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心居》原著:细思顾老太的“临终遗言”,顿悟她的男人为何短命

顾家不算大户人家,但上几代也都是读书人,称得上是小半个书香门第。

顾老太一生养育了三个子女,大儿子顾士海早年下乡,去了黑龙江,年到半百才回到上海;二儿子顾士宏曾经是一名中学老师,为人宽厚和善;小女儿顾士莲曾经日子过得相对宽裕,但因为一场大病,以及供女儿出国读书,几乎掏空了家底。

顾家的第二代,是寻常人家的日子,和富贵不搭边,但也不算落魄。

《心居》原著:细思顾老太的“临终遗言”,顿悟她的男人为何短命

到了第三代,顾家曾经迎来了短暂的辉煌。

顾士海的独生子顾昕,聪慧博学,从小就是棵好苗子,学习成绩优秀,进入了名牌大学,毕业后又轻松考上了公务员,娶了局长的女儿。

顾士宏的一对龙凤胎,顾磊娶了漂亮伶俐的妻子冯晓琴;顾清俞年薪几百万,是真正的上流人士。

顾士莲的女儿高朵朵,被送出国留学,前途也是一片大好。

然而随着顾磊的意外离世,顾家的境况急转直下,随后顾清俞闪婚闪离,顾昕锒铛入狱,高朵朵不愿回国,几个小辈的结局,撕开了顾家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心居》原著:细思顾老太的“临终遗言”,顿悟她的男人为何短命

一生大起大落的顾老太,经历了丧偶又丧孙,儿子顾士宏成鳏夫,女儿顾士莲患癌,一大家子鸡飞狗跳,顾老太却以良好的心态,健健康康活到了九十多岁。

顾老太的长寿秘籍,她在临终前,传授给了女儿顾士莲,顾老太说:

“你爸心事重,毛病是自己捂出来的。稍有点风吹草动,他就紧张,担心日子过不下去。我跟他讲,再怎样,日子都要过,中国有几亿人口呢,人家不是也一样过日子?想得太多,自己吃苦头。”

性格决定命运,放宽心,少计较,才能身心舒畅,活得幸福。

无论子孙遭遇什么样的变故,顾老太都稳如泰山,不为所动。细思她的行为,才知她的生活态度,既是智慧,也是自私。

《心居》原著:细思顾老太的“临终遗言”,顿悟她的男人为何短命

沉默

顾老太长期和二儿子顾士宏生活在一起,因为顾士宏脾气最好。

冯晓琴嫁给顾磊后,当起了家庭主妇,伺候着顾磊一家老小的吃喝拉撒,顾老太对这个孙媳妇并不满意,因为冯晓琴为人精明,愚钝的顾磊不是她的对手。

冯晓琴和顾磊性格不合,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家里没有消停的时候;但冯晓琴把顾老太伺候得眉开眼笑,因为冯晓琴为了成为真正的上海人,烧得一手地道的上海菜,《心居》原著里写道:

“冯晓琴到底来上海日子久,几只本帮小菜,比如葱烤鲫鱼、油爆虾、糖醋排骨,已经很有火候了。连顾老太那样挑剔的嘴(包括口味和说话内容),也时不时地蹦出几个赞美的词。”

在顾老太心里,孙子和孙媳妇的日子过成什么样她都是不操心的,儿孙自有儿孙福,她只关心每天的饭菜咸了淡了,是不是合她的胃口。

《心居》原著:细思顾老太的“临终遗言”,顿悟她的男人为何短命

顾士海和苏望娣两口子,为给儿子顾昕买婚房发愁,凑不出钱来,顾老太默不吭声,痛快地啃着鸡腿,她有积蓄,却不愿拿出来,就好像是旁观别人家的事情。

女儿顾士莲患癌后,崩溃大哭,顾老太也只是轻轻拍着她的后背,安抚道:“好了好了。”

