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三星堆考古运用了哪些高科技?纪录片《古蜀瑰宝》亮相央视

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实习生 朱翼帆 图据四川广播电视台

3月30日20:00,由四川广播电视台出品的大型考古纪录片《古蜀瑰宝》第一集《发掘·发现》亮相CCTV9,四川卫视21:15同步播出。珍贵文物走进博物馆之前如何从考古发掘现场破土而出?这部纪录片全景实地拍摄、4k细致还原发掘现场,看考古工作者如何解开隐藏在古蜀大地下的一道道难题。

沉睡三千年

再醒惊天下

2019年11月,时任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的副站长冉宏林用一把洛阳铲开启了对三星堆的新一轮发掘工作。在此之前,三星堆已经沉寂了30多年。

对于三星堆的发掘,可以大致梳理出一个清晰的时间线。

1927年春天,居住在月亮湾的农民燕道诚意外挖出许多玉器。这些玉器陆续流入古董市场,引起了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首任馆长葛维汉的注意。

三星堆考古运用了哪些高科技?纪录片《古蜀瑰宝》亮相央视

葛维汉参观三星堆

1934年3月,葛维汉带领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考古队来到月亮湾,三星堆考古的序幕就此揭开,但这次科学考古仅仅持续了10天就匆匆结束。

1986年7月,当地砖厂取土时无意发现了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陈德安带领团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青铜面具”等在内的1700多件重量级玉器、石器与青铜器在这一次发掘中出土。三星堆遗址,“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

由于当时科技手段有限,考古技术颇为落后。出于对文物的保护,考古团队并没有对三星堆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

直至2019年,四川省组织实施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三星堆有了新一轮的发现,三至八号祭祀坑相继露出真容。

从三星堆首次被发现到首次考古发掘,用了5年。从首次发掘到一、二号坑的发现,用了52年。从一、二号坑到三号坑的发现,又用了33年。而从三号坑到四、五、六、七、八号坑的发现,仅仅用了5个月。

这六个“祭祀坑”如何发掘?怎样才能在发掘时保护好埋藏在地下的稀世珍宝?从发现时的兴奋,到对文物保护的担忧,考古专家们深知此次重启三星堆发掘工作背后的重大责任。

数字化的科技考古

与时间赛跑的过程

考古工作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例如对丝绸的发掘工作,从发现到提取发掘、到采取保护措施,需要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发掘过程也是不可逆的,稍有不慎,隐藏在文物上的历史信息就会被破坏掉。此次发掘在前期资料记录和硬件搭建、中期文物提取、后期文物保护与研究都做了整体的统筹。

三星堆考古运用了哪些高科技?纪录片《古蜀瑰宝》亮相央视

陈德安与蜀字演变

1986年7月,陈德安带领团队搭了一个草棚就开始工作。“那段时间雷雨季节,一打雷我们就着急了,就怕涨洪水,我们都是通宵作战。”

时隔34年,2020年7月,三星堆考古大棚开始搭建。通过最新的环境调控系统,现场温度控制在20-25℃之间,湿度控制在80%左右,防止文物在发掘过程中氧化、损害。

除此之外,搭建航架实现无接触考古,数字化手段及时采集整理现场信息,声光电智能化设备实现专家远程会诊,应急保护实验室保障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同步开展同步进行。此次对三星堆的勘探是技术含量最高、规格最高,要求精度也最高的一次数字化科技考古。

不仅仅是硬件条件得以保障,考古理念也有了新的变化:采用网格法进行发掘,细致分析每一层填土,用更科学、更全面的文物测验方法进行研究。这一切,让考古学家得以发现文物承载的更多文化价值和考古价值。

此次在四号坑提取到了肉眼不可见的丝绸制品残留物。这意味着,三星堆首次发现了丝织品,为研究古蜀国悠久的丝绸发展史提供了有力的物证。

三星堆考古运用了哪些高科技?纪录片《古蜀瑰宝》亮相央视

金面具出土

五号坑出土的金面具,重达280多克,无论在体积还是重量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扭头跪坐人像、顶尊跪坐人像、刻着神树的玉琮……随着一大波前所未见的文物“上新”,神秘又森严的古蜀城邦体系也在考古人员面前缓缓展开。

追寻文化渊源

揭秘古蜀文明

对于考古人员来说,“挖宝”只是最基础的工作,如何通过器物追寻文化的渊源则是一项更大的挑战。

三星堆令人惊艳的数千件青铜器、金器、玉器,印证着发达的古蜀文明。千年前的这片土地究竟有着怎样的城市形态?社会文化发展状态如何?对于这些答案的寻找几乎和文物挖掘同步进行。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一座布局严整的古城终于清晰呈现。

一大数小,四道城墙成合围之势。这座曾经延续了2000多年的古城又给考古专家们提出了新的思考。它不同于中原文明,却为何又与中原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纪录片《古蜀瑰宝》正在播出,回望千年时光,让我们继揭开古蜀文明尘封的历史。

三星堆考古运用了哪些高科技?纪录片《古蜀瑰宝》亮相央视

纪录片《古蜀瑰宝》第一集海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