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新模式虽好,但别把我往坑里推呀!

新模式虽好,但别把我往坑里推呀!

撰文 | 褚韵文

图片来源 | 网络

近几年汽车行业的变化真是巨大,除了整体的发展方向迎来了一个大变革之外,消费者与汽车之间的关系也有一定转变。

究其原因,汽车行业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在各方面、各环节形成了固化,一些品牌抓住行业变革的时机想通过一些新的模式来增加消费者购车与行业的活力,或者说是带来一些新的盈利模式。

那么新模式对于市场环境都带来了什么?是好还是坏?消费者究竟认不认可?

预售模式方便了谁?

买车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向来是一件大事,还记得之前在选车时,可能一天要跑好几家4S店,回到家时手里一定是拿着各个车型的宣传彩页与配置单,尽管那时候已经可以在互联网上看到产品的大致信息,但是眼见为实的思想对于大宗商品来说还是有着很强的参考意义。

看车看了大概之后,便会在4S店进行试驾,而且从对一款车格外关注到最终决定将其购买回家几乎要去四到五次4S店,聊价格、聊优惠、聊赠品等等,再到之后到店的提车,那时候也不觉得麻烦,各种环节一环接一环,有点类似现在总说的仪式感。

随着国内汽车市场迎来新的发展方向,随之而来的除了众多新品牌,还有新的销售模式。

新模式虽好,但别把我往坑里推呀!

很多新势力品牌脱胎于互联网,所以他们的思维方式相比传统汽车行业要更开放,基于自己更为活跃的想法,他们就想在自己的造车大业上增添一些新鲜感,但是汽车百年发展已成完整体系,那哪个环节能给他们下手的机会呢?

先从卖车环节入手吧,反正和传统车企早已遍地布局的4S店体系没法比,那索性就来个线上销售怎么样?嗯!这个想法好!再来个预售增加一下热度就更好了!

乍一看,预售与线上销售的模式似乎减少了消费者往返于4S店的奔波,提高了购车效率,但是车还没落地,厂家却已经从消费者的兜里抽出了一部分人民币。

尽管预售定金只是消费者购车款的一小部分,但是对于厂家来说,这是快速增加流动资金的办法之一,且数目可观。

新模式虽好,但别把我往坑里推呀!

目前不光是新势力品牌使用这一做法,传统车企也加入到预售模式中来,不管是销售火爆的原因,导致排产拥挤,还是上游供应链短缺问题导致产能无法全开,市面上已经出现了少则几个月,多则半年或一年才能交车的情况。

不管什么原因,现状是会出现消费者给了钱但无法按时拿到产品的情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定的提车时间,俗话说得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但是预售模式显然缺少一些公平性。

再有一点就是厂家还可以针对下定金的用户群体作肖像分析,再确定后续产品的推广方向,以更精确的推广来增加产品的曝光度进而提升后续的销量。

这么看起来,消费者得到的“便宜”与厂家一比,显得有些微不足道,况且,有时不光得不到便利,反而会让自己闹心。

一些品牌在交付产品时出现了货不对版的情况,明明在下定金时厂家特意宣传了一些亮眼配置,但是在实际交车时要么“以次充好”,要么直接“阉割”,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显然是极不公平的。

本来就交付问题等了好长时间,结果却等来一款让自己并不满意的产品,之所以消费者敢在产品未落地时就交付定金,甚至有消费者以全款预订,说明的是对厂家的信任和支持,但是一些厂家的做法,不光辜负消费者,甚至拿人当傻子。

新模式虽好,但别把我往坑里推呀!

再有一些热门车型,需要消费者通过APP等渠道来抢,是不是像此前抢一些演唱会或是比赛的门票?没错,这也同样吸引来了万恶的黄牛,抢下订单再进行加价转卖,市场秩序肉眼可见的混乱。

本该让买车更简单的事情,结果变得更为复杂,消费者如何避免跳进坑里?厂家如何保证消费者的权益不受伤害?品牌如何保证按时交车?这些问题都是当下反响比较强烈的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买车还是买服务?

传统定义里,汽车是交通工具,在10年前,我们买车的初衷只有一个,去更远的地方、去更多的地方,在当时我们虽然希望产品的配置更丰富,但是所谓的配置,也都是关于用车与舒适性。

根据不同的价格,产品给出不同的配置,各取所需,合情合理。不过随着电气化的推进,智能成为了车辆的全新属性之一,按说智能应该是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才对,但是,这又成为了厂家牟利的新切入点。

新模式虽好,但别把我往坑里推呀!

说到这个问题就要提到OTA功能,在此之前,我们已经有了一篇专门分析OTA利弊的文章,其中说到了OTA未能按时推送新功能与厂家让消费者提前为硬件买单等,那么这一次所说的买服务其实就是基于此展开。

我们都知道手机的订阅功能,例如视频、音乐、网盘等APP的会员,通过订阅付费会员功能,能够享受更多的片源、乐曲或是更高的下载速度等。对于这些领域,我认为还算合情合理,毕竟视频与音乐需要支持正版版权支持。

但是在汽车领域,我们已经能够看到某些厂家在学习这一方式,不光是新势力,还有传统的老牌制造厂商。

例如高阶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续费就给你“接管”车辆;还有电气化平台下能够通过软件来控制的一些硬件功能,像某品牌旗舰产品的后轮转向角度,如果“充值高级会员”,那就能够获得更大的转向角度在增加车辆的灵活性。

仔细一想好过分哦,明明车辆搭载这个技术,还要每月或是每年交一笔费用,要是没有网联技术,那这个东西在车辆上是不是大概率会成为标配呢?

不得不说,如果按照此前的汽车生产模式,将车卖出去后,厂家继续获利就要依托后市场,但是机械部件等维护并不是只有4S店能够完成,外面有些厂子甚至手艺更好价格也更便宜,这就导致用户与品牌的粘性不够。

新模式虽好,但别把我往坑里推呀!

但是买服务就不一样了,这是一个完全无法让消费者“逃脱”的做法,而且在时间上面还更具连续性与持久性。

其次还有通过智能网联,实现了产品生态的捆绑,就像我们用的手机,如果起初是苹果,那么大概率后续还会在该品牌内更换产品,毕竟在使用某一产品时,为了一些更加实用的功能,消费者会进一步购买品牌下的其它产品,例如“全家桶”,这就让消费者在某一单品需要更换时,已经被完整的生态所捆绑。

如果说单单是增加粘性,我想大多数消费者并不会产生反对意见,毕竟在你这个品牌下面获得了比较好的体验,自然也就增加了品牌忠诚度。

但是如果将智能看作是新的增加企业收入的点,那这真的就值得商榷了,汽车并不是科技产品这类的快消品,就算它的属性向科技产品靠近,它也是老百姓口中的一个“大件儿”,几十万上百万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当消费者付出了如此之高的硬件价格后,基于此的软件功能再进行收费,那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如果消费者不对某功能进行订阅,厂家会将车身上多余的硬件价钱推给消费者?显然不会,那么这是不是一个让消费者成为冤大头的做法呢?

新模式虽好,但别把我往坑里推呀!

总的来说,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新模式带来了便利与实惠,那肯定会受到欢迎,若是厂家将新模式理解为新套路,那不好意思,可能在市场上你并不能活得长久。

车企都在说自己的模式是以客户为中心考虑,希望现实也是如此,针对市场上的负面反馈,车企也不要装看不见,因为你假装看不见消费者意见的后果,就是消费者也会选择性忽略你的产品。【iDailycar】

新模式虽好,但别把我往坑里推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