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周潇:《谢肇淛研究》序

明代诗学论争喧阗,流派夹杂地域,时移俗易,吴中、越中、荆楚、南粤、齐、楚纷然树纛,而于晚明尤烈。三百年间独闽中诗派风气不易:宗格调、主性情、遵法度、重学力,始终不渝。自明初之林鸿至明末之曹学佺,先后历元末明初、正嘉之间、隆万以后三次兴盛,而复古之宗尚一以贯之,终成明代地域诗学之翘楚。

周潇:《谢肇淛研究》序

《谢肇淛研究》,李玉宝著,凤凰出版社2021年12月版。

故晚明邓原岳云:“洪、永之间,专谭兴趣,则林膳部(鸿)、王典籍(偁)名其家。弘、正之时,气格为宗,则郑吏部(善夫)擅其誉。至隆、万以来,人操风雅,家掇菁华,道古本之建安,掞操旁及三谢,取裁准之开元,寄情沿乎大历。典刑具存,风流大鬯,一代声诗,于斯为盛矣。”(《西楼全集》卷一二)

谢肇淛是晚明一代奇才、晋安诗派代表人物之一,复振“闽中风雅”,他一生历经整个万历朝政治社会的变迁,身处社会裂变、转型时期,侧身文坛复古、性灵之间,见识卓绝,著作甚丰。小说、诗文、诗话、杂著,洋洋大观,对《金瓶梅》一书的公允评价更是助推了该书的广泛传播。

谢肇淛与福州徐氏兄弟、陈氏兄弟、邓原岳、曹学佺等诸子交游唱和、往来不绝,掀起了晋安诗派的第三次诗学高潮,无疑是晚明兼具时代性与地域性的杰出文人,在当时已是名传天下。

然而当下关于谢肇淛的研究成果不足60篇,多集中于其随笔札记《五杂俎》,零星涉及《麈余》等,对其诗文、诗论做实质性探究者寥寥,与其声誉、贡献实不相称,亟待含弘光大、研精究微。

周潇:《谢肇淛研究》序

《五杂组》

上海师大图书馆李玉宝研究员在众多明代诗人中选择了谢肇淛,积十年之力,以此鸿篇全面展现其文学面貌与思想光辉,无疑慧眼烛照。

谢肇淛的诗学于晚明独树一帜,其诗具有风韵婉逸的独特风格,与竟陵、公安有别。后人之评价一般着眼于他对前后七子的尊奉和对公安、竟陵的自觉疏离,此论只如浮光掠影,未得壸奥。

其诗学的最大特色乃是鲜明的地域特征,这也是他对闽中诗派的巨大贡献,钱谦益视其为“闽中白眉”,屠隆亦曰:“黄白仲与予抵掌海内词人,遂及闽士,而指屈在杭。”(《下菰集序》)其诗歌、诗论体现了弃宦归隐之意、禅道山水之思、尊情美俗之求、贵真重己之念,既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又有显在的地域风尚。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谢肇淛的研究是烛探晚明诗坛的一个重要视角。本书以晚明社会、文坛、闽中文学为背景展开论述,由面到点,切中肯綮。

周潇:《谢肇淛研究》序

《谢肇淛集》

此外,考论俱佳亦是本书一大优长,著述考、交友考、结社考,补苴罅漏、远溯博索,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史料的准确完备,更在于揭示了谢氏与晚明文坛的密切联系,为后学研究筑基打桩。末以对闽中诗坛的影响为结,再由点到面,登高博见,不落地域研究常见之目无全牛之弊。

我与玉宝兄同为上海师大李时人先生之弟子。2003年以后,师门同袍在论文选题时集中于两个领域,一是明代地域作家研究,一是明代诗文大家研究。

我与山西师大的高建旺君首开生面,分做山东、福建两个地域,后续研究遂络绎不绝,积年之力终成大观,遂成李师重大课题《明代作家分省人物志》之研究基础。

周潇:《谢肇淛研究》序

《明代作家分省人物志》

玉宝、鲁茜等则以谢肇淛、李维桢为题。这样点面交错、如线贯珠,相得益彰,在明代诗文研究中拓出了一方天地。

在沪上求学期间,我与玉宝兄实未曾谋面,我于2006年6月毕业后即回到原单位青岛大学教书,而玉宝于次年9月入校,毕业后进入上师大图书馆效力。因入门前后的缘故,她称我为师姐,而在我心中,他是值得敬重和信赖的兄长。

