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文明起源 龙山时代的古城与墓葬

BRM1甲:68玉戈

长9.4、宽3、内厚0.2厘米

青色玉质,受沁为青褐色,有朱砂附着。本件玉戈出土时残断,今已修复。玉戈援部略为下弧,内部平直,穿孔为单向打孔。本器出土于墓主人胸腹之间。

《龙山时代的古城与墓葬》

靳桂云,《华夏考古》1998年第1期第38~45页

本文对龙山时代的古城与墓葬资料做了详细介绍和深入分析,认为公元前3000年至前2000年期间的龙山时代,中国史前社会内部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社会等级分化的形成和古国的出现。在龙山时代,社会生产力获得质的飞跃,从而导致社会生产关系的急剧变化,而这正是龙山时代社会变革的前提条件。龙山时代的社会内部已有比较严重的等级分化。古城址是当时社会聚落结构的一种高级形态,城的出现是聚落等级分化的结果,城一旦出现便表明其与一般聚落之间的等级差别,而这正是社会成员内部等级分化的反映。龙山时代不仅城乡差别已出现,古城内部的居民之间也有明显的等级划分。龙山时代的墓葬资料表明,当时的居民在拥有财富、社会地位等方面至少已分成三个等级。龙山时代已出现城邦国家。社会内部等级的确立使上层人物的特权得以巩固和发展,其结果是至高无上权力机构的形成,而这种权力机构又要求有其保护形式,于是城墙和宫殿式建筑出现。中国古典文献中所说的“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巧妙地道出早期城墙的功用。古代的城就是国,城里人被称为国人,这种以城为外在形式的早期国家可能是一种城邦政体。在城邦国家内部,已有了比较完备的官僚机构。

文明起源 龙山时代的古城与墓葬

《试论城的起源及其初步发展》

钱耀鹏《文物季刊》1998年第1期第70~80页

本文认为大陆古代早期城址起源于环壕聚落,并就环壕聚落的类型、其与早期城址的演变关系、早期城址的初步发展,以及城址起源的历史背景等问题加以论述。

环壕聚落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以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和陕西临潼姜寨一期发现的聚落遗存为代表,主要特点是居住区全部处在同一壕沟的环绕之中。第二类以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和敖汉旗西台聚落遗址为代表,突出特点是由两个一重环壕分别环绕的居住区相连或相邻,共同构成一处环壕聚落。第三类以西安半坡遗址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前段的聚落遗存为代表,特点是内外二重式环壕聚落,在内壕之中及内外壕之间都有房屋建筑存在,且在内壕出入侧还设有哨所建筑,这种结构应是社会集团内部的阶层分化在聚落形态上的具体反映。聚落形态之中第一类数量最多。目前发现的早期城址大都建造在平原或低矮的丘岗台地上,面积多在数万至30余万平方米之间。

城之平面形状多近长方形或方形,也有少数略呈圆形或椭圆形。城垣结构多呈一重式,个别为东西二城并列而中间共有一墙;还有的城址呈内外二重式结构,小城位于大城之内略偏东南部。这些城址内大都发现有数量不等的房址、窖穴、墓葬、陶窑和水井等遗迹,体现了早期城址的构成特点。这些形态不尽相同的城址都可在环壕聚落中心找到其分类的前身,而且在构成要素上也和环壕聚落具有相当的一致性。两者存在的一些差异只能用时间性的原因来解释。并且,作为城的主要标志之一的城墙,实际应是环壕的发展演变形式。

从环壕聚落到早期城址的发展脉络,其平面形状有从以圆形为主到以方形或长方形为主的发展演变特点;城墙本身存在着由土垄式围墙到夯土墙,由地面堆筑到挖沟筑基的发展演变过程;大型房屋建筑存在着由地面建筑到夯土高台建筑的发展过程。城的发生有着社会原因和历史背景。社会集团规模的扩大为大规模的工事建设提供了人力和物力上的保证。集团首领权力的不断加强,又为基于集团利益的大规模工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原始战争的频繁与加剧要求人们不断地加强聚落的防御设施,作为应付战争的最后屏障与堡垒。此外,建造难度较大的夯土城墙的技术条件已趋成熟。

文明起源 龙山时代的古城与墓葬
文明起源 龙山时代的古城与墓葬
文明起源 龙山时代的古城与墓葬

文字来源《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要览》,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编

图片及说明来源自图书《国玉器》,北京大学震旦文明研究中心等编著,201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