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小米造车一周年:研发团队已达1000人,对比“同行”真的太慢了吗?

众所周知,近几年,“跨界造车”这个词在汽车新闻里出现的频率十分之高。

恒大、创维、华为、百度……一众其它行业的大公司都投身其中,跨界造车仿佛已成为一种热门的资本现象。

而对国内互联网企业有所关注的应该也都知道,在去年3月,国产手机巨头小米,也正式官宣了进军造车领域。

小米造车一周年:研发团队已达1000人,对比“同行”真的太慢了吗?

当时小米的那场发布会,吸引了无数人乃至许多非米粉的关注,毕竟小米的产品一向以性价比著称,这很难不让人遐想,如果是小米,造出的车会是怎样的?

如今一年已经过去,小米也公布了它造车的新进展。

3月22日,小米汽车对外发布2021财年财报,财报披露小米造车的研发团队规模已超过 1000 人,首款车将在2024 年上半年量产 。

小米造车一周年:研发团队已达1000人,对比“同行”真的太慢了吗?

此外,小米京津分公司总经理还表示,小米汽车的工程样车将于今年第三季度亮相,工程样车一定会突破大家的想象。

如果上述所言非虚的话,那么下半年我们应该就能看到小米汽车大概的样子了。

可能有人好奇,一年多才出样车,这是不是太慢了?有些跨界大厂的车可是早已出现在4s店里了。

那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和某些同属跨界圈的“同行”比,小米造车的进度到底算不算慢。

小米造车一周年:研发团队已达1000人,对比“同行”真的太慢了吗?

如果把时间线稍微拉长一点,近些年大众印象里最早出名的跨界造车企业,应该是贾跃亭的乐视。

5年多前,乐视宣布造车,没多久便资金链断裂,随后贾跃亭远赴美国,留下了下周回国的传说。

截至目前,贾跃亭在美国创立的电动车品牌法拉第未来,首台车FF91仍然未量产。今年2月24日,贾跃亭在最新的发布会上表示,如果没有意外,将在Q3进行量产。可是如今有多少人会信呢?

小米造车一周年:研发团队已达1000人,对比“同行”真的太慢了吗?

而在当年乐视造车没多久,还有一个体量更为巨大的企业也开始了造车,过程同样有些艰难,那就是恒大。

恒大最早涉足造车,正是投资贾跃亭的法拉第,但后来落得一地鸡毛收场,于是在2019年开始自己下场造车。

2019年8月,恒大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恒驰问世;次年8月,恒驰一口气发布了9款车,覆盖全系列车型;2022年1月12日,恒驰官宣5款汽车下线;3月份,恒大表示恒驰5即将开启预售,并将于6月份量产。

小米造车一周年:研发团队已达1000人,对比“同行”真的太慢了吗?

回首恒大的造车路,这些年来其实并不容易,去年的债务危机很多人就猜测一部分原因是钱砸到造车上去了。

如今恒驰预售与量产在即,最后能取得怎样的成绩,于这家风光不再的地产巨头而言,无疑至关重要。

小米造车一周年:研发团队已达1000人,对比“同行”真的太慢了吗?

虽然乐视和恒大当初的造车之路艰难,却也给了后来者一些经验与启示,有些这两年才进军造车的,选择了不一样的策略。

比如华为。虽然华为曾公开表示自己不造车,只帮车企造好车。但早在2019年5月,华为就成立了汽车事业部。去年,有三款与华为有关的车型问世,分别是北汽极狐阿尔法,小康赛力斯 SF5 以及 AITO 问界 M5。

小米造车一周年:研发团队已达1000人,对比“同行”真的太慢了吗?

其中极狐阿尔法由北汽主导,用了华为的鸿蒙OS智能互联系统。小康赛力斯 SF5 由小康主导,华为提供整套软装系统。而AITO问界 M5,也是赛力斯和华为合作推出,但华为参与了整车的设计与制造。

但目前量产的,只有极狐阿尔法与赛力斯 SF5 。由此看来,华为对造车的涉足,大部分还是在零部件和技术方面。

虽然它有设计整车的技术,可以找代工厂生产,但目前,在造车领域,华为仍处于试验和部分尝试阶段。

小米造车一周年:研发团队已达1000人,对比“同行”真的太慢了吗?

除了上述企业,这几年跨界造车的公司还有不少。但它们大部分不是像此前的恒大一样要造整车,埋头苦干,一直未量产,便是像华为这种主要是和车企合作,在技术和零部件上有所参与。

如此看来,无论小米最终要走的方向是哪一种,现在的进度都不算太慢,几个月后的样车发布,或许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信息。

写在最后

既然小米说2024年量产,我们当然更希望,这会是一款完全由小米自主设计和生产制造的新能源车,并且能像手机一样极具性价比。

这样的话,也就对得起这个工期和大众的期待了。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