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汤小铭:铭刻民族精神图谱的杰出画者

汤小铭:铭刻民族精神图谱的杰出画者
汤小铭:铭刻民族精神图谱的杰出画者

1972年,汤小铭赴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美展。

2017年中国美术馆“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和2021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上,都展出了一件经典油画作品——汤小铭的《永不休战》。

画面中,一种深沉蕴藉的力量穿越时空,让鲁迅先生的精神跃然眼前,吸引大批京城观众和评论家驻足,久久不肯离开。

从艺50多年,汤小铭以一支画笔投入滚烫的时代和生活,以智慧双眸、冷静思考和高超意趣提取艺术真味,绘就了一幅幅经典美术作品。他创作的《永不休战》(鲁迅)、《满腔热忱》(白求恩)、《让智慧发光》(李四光)、《孙中山先生》等经典作品,沉淀了一个时代中国人的精神印记。

“吾观天地间,皆是画与诗。”汤小铭的艺术之路,既实践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即是美”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又与中国艺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理念不谋而合。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创作历程,展现出极强的求真精神、坚韧品质、浪漫情怀,以及一代艺术家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

人物名片

汤小铭 男,汉族,1939年8月出生。美术家(油画),从艺57年。他曾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开创“主题性油画肖像创作”路径,使那些大时代充盈着质感的人物肖像,于朴实中闪现光华,是与时代血肉相连的现实主义画家。他策划筹建了广东美术馆。其代表作品有油画《永不休战》《女委员》《虎门民兵》《让智慧发光》《满腔热忱》《孙中山先生》,连环画《鲁迅在广州》《无产阶级的歌》《复仇》(后两部与陈衍宁合作)等。他曾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获奖,获第二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优秀美术作品创作一等奖、全国连环画创作二等奖、全国科普展三等奖、全国首届《连环画报》金环奖等。

描画人物,更是在塑造一种精神

在《永不休战》中,汤小铭在画中塑造了鲁迅先生冷峻坚毅、抱病鏖战的形象,成为几代人对鲁迅形象的经典记忆。

1971年,时年33岁的汤小铭接到任务,为配合广东省鲁迅纪念馆展陈开放,创作一幅鲁迅先生的肖像作品。他将自己关进斗室,反反复复改动,花十几天画出一幅素描稿,又用一个星期左右时间完成了这幅油画作品。

创作中,汤小铭展现出独到果敢的处理方法和极为娴熟的油画技巧,他精准刻画出鲁迅先生“横眉冷对”的坚毅目光,让观者无不为之心中一颤。他着意淡化光线和阴影对比,采用当时少见的冷灰色调,在当年满眼“红、光、亮”风格作品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不久后,他又创作出《女委员》《虎门民兵》两幅人物肖像作品,连同《永不休战》,一同入选1972年的“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全国美展”。汤小铭一人三件作品参展,成了破天荒的“单打冠军”,在全国画坛崭露头角。

1973年,汤小铭与陈衍宁赴京创作67幅素描连环画《无产阶级的歌》,进一步奠定了他在全国画坛的影响力。

此时的汤小铭开始思考,能否在人物肖像画中传达深刻时代主题?此后几年,他将这种思考付诸绘画实践,1974年创作《满腔热忱》(白求恩),1979年创作《让智慧发光》(李四光),1984年创作《孙中山先生》,都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反响。

如果说汤小铭在《永不休战》中,刻画了鲁迅作为民族脊梁的精神力量;那么在《满腔热忱》中,他将当时人们广为传颂的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描摹出来;在《让智慧发光》《孙中山先生》中,他又描画出民族百废待兴、走向复兴崛起所需要的精神伟力……

“他不是在画一张画,而是在塑造一种精神。”他的人物肖像画创作,凸显了宏大的叙事性和主题性,铭刻了一个时代和民族的精神标识。

苦练日课,为创作燃尽心血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我们永远都要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接受生活给予的启发。”汤小铭说。

