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临饿死之前,他将半个果子布施给了佛——“白阿育王”(三)

作者:海童心而

这一天,侍者偷偷送给阿育王一个庵摩勒果,饥饿中的阿育王连皮也没消便吃了起来。突然,他又想起布施之事,便将吃剩的半个果子留下,对待者说:

“今天我再让你做最后的一件事情,请把这半个果子拿到鸡雀寺,布施给众僧们,就说这是我最后的布施,请他们务必收下。”

侍者含着眼泪点了点头。

临饿死之前,他将半个果子布施给了佛——“白阿育王”(三)

阿育王

四 优波笈多的教化

当阿育王建造了八万四千佛塔之后,率领群臣,来到鸡雀寺拜见耶舍长老。

阿育王问长老,这个世界上有没像我这样得到佛陀授记的人,耶舍长老告诉他还有一个在摩偷罗国的长者名为笈多,其子名优波笈多,此人长相虽丑,但他教化众生与伟相差不远,而且现在正在那罗拔利寺开示佛法,许多人在那里获得了解脱。

阿育王一听,立即派人备车准备一去罗拔利寺开示佛法。这时宰相罗提掘多建议,摩偷罗国较小,你率大批人,让对方如何招待您呢?不如请优波笈多来大陆。

阿育王还是要去并说:“我虽为一国之主,但尚未证得金刚之心,怎能委屈如佛之人呢?”

最后,优波笈多听说阿育王要来,急忙派人禀告,说自己亲自去见阿育王。阿育王只好答应。

于是,优波笈多派人将几艘船合在一起,顺恒河而上,直达华氏城。阿育王带领王公大臣和民众,清扫街道,焚香沐浴,以伎乐仪仗为前导浩浩荡荡开出城外迎接。

临饿死之前,他将半个果子布施给了佛——“白阿育王”(三)

及见到优波笈多时,快点将其扶上岸,并说:“我业已消灭了一切怨敌,获得了整个天下,可这样的欢喜也比不上今天见到尊者喜悦呀!为什么呢?因为见到尊者,就等于见到了佛。”

此后的日子,优波笈多在王宫传教佛法并说:“王位虽然高贵,但又很难维护,所以一定要小心谨慎。而这就必须按佛法行事,要深刻领教“无常”之法,达到“有常”的境界。就必须皈依佛、法、僧三宝。佛把正法嘱咐于您,也嘱咐于我,我们可要携手合作,好好护持。

优波笈多对佛法义理已融会贯通,善于因材施教,加之辨才无碍、神通广大。

几个月后,阿育王便对佛法有了很深的了解。

临饿死之前,他将半个果子布施给了佛——“白阿育王”(三)

公元前262年的一天,阿育王正式加入教团,成为一位真正的优婆塞,从此国人称其为“达摩阿育”。意即为正法阿育王。

阿育王皈依佛门后,逐渐对自己昔日的残暴行为表示反省,特别是两年前对羯陵伽的战争更为后悔。

公元前259年,阿育王发罪己诏,将自己的忏悔刻在一块巨石上,以昭告天下,并且推行佛法敕令。

这就是天佑王对征服羯陵伽国忏悔的表示,因为征服强国,导致许多生灵被杀而惨死,阿育王总感觉到痛苦悲伤,为了把佛法推广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阿育王组织了规模最大的巡礼佛迹、广布法敕和组织传教。

(一)巡礼佛迹

分散舍利,建塔供养之后。阿育王便向优波笈多提议,说他想巡礼佛陀当年生活过的地方,并修建一些纪念性标志,以教化众生,一心向佛。

优波笈多说:“佛陀当年说法,足迹遍布整个阎浮提大地,要实现这样的巡礼,是相当耗时的,您政务缠身,能抽出时间吗?”

阿育王说:“巡礼佛迹就是我目前的头等政事。”于是优波笈多作为向导,领着阿育王及其随行人员,开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的佛迹巡礼活动。

这次巡礼活动从华氏城出发,第一站就是佛陀出生地蓝毗尼国。最后到达佛陀涅槃的拘尸那迦城婆罗双树林。

并仔细走过佛陀当年走过的路,并做出各种各样的标志,有佛足印形,有佛法的记号法轮、菩提树和莲花等。在所有的标志中,最著名要算佛塔,四大佛塔:生处塔、成道塔、转法轮塔、涅槃塔。

这次巡礼把相当多真实的佛陀遗迹包纳进来,包括西北印度和南印度等遥远的地方,确定下来的佛迹北起兴都库什山,南到斯里兰卡,遍布整个南亚地区。

临饿死之前,他将半个果子布施给了佛——“白阿育王”(三)

(二)广布法敕

作为统治全印度的一个大帝国,正式颁布皇上的谕旨到帝国全境,向帝国全境颁布敕令。为了使佛法治世这种全新的政策达到最大限度的普及,而保证在他身后还能继续执行。阿育王在他领土内一切重要地点将他推行佛法治世的敕令雕刻在各种形式的石面上。这就是闻名世界的“阿育王法敕”。这种法敕遍布整个南亚次大陆。

我们可以看他一道法敕中阿育王说:

“朕在朕领土以内不许屠杀任何生物作祭祀的牺牲品,也不许当作宴会的用料,原因是天佑慈祥王在宴会上看见了许多的过失错误,因此天佑王认为不用屠杀生物,也可以做出很美满的筵席。”

除了对广大普遍老百姓的法敕外,他还对各级政府官员特别是地方官员训示法敕。

通过佛法教化对7疆地区推行怀柔政策是法敕的又一重要目的。为了配合佛法敕令的实施。公元前258年,阿育王设立了一个新机构——护法院,置佛法官员,总管全国佛教事务。

(三)结集佛典 组织传教

阿育王当时在鸡雀寺每天供养上万僧人,许多非佛教徒也混杂其中,天长日久,戒律有了松懈,教义有了分歧。内部争论不断,弄得一般信徒无所适从,不但阻碍了教团宗教生活的正常进行,也影响了佛法在全社会的教化作用。

于是阿育王从全国搜集挑选精通佛法戒律的高僧共一千余人。聚集华氏城,以目犍子帝须为上座,举行结集。

其中范围包括经、律、论三藏,会上,目犍连子帝须对外道的各种异说进行了批驳。历时九个月,终于完成了对佛教的结典的重新整理工作,并编成了一部《论事》。对不同派别之间相互争论的问题作了详细的整理,正反面的论点各五百条,合计一千条,可一判定是非,在佛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临饿死之前,他将半个果子布施给了佛——“白阿育王”(三)

佛祖

结集完成后,阿育王从参加结集的高僧中挑选了十几位年富力强、学有成就的僧人,分成九批,分别派往四方传播佛法。足迹遍布印度南部、西部、北部、阿富汗、喜马拉雅山一带、东南亚缅甸、斯里兰卡等地区,至此佛教才真正开始了国际化的过程。

临饿死之前,他将半个果子布施给了佛——“白阿育王”(三)

阿育王电影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