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明祭拜 事死如事生

清明祭拜 事死如事生

至聖孔子基金會

清明祭拜 事死如事生

清明時節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這天,民間有踏青、寒食、掃墓等習俗。你是否會有疑惑,許多人追思先祖,不辭辛苦紛紛回鄉,也有部分身在異鄉的小夥伴仰歎不能親至,究竟是為了什麼?清明節的含義是什麼?

清明祭拜 事死如事生

清明節:從自然節氣到人文習俗

清明時節,萬物解凍,随之生發。與生者相同,逝去的先人也迎來了新的一年,墳茔前的雜草以及墓穴受雨雪的洗刷而急需修繕,是以孝子賢孫會選擇在春季的這個日子為祖先把墳墓修繕一番。這是清明節所富含的人文關懷。《中庸》有言:“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對于死者,如果我們完全把它看作是消散于世間,是為不仁;而如果我們将他們始終當做生者,是為不智。是以,介于仁與智之間的祭祀活動,就寄托了生者對于死者的無限懷念之情,這種情感是現世情感的延續,并不會随着先祖的遠去而消亡,這也是傳統祭祀活動最初的情感動機。

清明有雙重意義,是節氣,也是節日。節氣是大陸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标志。《淮南子·天文訓》:“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歲時百問》:“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清明谷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中國自古以農立國,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清明是個重要的節氣,由于寒食諸風俗事象的融入,清明遂由天文節氣,演化為一個習俗衆多,且富有情趣的人文節日。

清明祭拜 事死如事生

清明與寒食的關系你知道嗎?

寒食節,顧名思義,這一天隻吃冷食。這樣的習俗最早是源于遠古時期的禁火舊習。每到初春季節,氣候幹燥,人們儲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古人在這個季節就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後重新鑽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産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或“請新火”。

後來有介之推的傳說,賦予寒食節以厚重的曆史文化内涵。春秋時,晉獻公之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他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時,随臣介子推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給晉文公喝。十九年之後,重耳即位之後重賞了當初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讨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讨賞之人。是以他收拾行裝,悄悄地到綿山隐居去了。晉文公聽了之後羞愧不已,親自帶着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早已離家去了綿山。那裡山高路遠,有人獻計以火燒山,逼出介子推,但是介子推卻不幸死于大火之中。晉文公見狀,痛哭不止。“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将這一天定為寒食節,不得生火做飯,百姓為了紀念介子推,也将這一天吃得棗子糕稱為“子推”,還将介子推的故事編為戲劇《焚棉山》。

寒食靜靜地融入了清明,寒食滋養了清明。除了講究禁火、掃墓,最初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寒食節遺留插柳、踏青、蕩秋千、吟詩作畫等一系列豐富有趣的遊藝活動。清明時節,沿襲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禮,從釋懷寄情、哀而不傷的掃墓,到“遊子尋春半出城”的踏青,無不展現了陰陽和諧的文化傳統,彰顯了慎終追遠、敦鄰睦族的孝親傳統。

清明祭拜 事死如事生

清明節應該怎麼祭拜?

既然清明祭拜如此重要,那麼清明節應該如何祭拜呢?首先,當然不能互祝快樂(玩笑);其次,要明白清明節在我們傳統的信仰中是怎樣的存在,我們來說說傳統信仰的事。

在傳統觀念中,世間萬物不過是個陰陽二氣的和合與消散。合則生,散則亡,人也不外如是。是以就很好了解,人活着是陰陽二氣的融合,人死了就是陰陽二氣的消散。其中陽氣又稱為神,陰氣則稱為鬼。神者,伸也。鬼者,歸也。伸張開的,暫時不散,是以人死之後有迎神而還的招魂之禮,這個神是要享受人的祭祀的。而鬼終于有所歸往,沉寂于大地。是以墓穴安放人的必朽之體,而宗廟祠堂則是安放人的神氣。依禮來講,墓祭非禮,廟祭才合禮。說到這裡,可能就有人要犯嘀咕,既然墓祭非禮,我們又為什麼要在清明上墳掃墓?于今而言,大體是考慮到中華大地已經大規模地消滅了祠廟,是以神也是無所住的。人之與神溝通的情感得不到伸展,就隻好寄托于掃墓。

禮也好,俗也罷,其實說到底都不過是為了教化,他們都是倫常關系的載體。中國傳統節日的奇偉之處就在于,他們幾乎都對應着不同的教化内容。但大體上都承載着忠、孝、敬的精神。作為孝的節日,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一脈相承。這也就不難了解清明節為什麼祭掃(哪怕也有一些不合禮的祭掃),雖有不妥,但也沒有太多明确禁止,除了像很多報道出來明顯的無禮至極的事情(如墳墓前大跳豔舞,喧天的鑼鼓鞭炮等),這些與其說是無禮,不如說是沒有一點人之為人的感通之情,徒自一廂情願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罷了。我們古人講,事死如事生,死者生前喜歡的,才應該是我們備供而祭祀的,否則就是自己的一廂情願。是以對于清明祭掃,有能力者都應該參與到這一追思祖先的活動中去,哪怕不在清明,當你有一天回到老家去,也不妨回到先人墳墓前幫忙除個草,送碗它生前喜歡吃的飯,跟族内人談論下祖先之德,也是好的。

清明祭拜 事死如事生

清明祭拜是否可以發朋友圈?

将現場祭祖的照片發給不能親至的親人是可以的,可以滿足人們的追思之情。就目前社會現狀,大量青壯年人士身在異地,因客觀條件限制不能親臨墓地,心中也是充滿追思之情,是以親人之間互相分享圖檔是無可厚非的。至于曬圖到朋友圈,首先,祭祀是與祖先溝通,以神相交,起心動念應該是專注的,不是迎合社會大衆的審美與樂趣,更不是做給别人看的表演。其次将照片發到朋友圈,可能會引起品評,一但招受品評,就難免被人們亵渎,更是對祖先不敬的表現。

《中庸》有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以事奉生者的态度去對待去世之人,才會“起敬起孝”,否則,隻是以表演為起心的祭祀,“鬼神不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