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湯小銘:銘刻民族精神圖譜的傑出畫者

湯小銘:銘刻民族精神圖譜的傑出畫者
湯小銘:銘刻民族精神圖譜的傑出畫者

1972年,湯小銘赴北京參加第一屆全國美展。

2017年中國美術館“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和2021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美術作品展上,都展出了一件經典油畫作品——湯小銘的《永不休戰》。

畫面中,一種深沉蘊藉的力量穿越時空,讓魯迅先生的精神躍然眼前,吸引大批京城觀衆和評論家駐足,久久不肯離開。

從藝50多年,湯小銘以一支畫筆投入滾燙的時代和生活,以智慧雙眸、冷靜思考和高超意趣提取藝術真味,繪就了一幅幅經典美術作品。他創作的《永不休戰》(魯迅)、《滿腔熱忱》(白求恩)、《讓智慧發光》(李四光)、《孫中山先生》等經典作品,沉澱了一個時代中國人的精神印記。

“吾觀天地間,皆是畫與詩。”湯小銘的藝術之路,既實踐車爾尼雪夫斯基“生活即是美”的現實主義創作理念,又與中國藝術“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理念不謀而合。他數十年如一日的創作曆程,展現出極強的求真精神、堅韌品質、浪漫情懷,以及一代藝術家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

人物名片

湯小銘 男,漢族,1939年8月出生。美術家(油畫),從藝57年。他曾任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開創“主題性油畫肖像創作”路徑,使那些大時代充盈着質感的人物肖像,于樸實中閃現光華,是與時代血肉相連的現實主義畫家。他策劃籌建了廣東美術館。其代表作品有油畫《永不休戰》《女委員》《虎門民兵》《讓智慧發光》《滿腔熱忱》《孫中山先生》,連環畫《魯迅在廣州》《無産階級的歌》《複仇》(後兩部與陳衍甯合作)等。他曾多次入選全國美展并獲獎,獲第二屆廣東省魯迅文藝獎、廣東優秀美術作品創作一等獎、全國連環畫創作二等獎、全國科普展三等獎、全國首屆《連環畫報》金環獎等。

描畫人物,更是在塑造一種精神

在《永不休戰》中,湯小銘在畫中塑造了魯迅先生冷峻堅毅、抱病鏖戰的形象,成為幾代人對魯迅形象的經典記憶。

1971年,時年33歲的湯小銘接到任務,為配合廣東省魯迅紀念館展陳開放,創作一幅魯迅先生的肖像作品。他将自己關進鬥室,反反複複改動,花十幾天畫出一幅素描稿,又用一個星期左右時間完成了這幅油畫作品。

創作中,湯小銘展現出獨到果敢的處理方法和極為娴熟的油畫技巧,他精準刻畫出魯迅先生“橫眉冷對”的堅毅目光,讓觀者無不為之心中一顫。他着意淡化光線和陰影對比,采用當時少見的冷灰色調,在當年滿眼“紅、光、亮”風格作品中,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不久後,他又創作出《女委員》《虎門民兵》兩幅人物肖像作品,連同《永不休戰》,一同入選1972年的“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30周年全國美展”。湯小銘一人三件作品參展,成了破天荒的“單打冠軍”,在全國畫壇嶄露頭角。

1973年,湯小銘與陳衍甯赴京創作67幅素描連環畫《無産階級的歌》,進一步奠定了他在全國畫壇的影響力。

此時的湯小銘開始思考,能否在人物肖像畫中傳達深刻時代主題?此後幾年,他将這種思考付諸繪畫實踐,1974年創作《滿腔熱忱》(白求恩),1979年創作《讓智慧發光》(李四光),1984年創作《孫中山先生》,都在全國産生了重要反響。

如果說湯小銘在《永不休戰》中,刻畫了魯迅作為民族脊梁的精神力量;那麼在《滿腔熱忱》中,他将當時人們廣為傳頌的白求恩國際主義精神描摹出來;在《讓智慧發光》《孫中山先生》中,他又描畫出民族百廢待興、走向複興崛起所需要的精神偉力……

“他不是在畫一張畫,而是在塑造一種精神。”他的人物肖像畫創作,凸顯了宏大的叙事性和主題性,銘刻了一個時代和民族的精神辨別。

苦練日課,為創作燃盡心血

“生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我們永遠都要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接受生活給予的啟發。”湯小銘說。

