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福建闽县(福建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祖父林孝恂是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父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六月,林徽因生于浙江杭州,随祖父母居住。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往北京。她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1920年4月,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

在此期间,她还结识了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翌年,随父回国,仍到培华女中续学。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登台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启超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9月,两人一起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均从三年级课程读起。梁思成在美术学院建筑系,因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即注册在美术系。

1927年夏,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结婚。8月,夫妻偕同回国,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林徽因在到职前先回福州探亲,曾应福州师范学校和英华中学之请,作《建筑与文学》和《园林建筑艺术》的演讲。

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

1931年,她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次年,为北平大学设计地质馆和灰楼学生 宿舍。在此后数年中,她多次深入晋、冀、鲁、豫、浙各省,实地调查勘测了数十处古代建筑,单独或与梁思成合作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

林徽因在从事建筑科学研究之余,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以后几年中,又在《诗刊》《新月》《北斗》、天津《大公报》《文学杂志》等,先后发表了几十篇作品。

大部分是诗歌,也有散文、小说、戏剧和文学评论。她的诗多数是以个人情绪的起伏和

波澜为主题,探索生活和爱的哲理。诗句委婉柔丽,韵律自然,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赞赏,奠定了她作为诗人的地位。

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揉合得浑然一体。她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有严谨的科学内容,而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祖国古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1937年夏,她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中国最古老的一座木结构建筑--建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正当她要进行深入研究时,“七七事变”爆发,她被迫中断野外调查工作,不久,北平沦陷,全家辗转逃难到昆明。

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艰苦的物质条件,使她肺病复发。在病榻上,她通读了廿四史中有关建筑的部分,为写《中国建筑史》搜集资料,经常工作到深夜。几年中,初步实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就怀有的心愿。

抗战胜利后,林徽因全家于1946年8月回到北平。不久,她为清华大学设计教师住宅,并接受校外的设计任 务。1948年5月,她在《文学杂志》发表了《病中杂诗》9首。同年底,清华大学所在的北平郊区解放了。

1949年初,突然两位解放军同志来到她家,摊开北平军用地图,要求他们用红笔圈出一切重要文物古迹的位置,以便万一大军被迫攻城时尽可能予以保护,这使他们十分感动,消除了对共产党的疑虑。他们立即应解放军的请求,编写《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

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用作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在明清古城墙拆毁时,梁思成和林徽因抚砖痛哭。

1953年文化部组织的欧美同学聚餐会上,林徽因冲动的指着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说“你们真把古董给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在这样的一种心境下,林徽因的病情急遽恶化,最后拒绝吃药救治,于1955年离世。

一个小插曲,1931年梁思成从外地回来,林徽因很沮丧地告诉他:“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梁思成非常震惊,然而经过一夜无眠翻来覆去的思想斗争后,第二天他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

后来林将这些话转述给金岳霖,金岳霖回答:“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从此他们再不提起这件事,三个人仍旧是好朋友,不但在学问上互相讨论,有时梁思成和林徽因吵架,也是金岳霖做仲裁,把他们糊涂不清楚的问题弄明白。金岳霖再不动心,终生未娶。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古建筑之旅

他们是最可贵的学者,毕生致力于研究与保护古建筑,除了长达10年的意义巨大的考察,还写下《中国建筑史》,主持建立了清华建筑系,敲定了如白纸般的中国建筑研究体系。

梁思成说过一句话:“别人都把自己的宝贝藏在家里,我的宝贝放在全国各地。”

梁思成说的“宝贝”,自然是中国古建筑。从1932年至1937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多次出行查访古建筑,寻找遗落在祖国山川河谷中的建筑瑰宝。他们的足迹遍布河北、山西、陕西等地,测绘整理200多组分布于各地的建筑群,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

他们的野外考察实际上是在与时间赛跑,除了自然和人类的损伤,战乱逼近,古建一旦被毁即是永恒。他们也知道,即使没有战乱,一柱香、一次雷电、或是人的一念之差,都可能让古建筑在一瞬间化成灰烬。他们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拾起洒落在祖国大地上的一颗颗明珠。

考察途中

1

平郊创步

1932年4月,梁思成与林徽因主持调查,测绘北平近郊辽代古建筑蓟县独乐寺,这是大陆第一次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古建筑,其后,是年6月调查宝坻广济寺,1933年3月调查正定隆兴寺及华塔、青塔等古建筑;11月调查赵州大石桥、小石桥,陀罗尼经幢,这些学术成果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

蓟县独乐寺

梁思成在独乐寺

独乐寺观音阁断面图(选自费慰梅的《梁思成与林徽因》)

这是他们第一次野外考察的重大发现,独乐寺中的山门和观音阁是辽代原构。观音阁与敦煌壁画中的唐代建筑如此的相似,骤然一见,可以让人有种进入敦煌壁画中极乐世界的错觉。梁思成一生对这座迷人的辽代楼阁一直情有独钟。

“近代学者治学之道,首重证据,以实物为理论之后盾,俗谚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大陆古代建筑,征之文献,所见颇多,然吾剂所得,则隐约之印象,及美丽之辞藻,调谐之音节耳。……读者虽读破万卷,于建筑物之真正印象,绝不能有所得。……造形美术之研究,尤重斯旨,故研究古建筑,非作遗物之实地调查测绘不可。”

