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洛澄泥砚
河洛澄泥砚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澄泥砚的窑变神奇,千窑千变,无一雷同。现在的澄泥砚已经成为传播黄河文化和河洛文化的重要载体。
游晓晓和她的作品
游晓晓跟父亲学习书法
游晓晓出生于新安县澄泥砚制作世家,从小陪着父亲制砚,父亲制作澄泥砚的场景是她小时候最珍贵的回忆。
黄河岸边挑选原料
2007年,河洛澄泥砚成为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更加坚定了她传承技艺的决心。2008年大学毕业后,游晓晓回到家乡,正式跟随父亲学习澄泥砚制作。
设计
“我经常跟朋友开玩笑说我在玩泥巴。”游晓晓说,但是我玩的可不是普通的泥巴,是母亲河黄河的泥,里面沉淀有中华民族的印记和文化。
选泥
澄泥砚主要原材料采集于黄河泥土,经过选泥、炼泥、设计、制坯雕刻、焙烧等将近60多道工序成就一方砚台。澄泥砚从入窑烧制到出窑,整个周期要历时20多天。虽然工序十分复杂,但我相信,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制坯
如今,36岁的游晓晓已经成为河洛澄泥砚第六代传承人。她告诉记者,自己将发挥青年人的优势,在传承中创新,让这门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从而担当起传承河洛澄泥砚技艺,传播河洛文化、黄河文化的青春责任。
检查阴干程度
游晓晓作品《忠诚》
(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刘冰 任鑫 通讯员 高月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