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将樂:修繕“知青樓”,建起“文化園”讓村民腰包鼓起來

作者:新浪三明

4月6日,春暖花開,陽光明媚。将樂縣餘坊鄉瓜溪村“知青文化園”有的油漆工在噴漆、木工們在安裝兩層屋頂上碗粗的橫梁,施工現場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

将樂:修繕“知青樓”,建起“文化園”讓村民腰包鼓起來

展入筆者眼前的是,間距相差無幾的一排排兩層青磚瓦房,由于年久失修,木門窗油漆脫落、牆面斑駁不堪,這些古色古香的‘小洋樓’。如今,行走在小洋樓的弄堂裡,依舊可以感受到當年的那種“洋”氣。

"當地政府向上級争取350萬多元在保持原貌基礎上進行修繕,這個項目從今年2月份開工,估計7月份竣工”,随行的餘坊鄉宣傳委員、副鄉長陳世強介紹說。

據了解,餘坊鄉瓜溪村是我省曾經有名的知青點,村内知青建築群建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共有27棟獨立單體,占地面積約3萬多平方米。該建築群是将樂僅存的農業學大寨時期建築群,是我省現存規模最大的知青建築群,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已将這建築群定為不可移動文物,為研究知青文化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

據《将樂縣志》記載,1965年至1971年,将樂縣先後接收來自福州、莆田、泉州等地的知青2717人。“知青平時主要參加生産隊勞動,和村民一起出工,種菜種稻,養雞養鴨,早出晚歸。鄉親們教知青幹農活,知青教鄉親們識字學文化。”

将樂:修繕“知青樓”,建起“文化園”讓村民腰包鼓起來

“為了讓知青統一居住,集體生活,村裡根據縣裡要求統一建了這棟磚木結構的‘小洋樓’。”時任村支書的肖文繡腦袋活絡,受這幢“知青小洋樓”啟發,帶領鄉親們吹響了“統一設計、統一規劃、統一建造”,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号角。經過兩三年時間的努力,一幢幢、一排排的磚瓦“洋樓”拔地而起,各家各戶都喜遷新居。如今,肖文繡記憶猶新。

幾年前,瓜溪村重新開啟新村建設規劃。但鄉親們難舍知青情結,自發組織保護知青樓。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這些建築群被定為不可移動文物。

瓜溪村屬縣級貧困村,也是革命老區村。回蕩在瓜溪上空的,除了戲劇聲,還有隆隆的槍炮聲,這聲音英勇而又悲壯。據1988年4月出版的《江西黨史研究》和《中共将樂地方史(第一卷)》載,1934年2月18日,“東方軍奉命從東線将樂、順昌地區撤圍。這标志着,敵人由防禦轉入進攻,紅軍由進攻轉入防禦。”将樂人民在閩中特區委和當地蘇維埃政權的上司下,集中全力投入“反圍剿”。3月18日上午,敵第89師從大源出發向餘坊推進,中午時分掠進瓜溪。紅21師部隊在瓜溪附近山頭奮力阻擊,瓜溪兒女們積極支援紅軍,一場正義與邪惡的激戰由此展開……曾留下裡“紅軍井”和“紅軍粉幹”魚水情深的動人故事。

将樂:修繕“知青樓”,建起“文化園”讓村民腰包鼓起來

餘坊鄉瓜溪村民經濟收入主要以種植、和外出務工為主。集體經濟薄弱,缺乏具備本村特色、競争力強、帶貧效益顯著的村集體産業。然而,村中卻有一個獨特的地方——知青舊居。

在鄉主要上司出謀獻策下,村兩委決定利用知青舊居為基礎,着力營造知青上山下鄉氛圍,發展集特色旅遊觀光、農家樂、娛樂、休閑采摘、住宿為一體的知青文化旅遊産業。建成後,可進一步完善鄉村功能,預計每年增加村财村民收入10萬元,安排貧困勞動力10餘人。如今,項目已正式啟動建設,将逐漸完善盡快面向社會。村民們對未來的瓜溪發展信心滿滿。(将樂記者站 鄭承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