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男子花50萬造赝品,拍出2.2億高價,專家:虧了,不少于10億

“魚目豈為珠,蓬蒿不成槚。”

随着三星堆遺址的再次發掘,許多奇珍異寶從泥土裡重見光明,引起了許多網友的贊歎,也使得不少人感歎,

真正有價值的寶物無論經曆多麼漫長的時間,包裹多麼厚重泥土,重新面世時仍然保持着當初的魅力。

男子花50萬造赝品,拍出2.2億高價,專家:虧了,不少于10億

于是,在中國網民中又掀起一陣“國潮風”。與此同時,每周在央視準時上線的文物宣傳節目《國家寶藏》也在掀起了不小的浪潮,

相比于前幾年大部分人崇尚外國文化的尴尬局面,國風審美正在中國掀起新的潮流。

文物掀起“國潮風”

而人們對國風的認知,則是來自于一件又一件各朝各代的文物中,不少人湧向了曾經隻有戴着老花鏡的大爺才會光顧的文玩市場。琳琅滿目的物件堆放在地毯上,其中的真假難以一眼辨明。

男子花50萬造赝品,拍出2.2億高價,專家:虧了,不少于10億

懂行的人都知道,文玩市場最好的時代,是千禧年前後。不少人的傳家寶,是真正的文物。而過去了二十多年,時至今日,文玩市場上流通的便大多是假貨,行内人稱“赝品”。

這類物件仿造文物的外觀制造,不僅仿照花紋、樣式、還仿照其經過千百年時間的洗禮所留下的痕迹,給人一種飽經風霜的感覺。

男子花50萬造赝品,拍出2.2億高價,專家:虧了,不少于10億

進階一點的赝品制造者,會仿照不同年代的器具特征設計制造出物件,輔以打磨,處理,甚至連經驗老道的鑒定專家也看不出是赝品。

最貴的玉器

2011年初,北京某大樓正在舉行一場拍賣會。

送來拍賣的文物琳琅滿目,各有風采,随着不斷的舉牌敲錘

,很快大家等來了這場拍賣的壓軸明星——一件漢代的玉凳。

男子花50萬造赝品,拍出2.2億高價,專家:虧了,不少于10億

玉器作為生活用品在大陸的傳統由來已久。

一方面其質地純淨的玉石難以獲得,大多是在遠離城市的邊疆山林中開采而來;另外其通透的色彩與儒家所倡導的通達仁愛及廉潔清正思想不謀而合,深受皇家及尋常百姓的喜愛。

玉石柔軟的質地使得石匠能夠打造出獨特的花紋而具有别樣的美感,是以,不少流傳下來的文物當中,玉器都占有相當的地位。

男子花50萬造赝品,拍出2.2億高價,專家:虧了,不少于10億

而這件壓軸拍品,竟然是一塊完整的玉石雕刻而成的石凳,以及修飾精美的梳妝台,名為“漢代青黃玉龍鳳紋梳妝

“實在是罕見的珍品。

受到滿堂期待的“明星”終于出現在大家面前。它的體積在45x45x32公分,重達七十多斤。

最終以1.8億元起拍,2.2億元成交,它創下了玉器拍賣記錄,同時也是2011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最貴的玉器。

文物的疑點

當時中國的網絡已經開始發展,任何大新聞都會被天南海北的網友一起審視,很快,這個新聞就成為網友議論的中心,在2011年,中國正處于求發展的時期,人們的生活水準不如現在,2.2億元可以說是天價,于是便有好事者質疑這件拍品的真實性。

男子花50萬造赝品,拍出2.2億高價,專家:虧了,不少于10億

當時有人登上中嘉拍賣公司的網站查詢關于這件拍品的記錄,拍賣公司的老闆卻無法證明拍品的真實性。

拍賣本來就是你情我願的交易過程,就像釣魚,沒有上鈎之前誰也不知道魚竿的晃動是來自海草勾連還是真正的大魚。

随着網友對質疑的不斷發酵,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了文物的疑點。

男子花50萬造赝品,拍出2.2億高價,專家:虧了,不少于10億

根據文獻記載,

傳統中國人是不坐凳子的,最初的凳子形态起源于西域的“胡床”,後來高度、寬度不斷演變,才有了我們熟悉的凳子。

在漢代時,人們都習慣席地而坐,以席、幾、床、榻為主要的生活器具。漢代玉凳是根本不存在的。這個說法被不同領域的專家教授所證明。

人們去向文物的來源求證,玉凳是一位來自邳州的趙姓老闆,他對此并不承認,事件一度停滞不前。

這件最昂貴的文物,是真是假成為一樁懸案,無人知曉。

男子花50萬造赝品,拍出2.2億高價,專家:虧了,不少于10億

真相浮出水面

直到2012年,趙老闆承認,這的确是一件赝品。

一時間,全國嘩然。

趙老闆承認,在十年前,他得到了這塊珍貴的玉石,心生喜愛,于是找來十幾個勞工,都是有經驗的“雕刻專家”他們仿照漢代花紋,為這塊玉石帶來了煥然一新的魅力。

為了打造這件寶貝,趙老闆花了50萬,在剛剛跨入千禧年的中國,這是一筆非常大的投入。但是

趙老闆早就想好了怎麼把錢賺回來。

玉器制造完成,也進行了做舊處理,他向市場放出消息,說他手裡有一套“漢代玉凳梳妝台”,這個消息很快在市場上傳播開。

男子花50萬造赝品,拍出2.2億高價,專家:虧了,不少于10億

不久,就有一位王姓老闆來跟他談購買藝術品的事宜,但是出賣時,趙老闆并沒有隐瞞這是出自于自己之手,它是一件實實在在的“赝品”。

買賣雙方都心知肚明,最終以260萬的價格成交,

比起制造的本錢,趙老闆賺了四倍之多。而出賣的本質,是玉器本身的價值,再加上做舊的工藝,足夠以假亂真的水準。

後來這件藝術品經專家鑒定,曾被斷定這件文物價值其實高達10億,賣家實在是太虧了,乍一聽,實在替賣家可惜,竟白白損失這麼多錢。

王姓老闆竟然以區區2.2億元的價格,就将這件“文物”轉賣了。

男子花50萬造赝品,拍出2.2億高價,專家:虧了,不少于10億

但它終究是一件赝品,盡管在工藝上能夠與真正的文物相媲美,

但卻失去了文物最大的價值——文化氣息。

保護文物就是保護曆史

保護的不僅僅是文物本身的價值,更多的是其所蘊含的文化意味,它所承載的是一個時代的人文、政治與社會狀況。

鑒物而知史,透過流傳下來的文物,我們可以知曉真實的曆史,進而對當下的社會,未來的發展而有所啟發,有所進步。

男子花50萬造赝品,拍出2.2億高價,專家:虧了,不少于10億

而赝品的“現身”恰恰是因為失去了最重要的漢代文化,脫離了真實的曆史,最終被識破,一樁好事成為一場笑話,

文物市場魚目混珠,人類社會照樣魚龍混雜。

徒有虛名的“專家教授”打着鑒定的幌子釋出謠言,使得高知的權威一點點失去,擦亮眼睛,謹慎行事,也許,這就是曆史留給我們的警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