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短片|姚琛:第七件小事

从17岁离家开始,姚琛似乎一直在路上——从故乡到他乡,从镜子前到荧幕前,从练习生姚琛到歌手姚琛,如此不停歇地跑了六年。

而作为他梦想起点的重庆,也同时经历着剧变。

无论是在这条路上不断向上生长、超越自我的姚琛,还是不停革新、快速发展的重庆,都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也不可避免地被贴上标签。这些标签不足以了解一座城或一个人的全貌,却也不可否认成为了重庆和姚琛的一部分。

短片|姚琛:第七件小事

刚刚跑进第七年,迎来24岁生日的姚琛,受世界时装之苑ELLE的邀请,回了一趟家乡重庆。我们希望和姚琛一起,走进记忆中的重庆,也看看来时的自己,重温那些曾在故乡和他乡成为他生活支点的小事,带上廿四之年的勇气,再出发。

短片|姚琛:第七件小事

三月的重庆是标准的雾都,为了追赶日光,拍摄的准备始于黎明之前。太阳不疾不徐踩着楼群向上爬,未等登顶,入口处便热闹起来。

姚琛一步一跳的走下台阶——这是中学旁的一个露天运动场,毗邻南山,除了有社区健身器材之外,还有一个小而巧的篮球场,和两张乒乓球桌。没等我们介绍,姚琛已经和篮球场上打球的男孩你攻我防起来。这样的场景在姚琛的学生时代被反复演练过,从小学就开始读寄宿学校的他,一周有六天都在学校,运动场就是封闭式管理下的快乐驻地。

姚琛关于重庆的记忆也就此展开:沿着学校附近的湖边走,会经过一个小露台,能俯瞰整个学校操场。早晨九点,穿着红色校服的学生会在这里集合,等待着喇叭里响起“人潮人海中,有你有我……”,课间操便开始了。在姚琛印象中那是套拳法动作。从湖边走到街上,学校附近的餐馆姚琛至今还能如数家珍:马路对面有家面店很地道,几乎就是他们的第二食堂;这里左转就是豆花店,以前经常和朋友打赌,输了就会来这里比谁吃豆花吃得多,他最多能吃8碗,朋友就更厉害了,能吃15碗。

短片|姚琛:第七件小事

上衣:Moncler Genius

戒指:Blackhead

这些美食都是姚琛到了海外最惦念的。还记得刚去海外的头一个月,姚琛每天都去同一家店吃饺子,一方面是因为语言不通、环境不熟,另一方面就是因为那家店的饺子有家的味道。之后随着语言基础的养成、朋友之间的逐渐熟络,大家也会经常聚餐,诸如过年的时候大家在宿舍叫外卖,但因为规定不能出门,就会用绳子系住筐,把外卖从窗口吊上来。或者平时例行月考结束之后,姚琛和十几个朋友便会在黑夜中潜入别人的学校,分两队踢足球,边踢边看着天一点一点亮起来。踢完球一行人带上炸鸡、牛奶雪碧和当地不常见的西瓜回到宿舍,再拿出自己家乡的特产美食(姚琛会给大家做老干妈蛋炒饭),冲个凉,分享完美食后,在天全明时一头扎进下一个月。

仔细想来,练习生生活和校园生活别无二致,在三点一线单调的生活里,运动和美食是为数不多的调味剂,只是到了海外,更加成为了跨国界交流的绝佳方式。那时的姚琛在他乡急速成长,与此同时,在他的故乡重庆,无数的高楼如野草般在这座城市四处疯长,曾经被认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特殊地貌,也在影视和赛博朋克的热风之下,成为了游客镜头一直寻找的、绝无仅有的城市风貌。但这块在南山和黄桷树守护之下的快乐驻地,和当年的那份干净、纯粹,依旧存档在姚琛的记忆中,不曾改变。

在这份亲切感的催化之下,这场拍摄比原定计划早结束大半小时,瞧时间富裕,姚琛便趁着工作人员收拾器材的间隙,猫到运动场另一侧和晨练的阿姨打起了乒乓球,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的用重庆话唠着……太阳持续升起,那些光速般日出又落的日子令重庆高楼丛生,为黄桷树画上年轮,但在此刻这个玩心大发的少年身上,却仿佛了无痕迹。