家里一有动静,顾老太就假装耳背,不去理会那些糟心事,顾老太觉得,无论是插手小辈们夫妻间的事,还是管教孙子甚至是重孙子,都是费力不讨好,弄不好就是里外不是人。

顾老太外表糊涂,心里明镜一样,她了解家里每个人的脾性,只有在实在看不下去的时候,才会用一两句话点一点。

《心居》原著:细思顾老太的“临终遗言”,顿悟她的男人为何短命

顾磊离世后,冯晓琴把精力放在了儿子小老虎身上,逼着他用功读书,顾老太见重孙子小小年纪就被冯晓琴这么折腾,特意提醒了冯晓琴,冯晓琴不听,顾老太便说道:

“小老虎姓顾,将来要靠他传宗接代。顾磊已经没了,性子恶也好,软也好,好好活着就是最好。”

顾老太一开口,就戳中了冯晓琴的痛处。冯晓琴再也没有还嘴的理由。可见顾老太对家庭不上心,不是她没有能力,而是她根本不愿意出手。

《心居》原著:细思顾老太的“临终遗言”,顿悟她的男人为何短命

顾老太躺在病床上,自知时日无多,大限将至,特意对女儿顾士莲说道:

“告诉阿海,做人开心点,自己不开心,旁边人看着也难受。阿宏不要学他爸爸,一本正经面面俱到,忒辛苦,也没意思。三个子女各有各好,手指头伸出来还有长短呢,老娘这把年纪了,脑子也糊涂了,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你们多担当。”

顾老太其实将三个儿女的问题都看得明明白白的,可她却没有指点过孩子们,她冷眼看着顾士海郁郁寡欢,顾士宏当老好人左右为难,顾士莲嘴硬心软,受了最多的委屈。

《心居》原著:细思顾老太的“临终遗言”,顿悟她的男人为何短命

顾士海因为早年乡下的原因,失去了上海户口,还错过了家里拆迁,他为此愤世嫉俗,怨天尤人,顾老太没有开解过这个大儿子,任由顾士海牢骚满腹。

顾士海连尽孝的责任,都推给了妻子苏望娣,顾老太却说:“她是劳碌命。”母子两人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苏望娣的奉献。

顾士海的负面情绪,传递给了儿子顾昕,顾昕最终走上歧途,和顾士海的生活态度有很大的关系。

《心居》原著:细思顾老太的“临终遗言”,顿悟她的男人为何短命

顾士宏性子温和,没有脾气,也常常因此而吃亏,看着儿媳妇冯晓琴把妹妹冯茜茜带进顾家,一住就是好几年,赖着不走,顾士宏仍然把冯茜茜当成客人。

顾士宏越是好说话,越是容易被占便宜。儿子顾磊被他养得懦弱无主见,成了家庭斗争的牺牲品,这些,顾老太是看得到的。

明知道儿女们陷入了各自的怪圈,顾老太却选择了沉默不语,因为话说得重了,没人愿意听,她还指望着孩子们给她养老,不愿意去惹那些不愉快。

直到生命的最后,顾老太仍然不敢直面两个儿子的缺点,而是托女儿去转达,顾士莲直到最后仍然被顾老太利用。

儿女们的人生,都比不上顾老太的晚年重要,只求自保的顾老太,她的自私和薄情,注定了顾家会走向败落。

《心居》原著:细思顾老太的“临终遗言”,顿悟她的男人为何短命

稀泥

当年顾士海下乡后,顾家老房子拆迁,分了一大一小两套,顾士海因为没有上海户口,自然与房子无缘。

顾士宏带着老母亲住了那套大的,顾士莲得到了那套小的,顾士海心里不平衡,觉得全家都对不起他。

顾老太无招胜有招,她什么也没做,却成功化解了这次家庭危机,因为她吃准了顾士莲的心善,果然如顾老太所料,顾士莲心疼大哥顾士海受苦,主动提出把房子过户给侄子顾昕,这样顾士海在上海也算有了落脚的地方。

《心居》原著:细思顾老太的“临终遗言”,顿悟她的男人为何短命

顾士莲把房子给顾士海,是出于情分,连邻居都劝顾士莲,不该把这么贵重的东西随便给人,顾老太却默许了女儿的做法。

顾士莲的付出,却没有得到顾士海的感恩,顾士海搬进了顾士莲的房子里,对待家人丝毫不客气,《心居》原著里写道:

