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史料、现场感和作家的情感——我写《大明经略熊廷弼》

作者:刘益善

史料、现场感和作家的情感——我写《大明经略熊廷弼》

明代疆域,出山海关后就是辽东。辽东与蒙古(鞑靼)、女真、朝鲜毗邻,是重要的边关。努尔哈赤在统一了女真各部后,成立了后金国,他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拿下大明的天下。

明朝设有九大边镇,分别是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九大边镇以辽东为首,最为重要。朝廷的主要人力财力,大都用在辽东边防上。辽东安,朝廷安;辽东乱,朝廷乱。朝廷一次次派大员到辽东,这个人称为经略。经略统领军政大权,还有尚方宝剑,级别不低。

但是任辽东经略很危险,丢城失地要杀头;打了胜仗,边境平安了,朝廷又有言官弹劾你,于是被查办或听勘回籍。明代辽东经略被杀被查的特别多。辽东经略中最为优秀、功劳最大的是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被称为“辽东三杰”,但这三人的下场都很惨烈。

熊廷弼,明朝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六月初八日生,湖广江夏县修贤一里郭家岭村人。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十月至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六月,熊廷弼第一次赴辽东,任浙江道御史,辽东巡按。三年的时间里,他勘查辽东积弊,列举巡抚赵楫、总兵李成梁弃地啖虏等八大罪状,上疏屯田修边,实内固外,以夷制夷等主张,受到朝廷的嘉奖,受到辽东军民的拥护。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八月到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十月,熊廷弼二赴辽东,以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经略辽东。在这一年又两个月的时间里,他斩逃将,惩贪腐,精心操练军队,修筑城堡工事,以南顾北窥,声东安西,渐逼渐进,以守为攻的战略战术,使得一个烂摊子的辽东渐渐巩固,城坚兵强,出现了辽事从此可安的局面。但是,一些不懂军事不知辽东局势的言官御史,出于私欲恩怨,出于眼红,看不惯熊廷弼的做派,而群起弹劾,终使熊廷弼去职还乡。接任熊廷弼经略辽东的袁应泰,自信能用兵,以群臣责熊廷弼经略辽东,未复一地一城为鉴,调兵遣将,伺机与后金决战,以收复抚顺为目标。袁应泰誓死报国,以身相许,但沈阳、辽阳依然失陷,辽河以东土地尽归后金,袁应泰自杀谢罪。这就有了熊廷弼的第三次受命赴辽东。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句话用在熊廷弼身上也许不妥,但是一切都已经晚了,这只是英雄末路。三赴辽东后,熊廷弼的人生落下大幕。

熊廷弼的人生从江夏开始,一生报国守边,波澜壮阔之后,遭受陷害死于奸党与昏君之手。清代乾隆为他平反,最后他的尸骨得以还乡,葬在出生之地。他是湖北武汉人的骄傲,是在江夏土地上生长的一个英雄。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入华北之后,全国各地呼唤民族英雄。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时,湖北武汉人民欢庆抗战胜利,把武昌阅马场至大东门的一条马路命名为熊廷弼路,以纪念这位家乡的英雄。

熊廷弼的出生地为现在的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纸坊街郭岭村,我的出生地也是湖北武汉江夏。在江夏区治纸坊,1986年建有熊廷弼公园。熊廷弼公园有庄严肃穆的公园高门牌楼,青瓦门檐,雕梁门额,门额下的横条石匾上,是国防部原部长张爱萍上将题写的“熊廷弼公园”。一个是明代兵部尚书,一个是共和国国防部部长,都是领兵的人,而领兵的人,其心灵是相通的。

熊廷弼公园内有一大型铜雕壁画,壁画栩栩如生,记叙了熊廷弼人生中的几个重要故事,游客们一进公园,就能看到熊廷弼人生的亮点。

由壁画东南方向前行,有熊廷弼铜像雕塑。熊廷弼挺立威武,一身戎装,腰佩长剑,英气逼人。铜像雕塑边有熊廷弼墓,墓碑中间刻有“兵部尚书辽东经略谥襄愍熊公廷弼之墓”,碑右上款为“大清咸丰六年丙辰冬日”,碑左下款为“知武昌府事蜀人严澍森书”。沿墓上行有熊公祠,其右前方是飞百亭,以熊廷弼字飞百而命名。飞百亭中央立石碑一座,碑石两面都镌刻有文字,一面刻有大清乾隆皇帝写的《论熊廷弼》,一面刻有江夏区政府所撰写的《明兵部尚书熊廷弼传略》。

