼仪”的活动,作用、影响、强迫甚至控制、主宰了鬼神、天地而发生的。

周公是“制礼作乐”,即通过巫—祭—礼将节目性、仪式性的典礼转换性地创造为贵族日常生活的细密规范和严格秩序。周礼一般公认,它是在周初确定的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李泽厚认为,它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原始巫术礼仪基础上的晚期氏族统治体系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周公是“由巫到礼”,孔子是“释礼归仁”。仁是以亲子情(孝慈)为主轴,辐射开来却具有神圣性质的以爱为核心的人际心理的概括总称,即要求在神圣礼仪中保持的神圣内心状态。这种状态经孔子加以伦理化,名之为仁。孔子要求将仁落实在日常生活、行为、言语、姿态中。

李泽厚《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出版 集中阐释“巫史传统”说

“巫史传统”是李泽厚晚年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它揭示了中国上古思想史的最大秘密,是了解中国思想和文化的钥匙。李泽厚曾提出“实用理性”“乐感文化”“情感本体”“儒道互补”“儒法互用”“一个世界”等等来话说中国文化思想,“巫史传统”一词则统摄之,因为上述他用来描述中国文化特征的概念,其根源在此处。李泽厚希望在未来的世纪里,具有深厚历史传统的中国文化,在中国日益强盛的基础上,能真正走向、走进世界,实现“转换性的创造”,奋力开出一条对人类命运有普遍意义的中国现代性之路。

《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是李泽厚自认的其最重要的三部论著之一。另外两部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和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21年出版的《伦理学新说·伦理学新说述要》。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乔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