“每次过来便往沙发上一坐,看电视吃瓜子,厨房的事也不帮忙,真正是客人了。大哥在黑龙江插队落户,吃了不少苦,顾老太之前也跟两个小的打过招呼,一家人,能帮的就帮,能包涵的就包涵。顾家兄妹都是再孝顺不过的,也团结。”

顾士莲患癌后需要钱做手术,顾士海却拒绝拿钱帮扶妹妹。顾士海的绝情,让顾士莲大失所望,她心里有委屈,顾老太没有指责过顾士海一句不好,更没有教会顾士海感恩妹妹的付出,直到临终前,顾老太才用遗言安慰了顾士莲。

《心居》原著:细思顾老太的“临终遗言”,顿悟她的男人为何短命

顾老太说:“乖囡,我晓得,你不容易。”老母亲一句话,就让顾士莲百感交集,原来自己这么多年的付出,母亲是知道的,可她却眼睁睁看着女儿吃亏受苦,除了和稀泥,捣糨糊,一点实事也没做过。

顾士莲说顾老太偏心儿子,顾老太说:

“当爹妈的,又是那种年月,想的就是儿女都能过下去。一个吃肉,一个哪怕啃骨头,只要有口饭吃,也就看得下去了。要是有人饿肚皮,就不一样了。这时候一个子女跳出来做好事,碗里的肉分一半给另一个。爹妈晓得不公平,但也没办法,总希望每个人都能活下去。有饭大家吃。”

“你对我有怨气,我也晓得。可你话都说出口了,我拦在前面,阿海肯定要怨死我,他那个人,平常不声不响,真发起犟脾气来是吓人的。你房子让给他,是你做妹妹的情分,再说你那时条件也蛮好,就算后来生病,底子摆在那里,总归也不会过不下去。

你老娘也是人,精力有限,怕你们过不下去,怕你们互相吵,也怕你们跟我吵。年纪越上去,越是懒,我要是四十岁,那就是另一码事了。你爸又老早没了,我劳保工资也不多,心里没底,我将来是靠在你们身上的,你们太平,我就太平。你懂吧?”

《心居》原著:细思顾老太的“临终遗言”,顿悟她的男人为何短命

为了让儿女都有饭吃,顾老太只得狠心“劫富济贫”,顾士莲的牺牲,早就注定了。

顾士莲得了那种“快死的病”,顾老太仍然坚信她的日子不会过不下去,顾老太的乐观,其实是对儿女们的冷漠。

顾老太只会捣糨糊,装聋作哑,因为她怕儿女们闹矛盾,家庭一旦不和睦,她也得不到安生,她不在乎每个儿女究竟过成什么样,只在乎一碗水是否能持平。

顾老太这些年攒了不少积蓄,儿孙们给的钱,都是她的养老本儿,她迟迟不拿出来,是为自己留了退路。有钱才能有底气,才能受儿女们的待见,顾老太人老却仍然清醒。

《心居》原著:细思顾老太的“临终遗言”,顿悟她的男人为何短命

顾老太为自己的算计和高寿得意,她对顾士莲说:“等我走了,钞票一多半都留给你。”

偏心又重男轻女的顾老太,之所以临了对女儿大方了一回,是因为她想保护顾士海,这笔钱,其实是为了抵消顾士海霸占房子的债。

顾士莲拿了老母亲的遗产,也就注定了她不会再好意思因为房子的事对顾士海耿耿于怀,顾老太用一点小钱,为大儿子换了一套房子,这比买卖,真的很划算。

《心居》原著:细思顾老太的“临终遗言”,顿悟她的男人为何短命

隐患

《心居》原著里,守寡40年,遗产传女不传男的顾老太,她是真正的狠角色,她用自私,滋养了自己的身心,才会在顾家走上败落之路的同时,还能安享晚年。

顾老太在弥留之际,呼唤着两个儿子的小名,唯独没有唤女儿,她的骨子里,其实对两个儿子依赖更多,但她在家庭中犯错的错,绝非仅仅是重男轻女。

为何顾家第二代皆平庸?

