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特斯拉带头集体涨价,转订单差价万元,“加塞儿”钱进了谁的腰包?

特斯拉带头集体涨价,转订单差价万元,“加塞儿”钱进了谁的腰包?

原创作者:二手车小胖(王萌)

图文资料:来自网络公开和调查

转载授权:xiaopangfans

新能源汽车“借机涨价”!

由于近期汽油价格上涨,制造原材料上涨,芯片紧缺,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等多种因素叠加,国内多个新能源汽车厂家宣布涨价,3月至今,包括特斯拉、比亚迪、奇瑞、小鹏等多家车企宣布旗下产品涨价,涨价幅度在3000-20000元不等,其中特斯拉更是8天之内三次涨价,用户购买看似依旧“抢购”积极。

近日,增程混动方式的新能源汽车也开始加入到涨价行列,理想汽车官宣涨价,李想出面进行解释。

特斯拉带头集体涨价,转订单差价万元,“加塞儿”钱进了谁的腰包?

与传统车企的赚钱思路不同,往往新能源新势力造车大部分都是“估值故事”偏多,大部分都说由于各种原因,所以都是卖一台亏一台,需要规模和时间,所以这次涨价迫于无奈也好,借机缓解资金压力也罢,涨价开始了。

特斯拉带头集体涨价,转订单差价万元,“加塞儿”钱进了谁的腰包?

转让订单“差价过万”!

由于新能源汽车涨价,但是企业大多是“已定”客户不涨价的原则,在官宣涨价之前的交付定金或者订金的客户,原则上不涨价。

由于此次涨价幅度比较大,前后比一些车型价格差价超过万元,尤其是特斯拉、理想等“网红车型”,前后订单差价“过万”!

3月初至今,部分新能源汽车涨价幅度:

特斯拉Model 3和Y,涨价14000-20000元;

比亚迪王朝和海洋系列,混动系列涨价3000元,纯电系列涨价6000元;

小鹏,P7涨价1-2万元,P5涨价1.32-1.56万元,G3系列1.07-1.43万元;

五菱宏光MINIEV涨价2000元;

奇瑞小蚂蚁和冰淇淋系列涨价3000-4000元;

理想One涨价11800元。

这其中就开始有人打着“转让订单”赚差价,不用排队可“加塞儿”的心思了,到底谁在这么操作?

特斯拉带头集体涨价,转订单差价万元,“加塞儿”钱进了谁的腰包?

不转卖承诺是否违法?能够根治么?

此次特斯拉和某些品牌也是发现了其中的问题,比如一人多次订车,或者某些人利用多人身份订车等等。

这种事不仅仅出现在特斯拉这些新能源汽车上,传统网红燃油车也屡见不鲜了,比如坦克300,包括新上市的500,更早的加价车,比如奔驰迈巴赫、奔驰G,甚至追溯到20年前那时候的广州本田雅阁和一汽奥迪A6等等。

此次特斯拉官方推出的《不转卖承诺》是否有霸王条款之嫌?是否与目前国内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相关条款相违背?

1、其中承诺购买365天后不得向第三方转售,过户二手车这一点就有不少歧义,比如这个车出了事故怎么办?用户没钱了还不上贷款怎么办?买了特斯拉必须开一年?

2、购买后要配合厂家提供车管所证明,如果发现违约则7日内扣除车款20%的违约金,否则以“限制绑定账户和超级充电站”为处罚,这一点是否涉嫌用户隐私和不平等条约呢?

其实,厂家的初衷也许是好的,只不过有些条例和内容都是“纸上谈兵”,实际上转化订单趁机“售卖排号”的如果没有店里的销售和自己人的“无间道”以及“内鬼”怎么可能实现呢?

这种事与其说敲锣打鼓的“吓唬用户”不如真刀真枪的“清理内鬼”更能根治吧?不知道这些新能源新势力的新营销手段,抓住了国人“买涨不买落”的心理,还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呢?

特斯拉带头集体涨价,转订单差价万元,“加塞儿”钱进了谁的腰包?

用户购买“转让指标”会不会有风险?

日本卖30多万的丰田埃尔法,中国人加价60万落地100多万也有人买,奔驰G加价出天际也有人要,甚至这几年,我们自主品牌也玩起了“饥饿营销”加价策略,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所以还是有人买卖,萝卜青菜,周瑜黄盖,咱不拦着。

对于此次新能源涨价后的“转让指标”对于普通用户是否有风险?

1、购买转让指标可能会被厂家账号限制,包括电池质保、车辆服务等各种限制可能,应该谨慎对待。

2、转让变为二手车里面也有坑,这是很多新能源汽车残值低保值差的隐患因素之一,不少新能源汽车为了卖车的“首任车主权益”给的特别美好,但是对于平均不到3.8年就出售新能源汽车用户来说,第二任车主很难享受“延续首任车主”权益,因此贬值比较大,要谨慎!

3、涨价损失折旧补,虽然有些客户觉得我优先购买了“涨价前”的车,但是可能是过了一次户的二手车,实际上也是有过户损失的,虽然可能前后就差了一天,如果要是第一次户头再是什么汽车租赁、汽车金融公司,甚至有些不懂的客户再买了营运户头的车,因为这些“首任出身”导致再转手折旧远高于你“占的便宜”!

特斯拉带头集体涨价,转订单差价万元,“加塞儿”钱进了谁的腰包?

回归理性,不“冒险跟风”!

利用各次“涨价节点”实际“暗箱操作”的也许并不是厂家、也不是经销商行为,往往是一些外部“拼缝人员”和内部“权力员工”的里应外合而已,最终出了问题,消费者吃亏、厂家丢脸、经销商风险,都是得不偿失的!

同时这种“有钱任性”的消费习惯也奉劝各位用户理性回归,汽车是用来开的,是生活生产工具,不要赋予太多的虚荣心和错误价值观,仿佛就是加价车我买的起你买不起,只买性价比最差的,不买最好的!

靠外部的“显摆”来提振自己的“信心”,最终打肿脸充胖子吃亏的是自己,赚钱越来越难,压力越来越大,精打细算过日子吧。

同时也希望造成新势力和新势力的各位员工们,汽车这个产业是需要持续匠心,最终还是要靠产品和服务说话,炒作红一时,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今天的因一定会有明天的果,一切安好才是大家希望!

各位,关于这次新能源集体涨价,有人借机“转让订单”赚差价,你怎么看?

特斯拉带头集体涨价,转订单差价万元,“加塞儿”钱进了谁的腰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