初次觌面,即缘于2014年冬初李师重大课题的开题会,师门俊彦齐聚沪上,故交新知济济一堂。毕业后,李师对同门屡屡谬赞于我,故大家对我颇不陌生,倒屣而迎,一见如故,我则深感浪得虚名,不胜惭愧。

用餐时分,只见一位海派绅士等在门口,儒雅挺拔、彬彬有礼,一问始知为玉宝君。因同为山东人,自然熟悉得更快,我对这位和善谦逊、老成稳健又干练超群的师弟深有好感。

周潇:《谢肇淛研究》序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明代卷》

会议期间,玉宝筹划、接待、奔波其中,细致周全、稳妥得当,深得吾师仰赖。明年师门再度聚首,共谋课题推进,又日渐熟稔。其后吾师积劳成疾,渐成不支,缠绵病榻数月,因不肯让弟子忧心,隐匿不发,故我等杳无所知,未得尽心于前。含蓼问疾、侍奉病榻者,惟上师大玉宝、玉栓、永文几位贤兄。

2018年三月,李师抱恨终天,吊唁、追悼、卜葬诸事,诸君又力任其劳,殚精竭虑,多方筹划,使吾师极尽哀荣。其后玉宝埋首《明代作家分省人物志》之统稿、校雠,不辞负重致远,以完成李师未竟之业。得玉宝,堪称师门之幸,吾师之志有继之者矣。

玉宝君颇有干才,遇事如锥脱颖,于学问起步虽晚,入沪以来,孜孜矻矻,馆务之余,“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功不唐捐,学问日进。以积年勤勉之力,终成累累之功。近年来成果纷出,一一耀世。

继大作《上海明代作家诗文集述考》之后,又将搁置十年的博士毕业论文《谢肇淛与晚明福建文坛》刮垢磨光,重新架构,深凿精雕而成此《谢肇淛研究》。虽云旧篇,实同新制,与旧稿相较,有云泥之别,可谓夺胎换骨,点石成金,可喜可贺。

周潇:《谢肇淛研究》序

《上海地区明代诗文集述考》

玉宝兄于书中盛赞谢在杭之狷介、愚直、家国之爱、赤子之心,我于谢氏所知不多,但我深知,恐怕这份戚戚之情正是玉宝十年悬而不忘、表之彰之的衷怀吧。

付梓之际,玉宝兄嘱我写一点文字,我实惶恐惴惴。一则才疏学浅,实不配为序;二则近年惰性大增,深负师友之期望。岁月蹉跎,华年已逝,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以有涯之生逐无涯之知,苦乐自知。

宋末王炎午有《赠戴石玉》一诗,兹录之以自励而共勉:“琢之磨之,玉汝于成。孰为玉工,师友父兄。仙山之石,今则在我。彼璞之弃,我责之惰。为瑚为琏,如珪如璋。山泽之润,邦家之光。玉不自毁,人自槿实。闻士称名,不离其道。”

属文之夕,恰为吾师逝世三周年祭日,玉宝的两部新著也即将面世,这是一种最好的纪念与告慰吧。学思湖畔荡漾的碧波又来拂掠我的思绪,桂林公园馥郁的芬芳再次沁入我的心底,离开已经15年了,那段心无旁骛又缠绕着亲情、友情的苦乐时光弥足珍贵。

周潇:《谢肇淛研究》序

作者与李时人先生伉俪合影

在迷蒙的泪光中,我的眼前又出现了先生手夹香烟,纵横高谈的模样,那时,吾师还安好,我们还年轻。

2021年3月8日

写于浮山北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