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诗人出上联:“寂寞嫦娥独自怜”,秀才善解人意,妙对下联劝解

对联,自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了文人们十分喜爱的娱乐活动。对对联,不分场合地点,不分高低贵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之人的对联风雅成趣,学识浅薄的人也能够雅俗共赏。

因此,不管是才子佳人,还是

贫民百姓

,都能够从对对子的活动中找到几分乐趣,甚至能够通过对对子这种活动“以文会友”,找到毕生的知己。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界,诗人和秀才并不是绝对的对立,很多秀才本身就是诗人,很多诗人曾经也是秀才。但是秀才在学识和文采方面确实要比诗人单薄一些。

毕竟秀才的主业是以科举为主,所学的知识都是“八股文”这一类的东西。诗人则是以诗明志,用诗歌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心迹。因此,从格局上来说,诗人是要远远超出秀才的。

但是中国有句古话:“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既然大家都是文人,总有自己擅长而对方不擅长的东西,这也不奇怪。就拿对对子来说,诗人在对对联的时候,可能更讲究的是诗情画意,而秀才则讲究的是格律工整等等,我们不能够就因此而说谁高谁低。

这要结合当时的情景来具体分析,才能够最终合理的结论。

晚清时期,“科举考试”即将走向末路,此刻的秀才们都是内心极为忐忑的。但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在“科举制”并未退出历史舞台之前,这些“穷酸”的秀才们还不得不继续努力温习功课,做好每一篇八股文,期待能够在乡试殿试中,一举夺魁,进而改变自己的人生境遇。

话说乾隆年间,江南地区就有这么一个秀才,在寒穿苦读了十余载之后,终于自信满满地踏上了科举之路。他在进京的途中,遇到了一个饭馆儿。

大家都知道,古时候,人们行路,都是要提前计算好行程的,不然的话,就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这可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秀才遇到这个饭馆之后,就打算住下来,在客房里面摆放好自己的行李之后,就下了楼,准备要几碟小菜和一壶小酒,驱赶旅途上的疲惫。

还没有走到楼梯口,他就听见下面人声鼎沸,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情,就急忙跑到楼下,却看见几个书生打扮的人在那里对对子,正争得面红耳赤。

这个秀才在旁边听了一会儿,觉得这些人的水平未必高过自己,就有心想要露上一手。他接过一副上联,念道:

“左右奏新声,左啸月,右吟风,声达左右。”

秀才看完,不觉暗暗叫好,不过难不住他。他略一思索,念道:

“东西传雅韵,东阳春,西白雪,韵满东西。”

众人一听,不觉拍手叫好,只有一个人不服,想必这个上联就是他所写了。

秀才与那人互道寒暄之后,又对了几个对子,发现彼此不分伯仲,于是便约了晚上继续饮酒作对。

到了晚上,月明星稀,四处无人,两人吩咐好店家准备了小酒小菜,一起搬到离饭馆不远处的凉亭之中。

两人互相诉说了倾慕之情,又分别道出了自己的身世和去处。原来那人是一个云游四方的诗人,早些年也曾经赴京赶考,只不过几次都未能高中,索性闲云野鹤,流连于山水之间,再也不奔赴那名利场了。

秀才听罢,却并不计较诗人的身份,反而很有兴趣跟对方做个朋友。

酒过三巡,两人都有些微微醉意,诗人这个时候来了兴致,看着远处的树影,随口说道:

“海气凝云,云气结成罗汉泪。

”秀才一听,果然有诗人的气度,只见凉亭边的小河流,正映着月光,潺潺而流。

于是拍手念道:

“月光映水,水光返照菩提心。”

秀才的下联虽然不及诗人的气象,但是对仗工整,也堪称完美。

诗人一听,觉得这个秀才真心不错,竟然能够跟得上自己的节奏,于是豪气大发,继续说道:

“八百里源山,知是何年图画

。”秀才一听,抚掌而笑,好大的气魄,自己当然不能够认输,便接道:

“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

。”两人一唱一和,一放一收,挥洒自如,真是一对知己好友。

诗人抬头仰望,只见月光如水,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虽然口称不在乎,但还是悲从中来,想起远方的妻儿,更是凄凉万分,于是便念道:“

寂寞嫦娥独自怜。”

秀才一听,知道诗人是想家了,觉得这个时候,自己应该好言相劝,于是便对道:

“逍遥明月常作伴。”

诗人一听,发出哈哈的大笑声,说道:“我自诩为豪放诗人,平生不在乎生离死别,偶尔发了些感慨,没想到被兄台如此劝解。痛快!痛快!”秀才听到诗人夸赞自己,很是得意。

其实,他的这个下联颇有苏东坡的遗风。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东坡这样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秀才此处妙用这个典故,化解了诗人的无限愁绪,真是应情应景,此乃绝妙好对。

小结:

人生在世,得一知己足矣!秀才与诗人惺惺相惜的故事,犹如伯牙遇子期,尽管身在他乡,却也不会那么悲凉,至少有好友相伴,人生也就无憾了。

参考资料:《对联趣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