短片|姚琛:第七件小事

外套:All Saints

衬衫:Victor Li

下装:Lanvin X Gallery Department

腰带:Sankuanz

鞋:Both

项链、耳饰:Blackhead

短片|姚琛:第七件小事

这些年,姚琛觉得自己愈发像个精神江苏人了,但在学校老师的印象中却全然不是如此。很早离开父母来到寄宿学校的姚琛,除了物理范围的限制外,精神管束其实并不算多。班里每次有调皮捣蛋的事总少不了他,为此他还在教室的四个角落都坐过,直到上一次他重访校园时,老师对他的印象依旧深刻。

不知是不是故地重游的关系,当我们踏上他口中那个能俯瞰学校的“秘密天台”时,他忽然冲着操场的方向喊了一嗓子,惹得不少绿茵地上的学生回头看。皮一下之后他从口袋中掏出手机,拍不远处那座顶着“外”字的教学楼,边拍边数着楼层,想要更精准的指给我们看,哪个是他曾经四个角都坐过的教室。正当我们准备离开的时候,操场上的嬉笑声被由远及近的轰鸣渐渐盖过,机体被厚厚的云层遮挡了大半,只能隐约见到闪烁的信号灯向着天际线的方向渐渐消失,留下的尾迹云却分外清晰。

“以前性格很直,脾气来的也很快,但现在更温和一些。”这些都是在他去海外多年之后,慢慢收敛的。“因为那里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所以你不得不把你的那些枝叶全部收住。你要在那个活动范围内、规则范围内,尽量让自己去生长。”

短片|姚琛:第七件小事

外套:Victor Li

耳饰:Stylist’s own

发生这些转变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姚琛在海外遇见了一位澳大利亚人,是他前前队的队长,受他性格的影响,姚琛学会了隐忍、学会了自我施压和放松,也学到了一些控制情绪的方式。另一方面是之后他自己成为了队长,就更能设身处地考虑队员的感受,也能照顾到大家的想法和心理状态。

现在的姚琛,俨然已经收获了一些果实,这些果实绝不仅仅是关注度的上升,高质量的作品、父母的理解和支持,都是给曾经努力过的时光最好的回馈。但更重要的是,他找回了一些被修剪的枝叶。这些枝叶,或许是重庆人性格里的直接,曾经不善或不敢表达的他,开始尝试把自己的想法悉数表达出来;或许是一些被掩藏起来的自我,因为他已经有太多想法从那个统一好的包装里冒出来;或许是来自姚琛自己的关注,他常常设想自己是台下欢呼的观众,台下的姚琛会喜欢什么样的表演,而台上的姚琛又会给出什么样的回应?这些或来自粉丝或来自朋友的建议,姚琛应该要怎样采纳才能做得更好一点点?具体是什么,姚琛自己也说不清楚,正如他也不记得教学楼的三楼究竟是远处那栋建筑的哪一层。

再次走向出口的途中,我们偶遇了一片铁丝网栅栏,将一座不知通向何处的木桥入口拦住,只能透过网眼看到,绿色的藤蔓在桥上野蛮生长。

短片|姚琛:第七件小事

被问到今天拍摄中有哪些印象比较深刻的瞬间,姚琛的回答有些令人意外。原以为会是骑行、海洋馆或者滑板公园,因为这些才是能和“冒险”沾上边的词。

姚琛对“冒险”的渴望似乎与生俱来,从小他就喜欢滑滑板,也喜欢看地理频道,喜欢《动物世界》、《亚马逊探险》。“我觉得那样才能让我的生活和大家的不一样。我可以体验到大家都有的生活,也可以体验到大家体验不到的生活,这样我才觉得自己不算白活。”所以当三年级时在广场上滑轮滑的姚琛,看到了街上B-Boy那些眼花缭乱的旋转和难以置信的地板动作时,他被彻底迷住了,在连续看了几天之后他决定了,要成为他们中的一个。姚琛记不清当时是怎么和大家打成一片的,他只记得当时也会背着音箱,找个有透明玻璃的商场当镜子照着练习。直到后来开始打比赛,才真正进到练舞房中。