早年在中南美專學習期間,學校要求學生每年有一個月下鄉創作。每次下鄉歸來,湯小銘都會拿出一大沓速寫和水彩創作。他格外注重在生活中觀察和捕捉質樸的、人民性元素。

多年後,湯小銘對這段經曆記憶猶新。“從竹籬茅舍到一草一木,從日出東山到夕陽西下,用稚嫩的技巧去捕捉各自的生活感受,一畫再畫,會無端激動半天。”

“有機會畫就盡管畫。”20世紀70年代,湯小銘進入省文藝創作室,成為美術組專業創作人員。他開始進入創作的豐産期,幾乎所有時間都撲在了創作上。

1977年,湯小銘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創作油畫《抗日戰歌響徹太行山》,為此他專程跑到河北平山縣收集素材,沒日沒夜畫、廢寝忘食畫,結果積勞成疾,體重驟降到不足一百斤,頭發全部花白,身體和精神都一度接近極限。

為創作燃盡心血和體力,但湯小銘一直葆有冷靜的思考。他認為,畫家要随時随地以一種類似兒童純淨而天真的心态,觀察周圍的事物,尋找、發現、判斷、取舍,從無序的狀态中建立自己的秩序,才能創作出滿意的作品。

1979年《課堂課後》中的女教師、1980年《珠江女》中的水鄉村姑等人物肖像刻畫,展現了湯小銘這種“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高超技巧。這些肖像畫或許不是來自真實具體人物,卻精準傳達了特定時代的人物精氣神……無不來源自湯小銘對生活的細微體察、精妙把握。

湯小銘常年紙不離手,随時觀察、随即落筆,經年累月的寫生,練就了眼、手、心、腦高度統一。他試圖以這種千錘百煉式的“日課”,練就一種藝術的直覺和本能,最終能夠去其冗瑣、得其精髓,深入獨到、遊刃有餘。

銘刻時代,推動油畫在中國“文化飄移”

1985年,湯小銘擔任廣東省美協常務副主席,他當時還有一個重要身份是“廣東美術館籌建辦主任”。在1985年廣東省第三次美代會閉幕式上,他宣讀了《籌建廣東美術館呼籲書》,赢得了滿場經久不息的掌聲。

1990年,湯小銘當選廣東省美協主席,接任時說自己想要來這裡畫“一幅大畫”。1997年11月廣東美術館落成開館,幾代廣東美術人的願望達成,湯小銘終于完成了這幅作品以外的“大畫”。

20世紀90年代末,他在珠海療養時創作的一批女人體寫生,以及《西澳女畫家》《演員》《女工》和風景畫《小橋》《潮起潮落》等作品,大筆朵頤、酣暢揮灑,開始在油畫中展現出鮮明的中國傳統書畫書寫性,這與他常年兼精國畫和書法不無關系。荻花泊舟、遠山人家……在他2000年後的油畫作品中,一幅幅嶺南小景,極具中國寫意精神,傳遞意蘊深長的靜谧之美。

這些年,他更多地擱下油畫筆和調色闆,拿起了毛筆,開始寫意花鳥和書法創作。談及原因,他說要從中國傳統藝術中吸取營養,但強調自己“對油畫不曾死心”,仍然是一個堅定的“現實主義藝術信徒”。

著名美術評論家梁江認為,湯小銘的油畫語言滲透着中國人的審美訴求,用東晉人物大畫家顧恺之的說法,不啻于油畫版的“傳神阿堵”。他的創作曆程,反映了油畫在中國“文化飄移”的過程,是一代中國油畫家走向文化自信的例證。

2019年4月,廣東美術館為湯小銘舉辦了從藝50多年後的首個大型個展“銘刻時代——湯小銘藝術研究展”。面對記者提問,81歲的湯小銘精神矍铄,緩慢清晰地說:“我的願望,還是希望畫得更好。”

2019年9月,展覽移師中國美術館展出,展覽學術研讨會上,京粵兩地藝術評論家齊聚一堂,中國美協副主席、廣東省美協主席李勁堃,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張晴等認為,與中國第一代油畫家普遍具有的留洋經曆不同,湯小銘作為20世紀五六十年代新中國美術教育體系培養的第一代油畫家,他們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更深刻融入到了時代,作品更深刻展現了時代性、民族性,其中飽含的家國情懷和文化價值是無法複刻的。

“緻廣大而盡精微。”展廳裡,湯小銘創作的一幅幅經典作品打動了許多觀衆,它們銘刻着鮮明的時代氣息和民族美學風格,散發出曆久彌新的光彩。

●南方日報記者 李培