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楚成王得利齐桓公得名,春秋第三个五十年,楚成王有更好的可能

作者:苏漢泽

——春秋第三个五十年

前678年,晋武公位列诸侯;次年去世。此时已经是春秋第三个五十年。齐桓公(前685~前643年在位)在前681年的北杏会盟中,首次以诸侯身份代替周王举行诸侯会盟;第二年,宋国背盟,齐桓公率领诸侯伐宋,宋国求和。前679年,齐桓公再次发起诸侯会盟,正式称霸。但以时间线论,楚成王经历了齐桓公称霸的主体时间,比晋文公去世还更晚,更适合作为这五十年的历史主线。

楚成王得利齐桓公得名,春秋第三个五十年,楚成王有更好的可能

南方车战难发力,楚成王陪跑占淮西

楚成王继位稳定内政后,从前659年开始,连续三年伐郑;楚国如此冒进,齐国身为北方盟主,不仅帮郑国协防,还频繁地进行外交,会盟江国、黄国等淮西小国。前656年,齐桓公为遏制楚国北进,亲率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联军南下攻打楚国的盟友蔡国,蔡国军队溃败;联军继续进攻楚国。楚国虽无力救援蔡国,但以方城为主的城防体系已经建立,齐桓公等诸侯视察后,放弃了进攻,与楚国订立城下之盟。

直接攻击郑国图霸的战略挫折后,楚成王调整战略,对郑国方向以骚扰为主,主攻方向放在淮西,陆续灭亡了弦国、黄国、英国等,其余赖国(厉国)、蒋国等成为楚国的属国。前645年,楚成王出兵攻打齐国的盟友徐国,齐桓公再次组织救援。但这次兵分两路,齐国与曹国攻击蔡国东方的厉国(当在原项国附近,最可能是楚国攻下后分封给属国赖国);鲁国宋国等联军直接救援徐国。

楚成王得利齐桓公得名,春秋第三个五十年,楚成王有更好的可能

此战的结果是楚国在徐国的楼林打败徐国及救援徐国的盟军。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是齐桓公因为年纪太大、威望开始下降,宋国在后面搞小动作攻击曹国;另一方面,楚国劳师远征,齐国联军分兵攻击楚国后路本身是高明的计策,然而结果是齐国主力攻打楚国后路却不能速胜,没法实现对楚国出征部队的包围。

楚成王的扩张,可以有更好的可能

这样的结果,跟楚国屡次北上却经常打败仗其实都是合理的。因为如今的800毫米降水线,正好在宋国、陈国、许国南部,那时候比现在还暖,降水线要北移,也就是陈国、许国等偏南的诸侯国,都已经是不太适合进行车战的地方。而楚国北上的话,对比同样翻山跨河到郑国的晋国,距离远很多;对比距离相近的齐国的话,在古代齐国可以利用济水进行后勤。

楚成王得利齐桓公得名,春秋第三个五十年,楚成王有更好的可能

也就是说车战时代,齐国等北方诸侯要是深入南方,很容易施展不开,而楚国要北上,要受制于后勤,也是不容易发挥出正常的国力。

后来楚国与晋文公的城濮之战,本来楚成王都要班师了,但楚国的将军子玉(楚国王族)执意要战。但楚成王明白,楚军攻打宋国已经是劳师远征,因为已经跨过了淮河上游北部的所有水网,长时间维持这么长途的后勤,对楚国来说是灾难;因此在宋国的战争,只能速胜,不可恋战。但晋文公却是百折不挠才当上晋国国君的,绝对有耐心进行持久战,所以楚成王本身就是要战略性回撤的。城濮之战对楚国而言,打击并不大。

虽然意识到了后勤问题,但楚人并没有试图从根本性进行解决。笔者以往的文章中提过,楚人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后勤问题;也正是楚人缺乏如秦人那样走蜀道吞并巴蜀,开凿郑国渠改善水利,乃至如吴国开凿邗沟那样发展运河运输,以至于大而不强,楚地后人空留遗憾。

楚成王得利齐桓公得名,春秋第三个五十年,楚成王有更好的可能

车战时代郑国是争霸焦点,郑文公先朝齐桓继朝楚成三朝晋文

因为郑国的特殊位置,郑庄公当年意气风发;但在齐国、楚国、晋国开始中原争霸后,他的后代郑文公(前673—前628年)可就活得无比憋屈。郑文公在位时间与楚成王相当接近,但自齐桓公开始称霸后,就要求郑国朝贡,若有怠慢,马上就被齐国联军攻打;当然,楚国攻郑的话,齐人也会救援。

郑国是齐楚争霸的舞台,虽然楚国稍弱,但也不是郑国能抗衡的;郑文公尝试中立、不结盟,但马上招致齐国的攻击,《春秋》记载齐人等诸侯会盟时,“郑伯乞盟”。齐桓公去世,齐国衰落,郑文公只好马上与楚国结盟;城濮之战、晋文公崛起,郑国又马上尊晋国为盟主,但即使如此,身在晋国卧榻之侧,晋国仍然尝试进攻郑国。

楚成王得利齐桓公得名,春秋第三个五十年,楚成王有更好的可能

论在位时间的话,秦穆公也不算短,而且秦国在秦晋韩之战中取胜,一度能够干预晋国的内政。但因为秦国进入中原的话,要么占据晋国的河东、河内,要么走周国这个国际公用通道。显然,晋国不是那么好啃下来的;但走函谷道,又容易被伏击或者被干扰粮道。因此,秦穆公即使在晋文公去世后试图争霸中原,也在殽之战中被晋国伏击。

综上,楚成王虽然陪跑,但也能经常出镜;秦穆公陪跑,因为地形更不利,只好图霸西戎。简而言之,春秋第三个五十年,齐晋争霸成功得名,但扩张受到限制;秦楚陪跑,但在外围扩张可以不受名声限制。真可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