——梁思成《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1932年

宝坻广济寺

广济寺三大士殿立面图

广济寺三大士殿,位于河北宝坻县,建于辽太平五年(1025年),外观非常严谨,内部却异常优雅。1947年广济寺在宝坻解放前夕被当作“废物利用”拆毁,其木头被来用修筑桥梁。在梁思成得知要拆寺时,曾向相关部门力求保存原寺,却终不能挽救这个九百余年的建筑。梁思成为我们留下了一篇详尽的广济寺建筑调查报告,是不幸中的万幸。

“抬头一看,殿上部并没有天花板,《营造法式》里所称‘彻上露明造’的。梁枋结构的精巧,在后世建筑物里还没有看见过,当初的失望,到此立刻消失。这先抑后扬的高兴,趣味尤富。在发现蓟县独乐寺几个月后,又得见一个辽构,实是一个奢侈的幸福。”

——梁思成《宝坻县广济寺 三大士殿》 1932年

正定县阳和楼

正定县阳和楼,位于河北省正定县城中心至南城门的中段,建于金末或元初,它全部的结构就像一座缩小的天安门。阳和楼的斗拱,虽不如隆兴寺的宏大,却比明清式样雄壮得多,这件木构是宋式与明清间紧要的过渡作品,在20世纪60年代,阳和楼被拆除。

梁思成与正定古建筑

“转轮藏前的阿弥陀佛依然是笑脸相迎,于是绕到轮藏之后,越过没有地板的梯台,再上大半没有地板的楼上,发现藏殿上部的结构,有精巧的构架,与《营造法式》完全相同的斗拱,和许多许多精美奇特的构造,使我们高兴到发狂。”

——梁思成《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1933年

2

晋鲁实测

1933年梁思成和林徽因主持调查测绘山西大同上下华严寺、善化寺、云冈石窟以及浑源悬空寺。1934年调查晋中地区十几县的古建筑。1935年考察测绘山东曲阜孔庙等建筑,1936年调查泰安岱庙、历程四门塔。这一时期的调研工作成果十分丰富,对大陆建筑与建筑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山西华严寺

华严寺海会殿,山西省大同市内,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前,按辽代习俗,面向东方,规模不大,为悬山顶。斗拱简单。海会殿毁于解放前。

1933年,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莫宗江一行四人及一位仆人前往山西考察。他们早已听说华严寺是自辽金以来的巨刹,仅见过一张大雄宝殿的照片,当真的来到华严寺的大雄宝殿前的时候,大家一起同声惊讶,叹为巨构。依斗拱观之,大殿保存金源旧貌。在华严寺下寺,他们见到了犹存唐风的薄伽教藏殿,殿内的“天宫楼阁”为海内孤品,海会殿也正是华严寺中的一殿。

3

国宝发现

1937年8月林徽因回到北京写给女儿梁再冰的信中所画的赴山西考察的路线图

△《敦煌石窟图录》中第61窟的壁画“五台山图”

1937年6月,梁思成和林徽因开始他们第三次的山西考察。此行是以五台山佛光寺为目标,他们希望能找到一座唐代木建以驳斥唐代木建只能在日本找到的言论。这一次考察期间“七七事变”发生,他们返京带着一家踏上逃亡之路。由北平到云南,一路战乱,林徽因肺炎复发,梁思成背痛又起,艰苦难言。在昆明安顿以后,营造学社成员陆续到达,他们又开始了在西南的古建考察,而这一次成为他们最后一次的旅行考察。此后,昆明成为战争前线,他们搬到更为偏僻的龙头村再次避难,前路未知。

五台山佛光寺

佛光寺历史照片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堪称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国宝,因具有珍贵的唐代建筑、雕塑、壁画、题记于一身,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

佛光寺内有两座石经幢,其中一座为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建造者宁公遇,也是东大殿的建造者。林徽因曾经爬梯子上去考察。

1937年梁思成在佛光寺(左)1937年林徽因在佛光寺(右)

林徽因在东大殿的梁架上考察

“1937年6月,我同中国营造学社调查队莫宗江、林徽因、纪玉堂四人,到山西这座名山,探索古刹。到五台县城后,我们不入台怀,折而北行,径趋南台外围。我们骑驮骡入山,在陡峻的路上,迂回着走,沿倚着岸边,崎岖危险,下面可以俯瞰田陇。田陇随山势弯转,林木错绮;近山婉婉在眼前,远处则山峦环护,形式甚是壮伟,旅途十分僻静,风景很幽丽。到了黄昏时分,我们到达豆村附近的佛光真容禅寺,瞻仰大殿,咨嗟惊喜。我们一向所抱着的国内殿宇必有唐构的信念,一旦在此得到一个实证了。”

——梁思成《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

梁思成中国古建筑手稿

唐代 山西五台山 佛光寺大殿

辽代 河北蓟县 独乐寺观音阁

独乐寺山门

清代 北平西山碧云寺 金刚宝座塔

宋代 四川宜宾县旧州坝 白塔

隋朝 河北赵县 安济桥(大石桥)

宋代 河北正定县 龙兴寺转轮藏殿

清代 四川灌县 安澜桥

敦煌石室画卷中 唐代建筑部分详图

宋代 山西榆次县 永寿寺雨华宫

宋代 山西榆次县 永寿寺雨花宫

历代佛塔型类演变图

清官式三孔石桥做法要略

历代斗拱演变图

本文由景观周整理编辑,素材来源网易历史及网络

欢迎分享,转载请后台发送“转载”按要求注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