湖北人记得他,武汉人记得他,江夏人记得他。

武汉市江夏区政协文史委员会和江夏区传统文化研究会找到我,要我为他们的“熊廷弼文化研究丛书”写一本关于熊廷弼的书。作为一个出生在江夏土地上的儿子,为江夏走出的英雄写一本书,我义不容辞。

江夏有许多关于熊廷弼的民间传说,这些传说都是说他少年时代如何刻苦读书对对联的故事,而熊廷弼的人生亮点是他出仕之后,任保定推官、江南学政以及三赴辽东,三起三落的亲民、爱国、敬业精神和刚直不屈的人物性格。

说实话,我过去对于历史只是读故事、记人物、记朝代,没有研究。接下这个任务后,我买了几十本与明史有关的书和一套熊廷弼文集,又查阅了省图书馆馆藏的唯一一本、不外借的有关熊廷弼的书,还从网上花大价钱买了一本复印的民国年间出版的小册子,结果这个小册子完全看不清楚。

我开始研究史料,慢慢读,并且从网上以及朋友处弄来一切与熊廷弼有关的资料,我读这些书和资料,认真地做了一些卡片与记录,慢慢地感觉到这其中乐趣无穷。

2019年4月间,江夏区政协组织参与“熊廷弼文化研究丛书”编撰的人员,到辽宁熊廷弼当年巡按、经略辽东的地方考察。我们踏访了边墙、瞭望塔、烽火台,到了辽阳、广宁、清河等当年熊廷弼战斗和防卫过的地方,一股遥远苍凉的历史烟云从眼前慢慢飘过。400年前,从江夏来的那个刚强正直的汉子,三次出守辽东,在这边远之地呕心沥血、殚精竭虑、舍生忘死。熊廷弼在,辽东在,熊廷弼被听勘,辽东丢城失地。照熊廷弼的战略办,辽东保,不按熊廷弼的战略办,辽东失。

熊廷弼精忠报国,一腔英雄热血,没有洒在边关,却被诬当朝,冤死京师,砍头西市,传首九边。熊廷弼被杀后,袁崇焕曾写下《哭熊廷弼》二首纪念:

(一)

记得相逢一笑迎,

亲承指教夜谈兵。

才兼文武无余子,

功到雄奇即罪名。

慷慨裂眦须欲动,

模糊热血面如生。

背人痛极为私祭,

洒泪深宵哭失声。

(二)

太息弓藏狗又烹,

狐悲兔死最关情。

家贫资罄身难赎,

贿赂公行杀有名。

脱帻愤深檀道济,

爰书冤及魏元成。

备遭惨毒缘何事,

想为登场善用兵。

自从进入有关史料的阅读后,一年多的时间,熊廷弼就与我的日常生活连在一起了,天天都在想着这位400年前的乡亲,时时念叨着这位大明朝的重臣,为什么是个悲剧?

2020年早春,疫情来袭,武汉最早封城,我蜗居于东湖的家里,正式开始了《大明经略熊廷弼》的写作。

由于史料的把握和到辽东现场的踏勘,我对全书的结构、故事的设计、人物的性格塑造、语言的运用,可谓是得心应手。史料、现场感和作家的情感,是写作历史文学文本的基本要求,历史文学文本我觉得还有一个写作原则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我在这本书中融入了情感,加之又有史料和现场感支撑,一口气完成书稿。当武汉解封,大城重启时,我的《大明经略熊廷弼》也完成了。

史料、现场感和作家的情感——我写《大明经略熊廷弼》

熊廷弼公园

史料、现场感和作家的情感——我写《大明经略熊廷弼》

刘益善,祖籍湖北鄂州,生在武汉江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长江文艺》杂志社社长、主编、编审,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现任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名誉会长、武汉东湖学院驻校作家。发表小说、散文、诗歌600余万字,出版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作品30余部。组诗《我忆念的山村》获《诗刊》1981-1982优秀作品奖,组诗《闻一多颂》获《诗选刊》年度诗人奖,纪实文学《窑工虎将》获全国青年读物奖,中篇小说《向阳湖》获湖北文学奖与汉语女评委奖,短篇小说《东天一朵云》获湖北文学奖,散文《飘扬在田野上的白发》获全国漂母杯散文奖,散文集《民间收藏纪事》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长诗《中国一个老兵的故事》获首届方志敏文学奖诗歌类大奖。有诗文译介海外并选入中小学课本。

推荐人:李武兵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