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淋漓漫笔江南意,动乱始现隐逸心

淋漓漫笔江南意,动乱始现隐逸心

李唐,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省孟县)人,生活在两宋过渡时期,自北宋画院到南宋画院的经历使得他的作品显示出清晰的过渡特征,他的山水画以“南渡”为分界点,存在两种不同的风格。前期苍劲雄劲,延续李成、范宽等人绘画风格,表现北方大山的雄浑厚重之感,后期画风在南渡之后结合了江南山清水秀的景物特点,开拓了山水画的新局面。

淋漓漫笔江南意,动乱始现隐逸心

李唐概述图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李唐创大斧劈皴,运笔大开大合,含墨带水的笔刷使得一笔下去便浓淡分明,在构图方面,与满幅大山的全景式山水不同,李唐善于截取山的一部分,选取范围较小的景物,南宋“一角半边”山水画风格开始形成,而后,以李唐为首的“南宋四家”逐步发展不同的风格,南宋山水画的新面貌逐渐展开。

《清溪渔隐图》根据风格来看,是李唐晚年作品,该画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南渡后李唐的山水风格,据此,可以窥探到南宋初期山水画的变迁,在淋漓的墨色中,江南之感代替北方大山,逐渐成为了山水画的主流风格。

淋漓漫笔江南意,动乱始现隐逸心

(南宋)李唐《清溪渔隐图》 (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从构图角度看,《清溪渔隐图》一改过去的全景式构图,仅是截取了景物的一小段加以铺陈描绘。

画面左侧,山石、树木都只有一部分出现,没有完整的一整棵树与一整块石头,留给观者的想象的空间极大,使得画面显示出景有限而意无穷的意境,同时,正是因为没有表现树石的全貌,使得雨后钱塘江山区的烟雨朦胧与清新自然之感扑面而来。

李唐所采用的近视角让观者得以清晰感知一方区域,不仅仅是俯瞰欣赏,而是似乎能够进入画面环境当中。溪流在起伏当中从远处流进视野,直对观者流向画外,更让观者得以直观感受粼粼的溪水,其间形成的微妙距离足以将观者带入画面本身。

淋漓漫笔江南意,动乱始现隐逸心

(南宋)李唐《清溪渔隐图》(局部) (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而右半边江河则是缓缓飘向平静悠长的远方,李唐对远处溪水的处理则较为简洁,河流、河堤与天空渐渐地融为一体,这与江南湿气重、雾气多的天气特征有关,在并不足够远的地域空间中由于雾气沆砀,而出现弥漫之感,山水逐渐淡去。

于是,观者的视线便停留在河边水磨坊处,由于宋代水利的机械化规模很大,机械水磨在画作中屡见不鲜,水磨坊出现在山水画与风俗画当中,从中可见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清溪渔隐图》中水磨坊的出现正是为了反映农业活动、农民生活,城市之外的活动特点,构建出李唐想要表达的隐逸空间。

画卷的右端,一位渔父安然自若地在船上钓鱼,船边芦苇稀稀疏疏。将人物放置于山石角落的表现方法更贴切地体现了《清溪渔隐图》的“隐”字,使得画面极具诗意与灵性,加上“渔父”形象本身的内在隐逸含义与随遇而安的意象内涵,渔父成为表达隐逸思想的代表一些,于是,渔父在《清溪渔隐图》中的出现为画面增添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淋漓漫笔江南意,动乱始现隐逸心

与北宋山水画准确生动的风俗人物不同,此处渔夫的形象精简至极,除却一人一杆,独木舟上再无其他捕鱼或行船的用具,就连用于遮风挡雨的乌篷也没有,但寥寥数笔依然能看清人物的肢体动作与服装样式。这种笔墨上的简略使主体处于情感的气氛当中,表现出了一幅烟雨朦胧、清溪独钓的和谐画面,隐逸气息跃然纸上。

在作品最右边,几块石头从河水中露出水面,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这一个细节正是在描绘溪水清澈,将江南的清新气息与渔父的悠然自得相互融合。

《清溪渔隐图》描绘的是江南景色,整体上的感觉以清新为主,以茂林修竹的山丘与清溪独钓的渔船,以及泼墨与湿笔的紧密结合,营造出凝重而又清新的江南烟雨图,透露出某种心灵的超脱,祛除了尘世的喧嚣,达到胜过一切世俗束缚的绘画意境。

渔船上的渔父,无疑正是作者内心自由隐逸的外化形象,《庄子》当中出现的渔父是道家思想的化身,崇尚自然之道,也以自然之道生活,“谨修而身,慎守其真,还以物与人”,李唐所要表达的情感大概也与此有关。

我们面对《清溪渔隐图》时心中总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平淡安适、清新自然之感,这来自于画家内心深处的清旷心境,他将无限的自然与无限的情感融为一体,形成天人合一的境界。

早年的李唐作为一名爱国主义者,在《万壑松风图》等作品中表达出动人心魄的激昂气势,而在其晚年,清幽旷达的意境注入画中,慷慨激昂的豪情已经淡化,这是心境上的演变,也是时代精神的折射。

参考文献:

[1]庄子集释(下)[M].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 7 月版(2010.1 重印).

[2]朱蓓蓓. 李唐《清溪渔隐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3]曹鼎之. 李唐《清溪渔隐图》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9.

【小提示】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为配图表达。如有问题,请联系【松兰小学士】说明,万分感谢。转载文章需经【松兰书社】授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