若把之前这些当做小打小闹的尝试,去海外则一定称得上是孤注一掷。去之前,他以为能摆脱千篇一律的生活,但去了才发现,每天也无非是学语言、学唱歌、学跳舞,个人的空间时间还被无限压缩,往往只有深夜才属于自己。“感觉自己一直在坐电梯,但不知道电梯会在哪一层停下,当电梯门一开,又是漆黑一片的走廊。因为我们想要去的地方是顶端,但不知道谁在哪一天就会中途放弃。”当那些原本可以自由捡起或放下的兴趣变成了考卷上的习题,那些新鲜感也被挤进电梯,所谓的冒险也失去了焕新的意义,剩下的除了压力还是压力。“其实那个时候没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去调节,更多的可能就是硬扛扛过去。”

就在这时,他找到了音乐。他发现只要当自己戴上耳机就能完全沉浸其中。有些歌词像是讲故事,让他忘记很多东西,有些歌词带来共鸣,还能展现“走出悲伤”的过程,这又是另一种治愈。这些忘却一切的治愈时刻,为这段不断前行的旅途按下暂停,不仅让姚琛有时间欣赏沿途的风景,亦能辨认清自己重新出发的路。

现在,姚琛有了太多可以忘却一切的时刻:骑行时感受风擦过皮肤的时刻;潜水时感受绝对静谧的时刻;冰球项目时把球打进的瞬间……在外人看来是不同寻常的“冒险人生”,但在姚琛眼中,这些才是他真正落脚于生活的时刻,那些发现生活之美又享受其中的瞬间,正如他的答案——

一个瞬间是在过江轻轨下,无意间看到了一家店的招牌,写着“因为喜欢,所以遇见”,看到的时候刚好阳光洒在江上,我就感觉有些浪漫;

另一个瞬间是在江边看落日的时候,正好碰到一对新人在那里拍婚纱照,那也是我今天用眼睛捕捉下来的浪漫。它让我感受到重庆不光有老城区(因为我们今天去的大部分地方都是老城区)那种让我很怀念的感觉,它在我印象中也新增了一些不经意的浪漫。

短片|姚琛:第七件小事
短片|姚琛:第七件小事

在姚琛看来, 24岁是事业真正意义上的新开始,他会用自己全新的状态去构建姚琛的音乐风格,关于这种风格,他给出了三个关键词:热血、忘我、能量。它们都来自过去的姚琛:热血是在非野蛮生长中失而复得的,忘我是在练习从生存到生活时偶然习得的,能量则来自心中的故乡——在姚琛的心中,故乡不单纯是指重庆这座城市。正如此次拍摄,虽然回到了重庆,但对于姚琛来说,这趟旅途的大部分时间更像出差,平时很多时候回来亦是如此。因为这座城市很多地方都变了,和记忆中不同了。

但每次回来,和重庆的老朋友一起吃饭,聊聊过去的事情,现在在做什么,或是畅想一下未来,这些再日常不过的事也会让他觉得,重庆是家。“我觉得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是很放松的状态,大家的回忆都留在最单纯的时期,那时候的我们都是没有防备心的。”不管姚琛在哪里,朋友那句“有时间多回来,我们都在”听过,就一直在心里。

一直在心里的,还有十年前和父母去过的海洋馆。生活独立后,姚琛去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海,还考下了潜水证。虽然对海洋馆的记忆已经模糊不清了,但海的包容与自由是随着姚琛的成长在他的心里渐深的。就像当初他不顾父母反对坚持选择自己的路,父母虽然不理解,但却依旧默默支持、无法不惦念。如果选择成为海里的一部分,姚琛想做一只海豚,他觉得在海里的海豚是自由的。

即便不能做海豚,姚琛也有他自己的海。那是被生活和爱意围绕的地方。“家就是这样子的,只要我想回来的时候,随时都可以回来。”也正因如此,还想去看看更多地方的姚琛,始终拥有再出发的勇气。

短片|姚琛:第七件小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