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看徐悲鸿如何临摹伦勃朗

看徐悲鸿如何临摹伦勃朗
看徐悲鸿如何临摹伦勃朗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日前,《尽精微, 致广大——徐悲鸿临摹伦勃朗〈妇人倚窗像〉修复研究展》在顺德和美术馆展出。展览以徐悲鸿临摹伦勃朗《妇人倚窗像》为主线,以技术与人文交织的视角走近该作,寻找此画背后关于时代变迁与个人命运的故事,从“精微”处感知徐悲鸿的艺术生涯的“广大”。展览将持续至6月5日。

技术视角 百年之作重回大众视野

此次和美术馆呈现的徐悲鸿临摹伦勃朗《妇人倚窗像》创作于1922年,是其在欧洲研习时的美术作品,也是其学习期间的重要见证。《妇人倚窗像》原作出自荷兰油画大师伦勃朗之手。伦勃朗在绘画中对光影的处理,对散涂、平涂及厚堆技法的运用,都对徐悲鸿有着深刻影响。徐悲鸿曾写道“时最爱伦勃朗画”。

据徐悲鸿儿子徐庆平的儿媳、徐悲鸿美术馆馆长杨净介绍,这幅作品是徐悲鸿为好友孙佩苍所作。收藏家孙佩苍,别号雨珊,辽宁辽阳人,早年毕业于北洋师范优级博物科,曾任东北大学教授等。据悉,对于西洋美术品的收藏基本都是孙佩苍在其两次欧洲生活的时间中进行的,而他收藏的出发点则是为了提高中国的美育水平,发展美术,提倡精神生活。“后来由于经费紧缺,孙佩苍便委托徐悲鸿为其临摹一批古典绘画作品。”杨净说。

徐悲鸿的临摹之作在几经转手的过程中,经历了托裱、补色、重涂上光油等多次修复,这些痕迹已然影响了作品的审美观感和保存状态。今年是这幅油画创作100周年。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材料与油画修复工作室通过红外成像、紫外成像、X射线成像等非破坏性科学手段,对徐悲鸿临摹伦勃朗《妇人倚窗像》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与分析。

看徐悲鸿如何临摹伦勃朗

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材料与油画修复工作室主任贾鹏表示,“修复”是引发这次展览的原因,而强调的是“研究”,即由作品修复引发出研究内容的展览。更为重要的是,在修复过程中,可以侧面窥见徐悲鸿的创作状态:从这幅临摹作品中可以发现徐悲鸿高超的油画绘画能力,用笔准确。贾鹏强调,大陆早期油画家都拥有中国画功底,徐悲鸿的油画作品中有中国画用笔特点。

据介绍,修复运用物理方法去除不当托裱;经过溶解度测试后,选取合适的化学试剂清洗老旧光油及补色层;使用可逆材料进行画层填充;遵循可识别的原则对颜色层缺失部分进行补色处理,在最小干预的修复原则下对作品进行了完整修复。此举不仅能够延长作品的保存寿命,也能从科学的角度帮助了解徐悲鸿的艺术世界。在展厅中,策展方也从科学技术这一“精微”角度,带领观众感受画作的修复过程。

看徐悲鸿如何临摹伦勃朗

贾鹏认为,修复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保护是为了防止受损而导致修复,所以保护与修复是不可分别而论的。艺术品保护与修复,需要通过跨学科手段对艺术品进行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既要研究艺术品的内容、历史和价值,又要研究艺术品的材质成分以及内外原因导致的损坏问题。修复的重点、难点就在去除过往的修复痕迹,如过往不当的修复以及不同时期的数次涂抹光油“见新”带给作品的不良状态。

人文视角 从艺术实践到为国育才

这张临摹画作不仅见证了徐悲鸿当时对西画的推崇,也展现了他心系祖国、试图利用西方绘画体系力挽国内美术界颓势的决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展现了徐悲鸿从个人实践到为国育才、建立范式的艺术经历。从徐悲鸿的漫长艺术生涯中,可以看到其艺术主张经历了从雏形到成熟的几个阶段性演变。

孩童时期,徐悲鸿跟随父亲学习中国传统职业绘画,践行父亲教导的“惟妙惟肖”;在上海打拼时结识革命志士,开始接触“革王画的命”等改革思想;旅日留欧期间,再次深刻认识到“中国画学之颓败”,而“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是改良中国画的一大方法,因而萌生留学想法。

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油画教育体系是一片空白。自1919年以公派留学生的身份抵达巴黎,至1925年学成归国,徐悲鸿的留学时光并非一帆风顺。1921年,仍在巴黎高等艺术学校学习的徐悲鸿,由于国家公发学费迟迟未到,只好移居到货币贬值的德国柏林,并相对安稳地度过了22个月时光。

其间,徐悲鸿并未荒废学业,而是拜师于时任柏林美术学院院长康普,并在各大博物馆与动物园进行临摹和写生,《妇人倚窗像》于此际完成。以《妇人倚窗像》为代表的一系列油画临摹作品,不仅是徐悲鸿画艺精进的直观表现,也反映出临摹、写生等西画传统训练方法对其早期寻找自我风格的重要性。

归国后,徐悲鸿以西方绘画理论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现状,基本确立了以“写实主义”为导向的绘画观,并以此为基础推行美术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徐悲鸿都坚守着西画阵地,洋画运动也进行得如火如荼,而随着民族矛盾的出现,包括徐悲鸿在内的一些画家逐渐走向了“中西并陈”的道路,其绘画题材开始更多地体现中国社会现实,绘画语言也渐以国画为主。

徐悲鸿在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时提出了“尽精微,致广大”的校训,这六字即是徐悲鸿美术教育理念的精炼概括。在具体教学中,徐悲鸿注重素描的基础训练,要求学生通过寻找“精微”细致之处,打磨准确性,从而表现出对象的“广大”精神世界。以“忠实于描写对象”为基础施行教育理念的徐悲鸿,为大陆的美术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此次特展亦集结了徐悲鸿、戴泽、孙宗慰、李斛、宗其香等师徒的画作,以此展现徐悲鸿为美育事业所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