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将乐:修缮“知青楼”,建起“文化园”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作者:新浪三明

4月6日,春暖花开,阳光明媚。将乐县余坊乡瓜溪村“知青文化园”有的油漆工在喷漆、木工们在安装两层屋顶上碗粗的横梁,施工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将乐:修缮“知青楼”,建起“文化园”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展入笔者眼前的是,间距相差无几的一排排两层青砖瓦房,由于年久失修,木门窗油漆脱落、墙面斑驳不堪,这些古色古香的‘小洋楼’。如今,行走在小洋楼的弄堂里,依旧可以感受到当年的那种“洋”气。

"当地政府向上级争取350万多元在保持原貌基础上进行修缮,这个项目从今年2月份开工,估计7月份竣工”,随行的余坊乡宣传委员、副乡长陈世强介绍说。

据了解,余坊乡瓜溪村是我省曾经有名的知青点,村内知青建筑群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共有27栋独立单体,占地面积约3万多平方米。该建筑群是将乐仅存的农业学大寨时期建筑群,是我省现存规模最大的知青建筑群,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已将这建筑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为研究知青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据《将乐县志》记载,1965年至1971年,将乐县先后接收来自福州、莆田、泉州等地的知青2717人。“知青平时主要参加生产队劳动,和村民一起出工,种菜种稻,养鸡养鸭,早出晚归。乡亲们教知青干农活,知青教乡亲们识字学文化。”

将乐:修缮“知青楼”,建起“文化园”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为了让知青统一居住,集体生活,村里根据县里要求统一建了这栋砖木结构的‘小洋楼’。”时任村支书的肖文绣脑袋活络,受这幢“知青小洋楼”启发,带领乡亲们吹响了“统一设计、统一规划、统一建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经过两三年时间的努力,一幢幢、一排排的砖瓦“洋楼”拔地而起,各家各户都喜迁新居。如今,肖文绣记忆犹新。

几年前,瓜溪村重新开启新村建设规划。但乡亲们难舍知青情结,自发组织保护知青楼。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这些建筑群被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瓜溪村属县级贫困村,也是革命老区村。回荡在瓜溪上空的,除了戏剧声,还有隆隆的枪炮声,这声音英勇而又悲壮。据1988年4月出版的《江西党史研究》和《中共将乐地方史(第一卷)》载,1934年2月18日,“东方军奉命从东线将乐、顺昌地区撤围。这标志着,敌人由防御转入进攻,红军由进攻转入防御。”将乐人民在闽中特区委和当地苏维埃政权的领导下,集中全力投入“反围剿”。3月18日上午,敌第89师从大源出发向余坊推进,中午时分掠进瓜溪。红21师部队在瓜溪附近山头奋力阻击,瓜溪儿女们积极支援红军,一场正义与邪恶的激战由此展开……曾留下里“红军井”和“红军粉干”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

将乐:修缮“知青楼”,建起“文化园”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余坊乡瓜溪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集体经济薄弱,缺乏具备本村特色、竞争力强、带贫效益显著的村集体产业。然而,村中却有一个独特的地方——知青旧居。

在乡主要领导出谋献策下,村两委决定利用知青旧居为基础,着力营造知青上山下乡氛围,发展集特色旅游观光、农家乐、娱乐、休闲采摘、住宿为一体的知青文化旅游产业。建成后,可进一步完善乡村功能,预计每年增加村财村民收入10万元,安排贫困劳动力10余人。如今,项目已正式启动建设,将逐步完善尽快面向社会。村民们对未来的瓜溪发展信心满满。(将乐记者站 郑承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