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
随着三星堆遗址的再次发掘,许多奇珍异宝从泥土里重见光明,引起了许多网友的赞叹,也使得不少人感叹,
真正有价值的宝物无论经历多么漫长的时间,包裹多么厚重泥土,重新面世时仍然保持着当初的魅力。

于是,在中国网民中又掀起一阵“国潮风”。与此同时,每周在央视准时上线的文物宣传节目《国家宝藏》也在掀起了不小的浪潮,
相比于前几年大部分人崇尚外国文化的尴尬局面,国风审美正在中国掀起新的潮流。
文物掀起“国潮风”
而人们对国风的认知,则是来自于一件又一件各朝各代的文物中,不少人涌向了曾经只有戴着老花镜的大爷才会光顾的文玩市场。琳琅满目的物件堆放在地毯上,其中的真假难以一眼辨明。
懂行的人都知道,文玩市场最好的时代,是千禧年前后。不少人的传家宝,是真正的文物。而过去了二十多年,时至今日,文玩市场上流通的便大多是假货,行内人称“赝品”。
这类物件仿造文物的外观制造,不仅仿照花纹、样式、还仿照其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洗礼所留下的痕迹,给人一种饱经风霜的感觉。
高级一点的赝品制造者,会仿照不同年代的器具特征设计制造出物件,辅以打磨,处理,甚至连经验老道的鉴定专家也看不出是赝品。
最贵的玉器
2011年初,北京某大楼正在举行一场拍卖会。
送来拍卖的文物琳琅满目,各有风采,随着不断的举牌敲锤
,很快大家等来了这场拍卖的压轴明星——一件汉代的玉凳。
玉器作为生活用品在大陆的传统由来已久。
一方面其质地纯净的玉石难以获得,大多是在远离城市的边疆山林中开采而来;另外其通透的色彩与儒家所倡导的通达仁爱及廉洁清正思想不谋而合,深受皇家及寻常百姓的喜爱。
玉石柔软的质地使得石匠能够打造出独特的花纹而具有别样的美感,因此,不少流传下来的文物当中,玉器都占有相当的地位。
而这件压轴拍品,竟然是一块完整的玉石雕刻而成的石凳,以及修饰精美的梳妆台,名为“汉代青黄玉龙凤纹梳妆
台
“实在是罕见的珍品。
受到满堂期待的“明星”终于出现在大家面前。它的体积在45x45x32公分,重达七十多斤。
最终以1.8亿元起拍,2.2亿元成交,它创下了玉器拍卖记录,同时也是2011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最贵的玉器。
文物的疑点
当时中国的网络已经开始发展,任何大新闻都会被天南海北的网友一起审视,很快,这个新闻就成为网友议论的中心,在2011年,中国正处于求发展的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不如现在,2.2亿元可以说是天价,于是便有好事者质疑这件拍品的真实性。
当时有人登上中嘉拍卖公司的网站查询关于这件拍品的记录,拍卖公司的老板却无法证实拍品的真实性。
拍卖本来就是你情我愿的交易过程,就像钓鱼,没有上钩之前谁也不知道鱼竿的晃动是来自海草勾连还是真正的大鱼。
随着网友对质疑的不断发酵,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文物的疑点。
根据文献记载,
传统中国人是不坐凳子的,最初的凳子形态起源于西域的“胡床”,后来高度、宽度不断演变,才有了我们熟悉的凳子。
在汉代时,人们都习惯席地而坐,以席、几、床、榻为主要的生活器具。汉代玉凳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个说法被不同领域的专家教授所证实。
人们去向文物的来源求证,玉凳是一位来自邳州的赵姓老板,他对此并不承认,事件一度停滞不前。
这件最昂贵的文物,是真是假成为一桩悬案,无人知晓。
真相浮出水面
直到2012年,赵老板承认,这的确是一件赝品。
一时间,全国哗然。
赵老板承认,在十年前,他得到了这块珍贵的玉石,心生喜爱,于是找来十几个工人,都是有经验的“雕刻专家”他们仿照汉代花纹,为这块玉石带来了焕然一新的魅力。
为了打造这件宝贝,赵老板花了50万,在刚刚跨入千禧年的中国,这是一笔非常大的投入。但是
赵老板早就想好了怎么把钱赚回来。
玉器制造完成,也进行了做旧处理,他向市场放出消息,说他手里有一套“汉代玉凳梳妆台”,这个消息很快在市场上传播开。
不久,就有一位王姓老板来跟他谈购买艺术品的事宜,但是出卖时,赵老板并没有隐瞒这是出自于自己之手,它是一件实实在在的“赝品”。
买卖双方都心知肚明,最终以260万的价格成交,
比起制造的本钱,赵老板赚了四倍之多。而出卖的本质,是玉器本身的价值,再加上做旧的工艺,足够以假乱真的水平。
后来这件艺术品经专家鉴定,曾被断定这件文物价值其实高达10亿,卖家实在是太亏了,乍一听,实在替卖家可惜,竟白白损失这么多钱。
王姓老板竟然以区区2.2亿元的价格,就将这件“文物”转卖了。
但它终究是一件赝品,尽管在工艺上能够与真正的文物相媲美,
但却失去了文物最大的价值——文化气息。
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
保护的不仅仅是文物本身的价值,更多的是其所蕴含的文化意味,它所承载的是一个时代的人文、政治与社会状况。
鉴物而知史,透过流传下来的文物,我们可以知晓真实的历史,从而对当下的社会,未来的发展而有所启发,有所进步。
而赝品的“现身”恰恰是因为失去了最重要的汉代文化,脱离了真实的历史,最终被识破,一桩好事成为一场笑话,
文物市场鱼目混珠,人类社会照样鱼龙混杂。
徒有虚名的“专家教授”打着鉴定的幌子发布谣言,使得高知的权威一点点失去,擦亮眼睛,谨慎行事,也许,这就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