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孩子“挤进”一线城市后才明白:现实很残酷但也可能实现阶层跨越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很多家长的心声,但有没有家长想过,孩子拼命挤进了一线城市后,会要经历怎样的残酷?

孩子“挤进”一线城市后才明白:现实很残酷但也可能实现阶层跨越

我有一个亲戚的孩子,学习成绩非常优异,于是就顺利地考上了北京的名牌大学,又留在了北京工作。过年的时候相聚,大家都羡慕地说:“还是你家孩子有出息,都成了北京人了”。没有想到,孩子的爸爸却说:“考上名牌大学有名牌大学的难处,他倒是在北京落户了,可是在北京生活也不轻松,他那套老破小的房子,只有一室一厅,我们背了几十万的外债,他还有一百多万的贷款,这什么时候能够还清啊!”

孩子去了北京后,父母的生活压力却陡增,年轻人在大城市过得也并不轻松。一个普通家庭实现这个大城市阶层的跨越,对于两代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孩子“挤进”一线城市后才明白:现实很残酷但也可能实现阶层跨越

大城市的生活压力,我们也是深有体会的。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我们赚到的钱不少,可是还完了房贷,再加上两个孩子的教育费用,也没有多少剩余,经常感觉自己是白白地忙碌一场。这就是很多一线城市年轻人的生活状态。

我们出入高楼大厦,坐着世界上最便利的交通,享受着繁华城市带给我们的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但是也时常会感到失落和无助。

工作的压力巨大,生活的压力也不小,当我们和父母倾诉的时候,他们也偶尔会抱怨:“不如回老家算了,大平米的房子住着多舒服,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朝九晚五也轻松很多。”

也许是家乡可以容下我们的肉身,却搁不下我们不安分的灵魂吧。虽然辛苦,但是我们依然愿意拼搏奋斗,不愿意轻易就放弃。

孩子“挤进”一线城市后才明白:现实很残酷但也可能实现阶层跨越

很多我们身边的年轻人,他们在深圳的工作虽然辛苦,但是也是没有抱怨,努力追求着自己人生的目标。可是,老家的父母就不断地催促,与其这样没有房子,没有结婚对象地混下去,还不如回家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孩子挤进一线城市生活,也说明他们是有能力、有理想的年轻人了,父母应该支持他们还是应该把他们留在自己身边呢?我觉得这个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说,其实,在大城市里还是有着很多处。

孩子“挤进”一线城市后才明白:现实很残酷但也可能实现阶层跨越

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好处,孩子享受的教育资源是非常优质的

大城市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都很大,但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努力想要站稳脚跟留下来呢?我们现在在深圳生活很累,如果回到小县城就会安逸很多。

可是问题是,我们的孩子在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会有多少见识,他们享受的教育资源,可能是小县城再过20年才能追赶到的程度。

我们现在回去了,到了儿子、女儿那一代,他们还是要竭尽全力走出来,到时候可能还会更困难。所以,我们现在辛苦一点,孩子享受的教育资源,生活的环境都是不一样的,如果早晚都要有一代人去努力,早一点总比晚一点要好很多了。

孩子“挤进”一线城市后才明白:现实很残酷但也可能实现阶层跨越

孩子的未来,一直是每代父母都想努力铺好的路,为了孩子走得更平坦,父母都想着“苦了我们这一代人,子孙后辈都会跟着享受。”所以,大城市里拼搏也有大城市里拼搏得好。

而且,越是没有家庭背景的孩子,在大城市的机会可能会更多一些。

在大城市发展好一点,还是在家里的小县城好一点,我觉得每一个人的具体情况不一样,还真的是选择就不一样。如果我们是在县城,有产业可以继承得“富二代”,或者是家里在县城非常有人脉的家庭,留在县城生活就会容易很多。

有人看不起“啃老族”,其实,他们的父辈既然有那样的资源,他们享受起来,生活得容易一些,好一些也是没有错的。

孩子“挤进”一线城市后才明白:现实很残酷但也可能实现阶层跨越

想做“啃老族”也要先有老可啃,如果你的家庭在县城是一穷二白的状况,你不如去大城市拼一拼,因为那里的公平竞争程度会比县城好很多。

你会在相对公平的环境里工作、升职,自己个人的能力会是最重要的一项,你的家庭背景没有人会在乎。而且要是选择对了,拼出了一番天地,你就成了富一代了。

孩子自己的选择是最重要的

孩子如果自己比较有学历,也有能力,个人也比较喜欢大城市的生活,父母还是应该支持孩子的。孩子的学识、专业,他适合在什么样的平台发展,就让他去寻找自己的舞台。

孩子“挤进”一线城市后才明白:现实很残酷但也可能实现阶层跨越

对于父母来说,也不必给自己太大压力,我们对孩子的付出尽力就好了,至于孩子以后的生活、事业,还是应该以他自己的努力为主。父母的陪伴和努力,终究还是非常有限的。

虽然现在城市残酷,但也是离梦想和成功最近的一条路,有竞争就会有动力。何况,趁年轻努力拼搏一把,才能有能力孝顺父母,养儿育女,给家人幸福。

大城市有星光璀璨的繁华,有无数人努力追求的梦想,家乡有我们最亲的人和几十年的美好回忆,尊重自己的心灵,过自己向往的生活,你就是最幸福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