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明祭拜 事死如事生

清明祭拜 事死如事生

至圣孔子基金会

清明祭拜 事死如事生

清明时节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你是否会有疑惑,许多人追思先祖,不辞辛苦纷纷回乡,也有部分身在异乡的小伙伴仰叹不能亲至,究竟是为了什么?清明节的含义是什么?

清明祭拜 事死如事生

清明节:从自然节气到人文习俗

清明时节,万物解冻,随之生发。与生者相同,逝去的先人也迎来了新的一年,坟茔前的杂草以及墓穴受雨雪的洗刷而急需修缮,所以孝子贤孙会选择在春季的这个日子为祖先把坟墓修缮一番。这是清明节所富含的人文关怀。《中庸》有言:“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对于死者,如果我们完全把它看作是消散于世间,是为不仁;而如果我们将他们始终当做生者,是为不智。所以,介于仁与智之间的祭祀活动,就寄托了生者对于死者的无限怀念之情,这种情感是现世情感的延续,并不会随着先祖的远去而消亡,这也是传统祭祀活动最初的情感动机。

清明有双重意义,是节气,也是节日。节气是大陆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中国自古以农立国,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清明是个重要的节气,由于寒食诸风俗事象的融入,清明遂由天文节气,演化为一个习俗众多,且富有情趣的人文节日。

清明祭拜 事死如事生

清明与寒食的关系你知道吗?

寒食节,顾名思义,这一天只吃冷食。这样的习俗最早是源于远古时期的禁火旧习。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古人在这个季节就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

后来有介之推的传说,赋予寒食节以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春秋时,晋献公之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他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时,随臣介子推从自己大腿上割下来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给晋文公喝。十九年之后,重耳即位之后重赏了当初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讨赏之人。因此他收拾行装,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了之后羞愧不已,亲自带着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早已离家去了绵山。那里山高路远,有人献计以火烧山,逼出介子推,但是介子推却不幸死于大火之中。晋文公见状,痛哭不止。“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不得生火做饭,百姓为了纪念介子推,也将这一天吃得枣子糕称为“子推”,还将介子推的故事编为戏剧《焚棉山》。

寒食静静地融入了清明,寒食滋养了清明。除了讲究禁火、扫墓,最初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寒食节遗留插柳、踏青、荡秋千、吟诗作画等一系列丰富有趣的游艺活动。清明时节,沿袭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从释怀寄情、哀而不伤的扫墓,到“游子寻春半出城”的踏青,无不体现了阴阳和谐的文化传统,彰显了慎终追远、敦邻睦族的孝亲传统。

清明祭拜 事死如事生

清明节应该怎么祭拜?

既然清明祭拜如此重要,那么清明节应该如何祭拜呢?首先,当然不能互祝快乐(玩笑);其次,要明白清明节在我们传统的信仰中是怎样的存在,我们来说说传统信仰的事。

在传统观念中,世间万物不过是个阴阳二气的和合与消散。合则生,散则亡,人也不外如是。所以就很好理解,人活着是阴阳二气的融合,人死了就是阴阳二气的消散。其中阳气又称为神,阴气则称为鬼。神者,伸也。鬼者,归也。伸张开的,暂时不散,所以人死之后有迎神而还的招魂之礼,这个神是要享受人的祭祀的。而鬼终于有所归往,沉寂于大地。所以墓穴安放人的必朽之体,而宗庙祠堂则是安放人的神气。依礼来讲,墓祭非礼,庙祭才合礼。说到这里,可能就有人要犯嘀咕,既然墓祭非礼,我们又为什么要在清明上坟扫墓?于今而言,大体是考虑到中华大地已经大规模地消灭了祠庙,所以神也是无所住的。人之与神沟通的情感得不到伸展,就只好寄托于扫墓。

礼也好,俗也罢,其实说到底都不过是为了教化,他们都是伦常关系的载体。中国传统节日的奇伟之处就在于,他们几乎都对应着不同的教化内容。但大体上都承载着忠、孝、敬的精神。作为孝的节日,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一脉相承。这也就不难理解清明节为什么祭扫(哪怕也有一些不合礼的祭扫),虽有不妥,但也没有太多明确禁止,除了像很多报道出来明显的无礼至极的事情(如坟墓前大跳艳舞,喧天的锣鼓鞭炮等),这些与其说是无礼,不如说是没有一点人之为人的感通之情,徒自一厢情愿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罢了。我们古人讲,事死如事生,死者生前喜欢的,才应该是我们备供而祭祀的,否则就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所以对于清明祭扫,有能力者都应该参与到这一追思祖先的活动中去,哪怕不在清明,当你有一天回到老家去,也不妨回到先人坟墓前帮忙除个草,送碗它生前喜欢吃的饭,跟族内人谈论下祖先之德,也是好的。

清明祭拜 事死如事生

清明祭拜是否可以发朋友圈?

将现场祭祖的照片发给不能亲至的亲人是可以的,可以满足人们的追思之情。就目前社会现状,大量青壮年人士身在异地,因客观条件限制不能亲临墓地,心中也是充满追思之情,所以亲人之间相互分享图片是无可厚非的。至于晒图到朋友圈,首先,祭祀是与祖先沟通,以神相交,起心动念应该是专注的,不是迎合社会大众的审美与乐趣,更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表演。其次将照片发到朋友圈,可能会引起品评,一但招受品评,就难免被人们亵渎,更是对祖先不敬的表现。

《中庸》有云:“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以事奉生者的态度去对待去世之人,才会“起敬起孝”,否则,只是以表演为起心的祭祀,“鬼神不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