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爱的主题不是接受,而是付出

文:闲时翻书君

爱的主题不是接受,而是付出

爱是一种活动,不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它是“永恒的”,而不是“堕入情网”。用最通俗的方式可以把爱的积极性表述为:爱的主题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艾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

爱是什么?

从主观的感受来说,爱是一种不可抗拒的情绪,犹如大海波涛不可阻止。

爱可以分为“爱”与“被爱”,这两者统一成了爱的全部。

我们再来看艾里希写的这个观点:爱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这是在强调爱情的一个方面,既“爱”的主动一面。

很难说这是完整的爱的定义,但我认为艾里希说出了爱中最难做到的一面。

爱的主题不是接受,而是付出

人们不会因为困难止步,就像是爬山,每个人的体力不同,但一旦决定爬山,登上山的顶峰一定是不二选的目标。

对爱的感受一样如此,如果我们同意爱是世上最美好的事情之一,犹如登山,一定会渴望拥有世上最完美的爱。

了悟的困难就在这种理解之中。

什么是“拥有”?这个词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它代表了爱的另一面:接受爱,也就是“被爱”的能力。

一个人一旦渴望拥有完美的爱,就会幻想不切实的场景,这些梦幻给人甜蜜的感觉:比如说白马王子,比如说天才的孩子……

我们总是渴望得到,而很少去想自己能为这种美好去做什么。

犹如登山,光有想象力是不够的,得要背上干粮和饮水,自己出发。

渴望获得,阻碍了一个对付出的了悟。

爱的主题不是接受,而是付出

爱是两者并重,但一个人自己能决定的事物中,并没有“被爱”,只有主动的“去爱”。

山顶确实是存在的,但不意味着知道它的存在等同于到达。想要获得爱,对一个人来说,他(她)能做到的只有去付出。恰如山顶在那里,登山者能做的,只有攀登。

山再高,也总有顶峰,一旦登顶,所有的激情很快褪去,所以登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意味着“破灭”。

爱却没有这样的极限,所以我们才能说:付出越多,就越接近我们对爱的想象。因为付出永远没有尽头,所以爱也可以永不“破灭”。

这就是对爱的了悟。

——

读书 情感 生活;

文字中有温暖;

每日轻阅读,欢迎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