早年在中南美专学习期间,学校要求学生每年有一个月下乡创作。每次下乡归来,汤小铭都会拿出一大沓速写和水彩创作。他格外注重在生活中观察和捕捉质朴的、人民性元素。

多年后,汤小铭对这段经历记忆犹新。“从竹篱茅舍到一草一木,从日出东山到夕阳西下,用稚嫩的技巧去捕捉各自的生活感受,一画再画,会无端激动半天。”

“有机会画就尽管画。”20世纪70年代,汤小铭进入省文艺创作室,成为美术组专业创作人员。他开始进入创作的丰产期,几乎所有时间都扑在了创作上。

1977年,汤小铭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油画《抗日战歌响彻太行山》,为此他专程跑到河北平山县收集素材,没日没夜画、废寝忘食画,结果积劳成疾,体重骤降到不足一百斤,头发全部花白,身体和精神都一度接近极限。

为创作燃尽心血和体力,但汤小铭一直葆有冷静的思考。他认为,画家要随时随地以一种类似儿童纯净而天真的心态,观察周围的事物,寻找、发现、判断、取舍,从无序的状态中建立自己的秩序,才能创作出满意的作品。

1979年《课堂课后》中的女教师、1980年《珠江女》中的水乡村姑等人物肖像刻画,展现了汤小铭这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高超技巧。这些肖像画或许不是来自真实具体人物,却精准传达了特定时代的人物精气神……无不来源自汤小铭对生活的细微体察、精妙把握。

汤小铭常年纸不离手,随时观察、随即落笔,经年累月的写生,练就了眼、手、心、脑高度统一。他试图以这种千锤百炼式的“日课”,练就一种艺术的直觉和本能,最终能够去其冗琐、得其精髓,深入独到、游刃有余。

铭刻时代,推动油画在中国“文化飘移”

1985年,汤小铭担任广东省美协常务副主席,他当时还有一个重要身份是“广东美术馆筹建办主任”。在1985年广东省第三次美代会闭幕式上,他宣读了《筹建广东美术馆呼吁书》,赢得了满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1990年,汤小铭当选广东省美协主席,接任时说自己想要来这里画“一幅大画”。1997年11月广东美术馆落成开馆,几代广东美术人的愿望达成,汤小铭终于完成了这幅作品以外的“大画”。

20世纪90年代末,他在珠海疗养时创作的一批女人体写生,以及《西澳女画家》《演员》《女工》和风景画《小桥》《潮起潮落》等作品,大笔朵颐、酣畅挥洒,开始在油画中展现出鲜明的中国传统书画书写性,这与他常年兼精国画和书法不无关系。荻花泊舟、远山人家……在他2000年后的油画作品中,一幅幅岭南小景,极具中国写意精神,传递意蕴深长的静谧之美。

这些年,他更多地搁下油画笔和调色板,拿起了毛笔,开始写意花鸟和书法创作。谈及原因,他说要从中国传统艺术中吸取营养,但强调自己“对油画不曾死心”,仍然是一个坚定的“现实主义艺术信徒”。

著名美术评论家梁江认为,汤小铭的油画语言渗透着中国人的审美诉求,用东晋人物大画家顾恺之的说法,不啻于油画版的“传神阿堵”。他的创作历程,反映了油画在中国“文化飘移”的过程,是一代中国油画家走向文化自信的例证。

2019年4月,广东美术馆为汤小铭举办了从艺50多年后的首个大型个展“铭刻时代——汤小铭艺术研究展”。面对记者提问,81岁的汤小铭精神矍铄,缓慢清晰地说:“我的愿望,还是希望画得更好。”

2019年9月,展览移师中国美术馆展出,展览学术研讨会上,京粤两地艺术评论家齐聚一堂,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李劲堃,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晴等认为,与中国第一代油画家普遍具有的留洋经历不同,汤小铭作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美术教育体系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他们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更深刻融入到了时代,作品更深刻体现了时代性、民族性,其中饱含的家国情怀和文化价值是无法复刻的。

“致广大而尽精微。”展厅里,汤小铭创作的一幅幅经典作品打动了许多观众,它们铭刻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美学风格,散发出历久弥新的光彩。

●南方日报记者 李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