是因为有顾老太这样的母亲,底下的孩子不可能拔尖,五根手指不一样齐才是正常的,顾老太却一心想把三个儿女削得一样齐整,富裕的就要任由贫穷的压榨,只有儿女们都吃上肉,她才不用去贴补,更不会被戳脊梁骨。

《心居》原著:细思顾老太的“临终遗言”,顿悟她的男人为何短命

顾老太的教育模式,被二儿子顾士宏学到了精髓。

顾士宏的一双儿女,资质相差悬殊,顾清俞聪慧有才能,顾磊愚钝没本事,顾士宏想到的,不是督促儿子提升自己,而是让女儿照顾儿子。

顾士宏在中间当老好人,注定了顾清俞会越来越强势,顾磊会越来越扶不上墙。

顾清俞比顾磊只早出生了几个时辰而已,却要像老大姐一样接管顾磊的生活,插手顾磊的家务事,顾清俞和冯晓琴的矛盾,就是这么来的。

《心居》原著:细思顾老太的“临终遗言”,顿悟她的男人为何短命

顾士海因为下乡的事,情绪消极,顾老太便让另外两个儿女包容他,全家人都由着顾士海的性子;顾士海也是这样对待顾昕的,不批评,不指点,不干涉。

正是因为顾士海没有管教过顾昕,顾昕高攀到了局长的女儿后,要被岳父一家教育,有句糙话说得很对:“你不管你的孩子,社会会替你管。”顾昕坐牢,才是顾士海的现世报,更是顾老太埋下的火种。

看到顾老太长命百岁,再回头看她那个短命的丈夫,才知其中另有深意。正是因为顾老太对家庭漠不关心,丈夫才要面面俱到,活得很辛苦。

《心居》原著:细思顾老太的“临终遗言”,顿悟她的男人为何短命

顾老太道:“他那种性格,就算再撑两年,撑到你大哥去黑龙江,也是撑不下去的。早点晚点的事。有时候书读得多,未必是好事。”

顾士莲道:“爸爸作孽,一天好日子都没轮到。这辈子光吃苦了。”

顾老太道:“你爸吃亏在忒聪明,像我这种傻大姐,倒是长命百岁。”

顾士莲道:“你才是真聪明,家里这些人,就数你糨糊捣得最好。你是闷声大发财。”

《心居》原著里,这段母女之间的对话,看似是调侃,其实暗藏了非常多的信息。顾老太至死不知,丈夫比她早走40年,根本不是因为他忧虑过多的性格,而是她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他才被迫既当爹又当妈,劳心劳力,有苦无处诉。

那时候家里穷,三个孩子嗷嗷待哺,吃了上顿没下顿,顾老太乐观地面对生活,不为柴米油盐操一点心;丈夫只得仔细为一大家子人的吃喝拉撒筹谋,他本是个读书人,为人清高,有他的骄傲,却要低三下四地讨生活,这比让他挨饿受冻更痛苦。

顾老太知道丈夫心中烦闷,却没为他排遣过,反而指责是他多愁善感,杞人忧天,才会把日子过得糟糕的,丈夫在婚姻里不被理解和尊重,最终郁郁而终。

《心居》原著:细思顾老太的“临终遗言”,顿悟她的男人为何短命

顾老太提起亡夫,没有丝毫愧疚,而是要以他为反面教材,不能像他那样窝窝囊囊地早逝,要活得敞亮,学着自私,才不会走他的老路。

这才是顾老太的“临终遗言”里,最薄情的地方。

顾老太称自己为“傻大姐”,才是对一家人的算计,顾士莲早就看透了她的本质,才会在母亲的病床前,表达自己这辈子对她的不满。

伪装了一辈子的顾老太,顾士莲嘲讽她“有福气”,殊不知,顾老太的福气,消耗了三代人的好运气。

《心居》原著:细思顾老太的“临终遗言”,顿悟她的男人为何短命

写在最后

作家蔡崇达曾在他的书里写道:“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

而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人,莫过于母亲。往近了讲,每个孩子的未来,都藏在母亲的三观里,往远了说,一个母亲,至少决定了三代人的命运。

一个好母亲应该是思想开明,目光深远的,她对子女的教育,应该是既有安身立命的本事,也有照顾家人的担当。

顾老太这种“拆了东墙补西墙”,只求自己舒畅的做法,注定了整个顾家会被拖下水,顾家的辉煌转瞬即逝,绝非是偶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