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淡远洒脱,无欲无求,戴本孝绘《湖山清影》

戴本孝生活在明末清初,明亡之后他以“遗民”自居,寄情山水潜心创作。戴本孝的父亲是明末抗清将领,后绝食自尽。戴本孝对满清朝廷充满愤恨,立下誓言终生不仕,隐居山中。这幅《湖山清影》描绘了他隐居后的生活,画中高山挺拔峻峭,棱角分明,很像梅清、石涛笔下的黄山。

戴本孝是和州人,他生活的区域距离黄山数百公里。不过他喜欢四处游玩,寻师访友。同时代的名家石涛、弘仁等人都和他交往密切。故此,他的画风与黄山画派相似也可以理解。戴本孝喜欢用枯笔画画,《湖山清影》却呈现出清润之美,应该是他中年以后的作品。

淡远洒脱,无欲无求,戴本孝绘《湖山清影》

戴本孝 湖山清影

画画可以表达心情,对于戴本孝而言,他中年以后最想表达的就是山林野趣和清旷高逸。为此他在构图上采用了堆叠的手法,大小不同的山石堆在一处,除了要注意笔法变化,还要注意阴阳变化。戴本孝为了简化创作,在山中画满古树,遮掩山石肌理。如果山中林木画少一些,效果会更好。

戴本孝性格中有悲观的一面,让他画这种与世无争的简淡山水,显得有点儿强人所难。也许是这个缘故,《湖山清影》在布局经营上过于强调险绝,借以隐藏颓气。想明白了这一点,就懂了他为何改弦更张,画起来清润山水。

淡远洒脱,无欲无求,戴本孝绘《湖山清影》

戴本孝 湖山清影 局部

笔墨率真天然更容易表达无欲无求的情怀,戴本孝师古人,而后师造化。掌握了自然变化的规律,也就明白了笔墨技法的奥妙。戴本孝觉得超越古人是必然的结果,只要打破前人设置的条条框框,就能找到胜于古人的妙诀。从他的创作理念就能看出,他本质上依然延续文人画家的审美观。所以,他对“润”的感觉,十分重视。

画画需要方法,也最怕被方法束缚。戴本孝尝试打破规矩,顺应内心。山水画到底应该怎么画,百分百还原还是追求神似?戴本孝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他说,“触景见心。”景还是景,心还是心,两者之间的关系叫“澄怀观道”。

淡远洒脱,无欲无求,戴本孝绘《湖山清影》

心境、情怀澄清似水,没有丝毫杂念。品一品,这才是《湖山清影》的主旨。戴本孝的艺术思想受到了老庄思想的影响,他画山水为了思考心中的“大道”。有了明确的艺术追求,戴本孝心中的恨意逐渐消除。

他从逃离红尘,到站在一旁冷静地关注红尘。他画《湖山清影》,说明他彻底放下了家国之恨,开始尝试接触世俗。这一变化,让他的画风从枯笔浓墨转换到水墨淡染。

淡远洒脱,无欲无求,戴本孝绘《湖山清影》

不再苦闷,追求淡泊,认清内心的感悟。他把“道”画进了《湖山清影》,有了气势充沛的味道,也提升了作品意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