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明”如此养生,方得人生“清明”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所谓“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此时天气晴朗而温暖,大陆北方草木开始现青。清洁明净的风光取代了草木枯黄、万物萧疏的寒冬景象,阳气已定,对于一年的身心养生来说,清明时节既是春季养生的一个标志(此时应身清心明),又是春夏养阳的核心时期。

“清明”如此养生,方得人生“清明”

农历书中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时万物洁显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齐,故名也。”

俗谚曰:“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按《国语》曰,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三月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清明”如此养生,方得人生“清明”

清明清明有三候:

“一候桐始华;

二候田鼠化为鹌;

三候虹始见。”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中医认为人应四时, 春季万物生长,机体也是如此,立春之后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

“清明”如此养生,方得人生“清明”

古人把肝比喻为“将军”,用将军的刚强燥急、好动不静的性格,来形容肝气易亢易动的特性。所以,这段时间出现眼睛干痒、莫名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口干易上火等肝火旺的特别多。

“清明”如此养生,方得人生“清明”

因此清明时节宜养肝滋肾,健脾祛湿,食勿过热,穿要适宜,防过敏、春困、上火等。

懒散形骸、卧早起早、沐浴阳光才对养生有益。

“清明”如此养生,方得人生“清明”

清明前后容易出现的问题

清明前后春困、失眠等睡眠障碍,导致许多人白天精神不振等。

这种情况一般人都能很快调整过来,但一些性格比较内向、孤僻、多愁善感或追求完美的人,容易因为这些感到悲观,消极,出现精神疾病的早期表现。

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由正常而变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多梦、少眠或不眠等。

“清明”如此养生,方得人生“清明”

情绪障碍:患者情绪发生改变,如情绪不稳、烦躁易怒、容易激动、敏感多疑、或言语增多、兴奋过度、爱管闲事、焦虑、忧郁、反应迟钝等。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常感到头痛、头晕、无力、食欲不振、心慌、耳鸣、身体消瘦等。

幻觉、幻听、妄想的再现:患者已经消失的症状如幻觉、妄想又重新出现,但幻觉是偶尔、短暂的,妄想是片断、不系统的,患者自己也能察觉出这是不正常的精神症状。

其他: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做事不能有头有尾、躯体不适,或出现肠胃系统病症。

“清明”如此养生,方得人生“清明”

1、清明养生,勿“悲伤过度”。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

日墓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节,人们采用扫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哀思,但是悲伤情绪很容易传染,尤其是对于独居的老人、中年丧偶等人群来说,会引起过分悲伤,难以走出悲伤情绪。

心理医生认为,这种悲伤、抑郁的情绪不宜持续的时间过久,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心情应该保持舒畅,才利于春季养生。长期处于抑郁、悲伤的状态容易伤肝脾,可以通过踏青、散步等来调节心情,让身心得到愉悦。

“清明”如此养生,方得人生“清明”

2、助阳升发,先从养肝开始

为了适应春天阳气生发的规律,可以适当晚睡一点、早起一些,舒缓形体,以使神志随着春气而舒畅怡然,这是养生的自然法则,违背了就会伤肝。

一是疏肝,肝主木,最害怕的就是瘀堵,只有解开郁结的肝气,才能充分调畅体内的气机气血,降一降肝郁引起的肝火;

一是柔肝,需要补一点肝血,肝为刚脏,赖血以养,其疏泄必须依赖肝血的滋养,若肝血不足,肝拿什么东西去疏泄?肝疏泄无力,最后又会造成肝气郁结。

疏肝很难,需要从生活中点点滴滴做起,而养肝血就较为简单了,那就是补肾,肝五行为木,肾五行为水,水生木,子虚补其母,通过补肾精就能生肝血。

“清明”如此养生,方得人生“清明”

3、清明起居,避免久卧,适当运动。

中医认为“久卧伤气”,坐卧时间过长,会影响到气血的循行,扼杀阳气,而熬夜太晚,也会耗杀阳气。因此,起居方面要做到早睡早起,顺应人体阳气生发的规律,以免对身体健康造成消极影响。

清明时节高血压易发。生活工作中如果受到不良刺激,或者长时间精神紧张、焦虑和烦躁等情绪波动,都容易引发或加重高血压病的症状。因此,要注意调摄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尽量减轻和消除异常情绪反应。

清明时节,应经常到树林、河边散步,多呼吸新鲜的空气,并进行一些适当的体育运动,以放下烦恼与压力,从而达到与自然同气相求的目的。此外,注意经常清洁身体,尤其是要勤洗手,这样能有效消灭细菌。

“清明”如此养生,方得人生“清明”

4、饮食上,可多吃柔肝的食物。

古语有云:“食酸咸甜苦,即不得过分食。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如能不食,此五脏万顺天理。”说的是,养生中对五脏的食物进补要适中,不可过度。

清明时节可多吃柔肝的食物,尤其对于熬夜、眼干、睡眠质量不好、耳鸣的朋友,常用缓和、滋润的食物来调理肝血和肝阴。

平常可多吃荠菜、山药、菠菜、韭菜、银耳、大枣等。

“清明”如此养生,方得人生“清明”

另外在饮食上增加大蒜、洋葱、芹菜等味儿冲的食物,可以帮助春天主养的肝气升发,加强疏泄功能,从而利于人在春的大环境下升发阳气。

在做菜过程,洋葱、蒜、芹菜等会通过加热减少气味,气味就是健康的物质,注意烹饪时间不可过长,别把气味儿煮没了。

虽然“春与肝相应”,但清明时节切不可对盲目肝脏进补。

“清明”如此养生,方得人生“清明”

5、清明养生饮食要既“清”且“淡”。

分开来说就是味道宜"淡",分量要"少",菜品要"鲜"。

清明天清地明,可以适当选吃时令菜。

清明是人之阳气生发的时段,中医认为,体内肝气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

人体的情志变化对五脏有着密切影响,故清明时节养生要保持阴阳平衡,心清、肺清,脾胃功能升降有序,肝功能的条达疏畅和心情的愉悦。

如果肝气过旺,影响脾胃,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清明时节亦是慢性疾病易复发时节,如有关节炎、哮喘等慢性病的朋友在饮食上要忌食“发物”,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

“清明”如此养生,方得人生“清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