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山石榴创刊七周年专栏|陈晓丽: 石榴花开红艳艳

石榴花开红艳艳

文/陈晓丽

山石榴创刊七周年专栏|陈晓丽: 石榴花开红艳艳

(网络图片)

2022年3月25日,《山石榴》迎来创刊七周年,我关注《山石榴》也有五年多了。网络时代,公众号遍地开花,但是生存并发展着实不易,《山石榴》一路红红火火,可喜可贺。我跟《山石榴》五年之久不曾走散,也是一份值得珍惜的缘分。

2017年春天,我关注了《山石榴》。那时候,我刚开始在网上发表文章,表姐说聊城有个《山石榴》,挺好。远在他乡的人,对家乡的东西倍感亲切,而且,“石榴”两个字一下子抓住了我。生在五月,正式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写的就是石榴树,我跟“石榴”好像很有缘。

急急忙忙给《山石榴》投了一篇小短文,然后在忐忑中等待。文章很快就推送出来,我十分欣喜,大受鼓舞,接连发表了好几篇。现在来看,那几篇文章相当生涩,但是编辑老师给予了真诚的鼓励,对此,我永怀感激。后来,跟许多人一样,我对公众号的热情逐渐降温,再加上路途遥远,不能回聊城参加《山石榴》的各种活动,我从最初的积极投稿者,转变为默默关注的粉丝。

默默关注一个公众号,好比默默关注一个人,淡到少有联络,却是一份真感情。

对《山石榴》的关注,始于对家乡的眷恋,而几年来支撑我一直不离不弃的,是《山石榴》的文章带给我的温暖和感动。

认识了安娃大姐。喜欢她雅致的文字,暖心的故事。她以清新从容的笔调,讲述烟火人间的温馨美好。读她的文章,如沐春风。

认识了一位爱写“微火”的小学校长。点点微火,带给人深深的感动。生活中不缺少美,也不缺少暖,心怀仁爱,才能感知美好。他那篇《厕所呼救》,给我的印象尤其深刻:一名一年级小男生上厕所忘了带手纸,蹲在厕所里呼救,“谁来给我送张纸啊、谁来给我送张纸啊、谁来给我送张纸啊······”校长说别急别急,我去给你拿纸。一个“厕所救急”的小故事,从听见“呼救”,到目送小男孩扭着圆圆的小屁股欢快地跑向教室,娓娓道来,不加渲染。这样一篇看似平铺直叙的短文,很感人。写的是日常,表达的是爱,让人感受到的是阳光。

还认识了姥娘村里的一位小老乡,这个年轻人发表在《山石榴》的文章,写的都是乡情乡俗,我读着特别亲切。熟悉的场景,有趣的风俗,土得掉渣的家乡话,总使我想起记忆深处那些温馨画面。

说“认识”,其实不认识,只是通过《山石榴》,读了他们的文章,产生了某些共鸣而已,认识的仅仅是文章。

这些文章带着鲁西北的味道,大平原的味道,麦子、玉米、地瓜的味道,大葱大蒜的味道。《山石榴》很多文章都有这味道,这就是《山石榴》的味道。《山石榴》就像一棵石榴树,石榴花不娇贵也不清高,鲜艳红火;《山石榴》的文章朴实接地气,真实可亲。

我喜欢石榴树,它是老百姓的树。

昂扬奋进的伟大时代,给予了普通人把心中的梦想变为现实的可能,《山石榴》就是普通文学爱好者圆“作家梦”的舞台。上得台去,圆一回梦,过一把瘾,挺好。我却是甘心作观众了,静静守望,也挺好。守望的不光是一个文学平台,还是一份乡恋乡愁。

每天看一眼《山石榴》,就像看见了家乡的棵石榴树。

山石榴创刊七周年专栏|陈晓丽: 石榴花开红艳艳

【作者简介】陈晓丽,退休教师,文学爱好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